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华人 > 侨领 > 正文

深圳市光明区归侨侨眷讲述越侨新故事

2019-11-09 07:35  南方日报   - 

  侨三代、四代渐渐长大,恰逢光明时代新机遇

  光明归侨侨眷讲述越侨新故事

侨文化特色时光馆展示了越南归侨侨眷迁徙发展历史。
侨文化特色时光馆展示了越南归侨侨眷迁徙发展历史。

  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越南归侨回国后艰苦奋斗的生活写照,一件件传统手工编制竹篮展现了越南侨民的聪慧灵巧……这是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打造的侨文化特色时光馆中的一幕幕。

  这个刚正式对外开放的时光馆,仿佛能将人的记忆瞬间拉回到40多年前。新拍摄的侨文化记录片即将在这里上映,以一个个真实故事展示越南归侨侨眷心路历程和民风民俗。

  新羌社区党委书记朱广保就是一名越南归侨后裔。新湖街道是光明区越南归侨侨眷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今年8月30日,光明区新湖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下称“新湖侨联”)正式成立,推选培育在社区有威望的归侨侨眷作为侨联组织领导人,朱广保当选新湖侨联主席。

  40年前,朱广保的父辈们,从越南来到光明的土地扎根。如今,归侨侨眷已经融入光明这片热土,参加生产、学习、创业、求学,见证也参与了光明的发展建设。为了勾勒出这一群体的时代具象,笔者深入采访了光明区的归侨侨眷和侨务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光明归侨的前世今生,通过他们的视角感受时代的变迁。

  文/图:穆玉洁 柳艳

  侨文化特色时光馆保存文化印记

  “刚到光明时,我们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小瓦房,人均面积七八平方米。”朱广保随父母来到光明时,还是三个月的襁褓婴儿。身为“侨二代”,他觉得自己比父辈要幸运得多,“我还能接受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念到高中,像老父亲那一辈读个小学就不错了。”

  1979年,4000多名越南华侨被迫回国来到光明,安置在当时的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是朱广保儿时记忆中光明的模样。因归侨的到来,1979年1月,“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更名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此后十多年里,这些归侨种水稻、种荔枝、养鸡、养奶牛,为新生活打拼。

  老归侨吴裕光,退休前是光明集团侨联主席,见证了越南归侨侨眷在光明的生活变迁。吴裕光说,当年光明的贫困户中归侨占大多数,为了安置侨民,在省市侨联的支持下,建成了第一批安居房,共15栋880套,“政府出八成,自己出两成。”

  吴裕光回忆,2001年,政府决定拨款建立同富裕工业园,“‘同富裕’寓意本地人和归侨共同富裕起来。”

  在侨文化特色时光馆,五块雕塑型展板以照片和文字形式,展示了当年侨民的迁徙发展历史。展柜里,越南归侨手作的一件件竹编织、侨民特色美食仿真模型和当年侨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等,让人们感受到当年生活的气息。

  看着这些物件,朱广保感慨,“那时候归侨还带着斗笠、穿传统服饰,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归侨”,而现在90后关注互联网、电影和明星,也很少再有人称他们“越南仔”“越南妹”。

  “大部分居民对越侨文化了解较少,就连侨二代、侨三代也对自己侨身份的概念很模糊、对侨迁历史、发展知之甚少。”朱广保表示,新羌社区党委打造这座具有红色因子的侨文化特色时光馆,正是希望以此来保存这份珍贵的文化印记,鼓励社区居民学习老前辈艰苦朴素的精神。下一步,侨文化特色时光馆将打造成社区统一战线同心驿站室,为辖区各界人士搭建学习平台,促进文化交流。

  建议发展归侨特色文化产业

  光明区是深圳市安置归侨侨眷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截至2019年7月,光明区有在册登记归侨侨眷8702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的9.2%, 95%属于1978、1979年从越南回国的归侨,集中居住在光明、新湖、凤凰街道(原光明华侨农场)的9个社区内。

  新湖侨联刚成立时,朱广保正在着眼于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发动组织对圳美和新羌社区的归侨侨眷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摸清侨民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和兴趣爱好等,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便提供更精准化的服务。在他看来,侨民物质生活越来越有保障,文化建设将在新时期侨务工作中占很大比重。

  事实上,新湖侨联并不是今年光明区成立的唯一一个街道侨联组织。针对侨联基层组织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光明区侨联积极推动、指导全区6个街道,结合辖区自身的特点,先后成立街道侨联,实现基层侨联组织全覆盖。

  在光明街道凤凰社区,“归侨印巷”已成为光明区侨文化重要标签。一排充满了历史感的老房子是当年越南归侨的居所,现在成为了凤凰空间的各个功能室;微创空间为社区服务阵地及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教育空间与光明区图书馆联网。

  随着社会发展,侨民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光明街道侨联主席郑兴裕表示,以前不重视教育是越南归侨的一大通病。政府曾拨资上百万建设夜校,重点为归侨子女做再就业培训,“但去的人并不多,大家好像并不感兴趣”。直到2002年,光明农场的归侨中,才出现了第一个大学生。

  “近年有侨三代的孩子考上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父母为‘学霸’孩子自豪,对孩子教育很上心,还会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郑兴裕表示,这和多年前人们印象中的归侨家庭教育状况已经很不一样。

  在郑兴裕看来,很多归侨二代深切体会到没有文化的遗憾,这会催生他们对归侨三代的教育更加重视。政府也开展了各种公益项目为归侨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孩子改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家风。

  在新侨民的记忆里留住乡愁,加强越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光明区侨联特别关注的领域。“我们希望在光明街道迳口社区范围内,打造一个100平方米以上的华侨博物馆,向全社会开放。”郑兴裕表示,未来可将历史文化项目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助力越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归侨文化传承保护不能单靠政府,希望更多民间力量加入进来。”朱广保表示,随着新湖侨联运作成熟,或将会支持组建一些民间的归侨文艺团体,并鼓励年轻人加入进来。

  把握机遇奔赴优质宜居新生活

  光明农场中的奋斗日子铭记在了归侨们的心中。

  曾经半封闭生产的畜牧农场面临被取代的危机。通过招商引资,光明农场引进新西兰、丹麦等国的良种奶牛进行饲养,成立晨光乳业。此后,农场又以合资经营的形式,开办了现代化的养猪场、养鸽场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外向型综合性畜牧场。

  归侨带来的政策倾斜,使光明农场有了更多资源优势。郑兴裕表示:“光明农场在分红形式、产业类型上都做了改革,让光明经济发展掀起高潮。”

  乘着改革开放浪潮,归侨侨眷由“新”建设者变成了“老”建设者。在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新征途中,重大项目建设中也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朱广保和新羌社区的同事们积极参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光明科学城两个重大项目的土地整备攻坚战中,发挥了沟通桥梁作用。新羌社区两委班子7位成员中,就有5位是归侨侨眷。

  同为侨民后裔,曾木养也参与了凤凰牛场土地整备工作。同时,他也是土地整备的受益人。2017年,光明区36天成功促成红坳村全村510户被搬迁人签约,开创了全国、全市整村搬迁历史上的新速度。这里聚居着大量的归侨侨眷,随着新项目的建设将奔赴优质宜居的新生活。

  光明新一轮建设带来的红利,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善。曾木养身为深圳市南凤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社区股份公司负责人,一直关心着光明四万多股民的利益,希望把握历史机遇,给光明区的集体经济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在光明大发展浪潮中,可以通过‘傍大款’等形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国企带领集体经济一起抱团取暖。”

  驱车沿着公常路,从羌下侨村一路向南,视野中茂盛的丛林、老旧工业区和住宅都将成为历史。“这只是个开始,过5年再来,光明会大不一样。”夜幕下,望着远处灯光璀璨的高楼大厦,朱广保的眼中熠熠生辉。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美国华裔影星关家倩获亚洲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下一篇:美国新泽西州地方选举结果揭晓 华人高票连任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