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华人 > 侨领 > 正文

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值得品读

2019-12-17 18:58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值得品读(我在中国当大使)

  ——访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

  “到中国当大使是很特别的体验。在很多国家工作,只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时事就够了,但在中国远远不够。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更对当今世界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力。你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更要看到中国的未来。”

  这是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来华工作近2年后的深切感受。2019年是中波建交70周年,赛熙军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表达了对中国发展的祝福以及推动深化波中各领域合作的愿望。

  大使中文名为啥姓“赛”?

  1949年10月7日,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周,波兰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赛熙军看来,波中之间有着比70年建交史更长的缘分。1918年,波兰结束了被瓜分的百余年屈辱史,恢复了独立;1919年,中国爆发了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波兰独立运动和中国五四运动,都被视为两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赛熙军被两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相似经历深深触动。他对五四运动提出的旗帜性口号“赛先生”印象尤为深刻,“这就是我中文名姓‘赛’的原因”。

  带着一份对中国的亲近感而来,赛熙军在走访中国不同城市中发现了波中“百年之缘”的更多温情故事。哈尔滨,就是一个让包括赛熙军在内的很多波兰人有温暖记忆的中国城市。20世纪初,由于中东铁路修筑、日俄战争等原因,一批又一批波兰人来到哈尔滨,形成了几千人规模的波兰人社区。

  “波兰人在哈尔滨生儿育女,开设学校,兴办企业,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前身就是波兰人开办的。”赛熙军说,“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波兰侨民都离开了,但波兰人对哈尔滨的美好回忆难以磨灭。”

  赛熙军表示,波兰人的哈尔滨情缘给两国地方合作带来了宝贵的灵感。如今地方合作是波中关系的一大亮点,两国已经缔结了30多对友好城市。

  “李云迪和郎朗在波兰很有名”

  中波人民因为炽烈的爱国热情相互理解,也因为灿烂的文化彼此吸引。

  早在17世纪中叶,波兰传教士卜弥格来到中国,广泛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医学、地理等学科,发表大量著作,是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人,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在中国,创立“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宇宙观的哥白尼,发现钋和镭两种新元素的居里夫人家喻户晓。

  音乐,更是拉近两国人民情感的特殊纽带。以肖邦为代表的波兰音乐家在中国广为人知,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中国钢琴家进入波兰民众视野。“李云迪和郎朗在波兰很有名。”赛熙军说,每5年,世界各地的钢琴家都会到波兰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有些钢琴演奏家非常有天赋。2000年,当时18岁的李云迪一举摘得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打破了金奖连续空缺两届、长达15年的沉寂。赛熙军说,为了感谢李云迪对肖邦音乐的传承和宣传,波兰今年特别授予李云迪波兰“荣耀艺术”文化勋章金质奖章,期待他继续做波中音乐交流的使者。

  肖邦钢琴曲的优美旋律拨动中国人的心弦,中国的文学、电影、哲学、武术等也让越来越多的波兰人产生浓厚兴趣。谈起喜欢的中国文学,赛熙军兴致勃勃地说:“我最近刚看了莫言的《红高粱》,莫言的很多书都被翻译成了波兰语。”

  赛熙军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有很多侧面值得波兰人了解,中国艺术设计就是一个有待被重新认识的领域。“在中国收到礼物后,我常常觉得包装比礼物本身更有意思。很多包装都是美学意义上的杰作。”赛熙军认为,中国艺术设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碰撞融合的结晶,这种独特的结合让中国艺术设计别具魅力。

  “一带一路”让中欧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从事几十年外交工作的职业外交官,赛熙军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也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观察中国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是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大事件,中国作为大国力量的崛起势必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赛熙军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公共议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17+1”等国际合作框架,有利于促进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让欧洲和中国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带一路”倡议和“17+1”合作机制,也为深化中波经贸合作带来了巨大机遇。赛熙军希望,未来有更多波兰化妆品、药品、医药器械进入中国市场。而在投资领域,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在波兰投资,大多集中于机械制造、建筑、电子设备等领域,“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到波兰投资兴业。”他说。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穿越河西走廊
下一篇:澳门江门青年会黎正文:为侨乡文创产业发展鼓与呼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