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华人 > 侨领 > 正文

他只念过4年私塾,却在南安捐建好几所学校、医院!

2019-08-12 15:38   美国新闻网   - 

  童年充满苦难,18岁远赴新加坡谋生;经营企业差点破产,67岁再创业东山再起;首创全国民间基金组织,泽被科教文卫;慈善家陈水俊——

穷独善其身 达兼济南北

 
 
 

南安诗山,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唐贞元八年,在诗山境内高盖山结庐攻读的欧阳詹高中进士,喜登龙虎榜,“开八闽文风之先”。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多次登临高盖山,瞻仰欧阳詹读书处,由衷感叹:“此诗山也”

诗山鹏峰村与朱熹也颇有渊源。朱熹路过此地时,见山势如鹏鸟展翅,即在岩石上题刻“鹏峰胜地”。“鹏峰”之名由此而来。

时过境迁,谁也不承想过,100年前,在这个富有诗意的小镇,一户穷苦家庭诞生的一名男婴,此后会出人头地,成为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慈善家。这位华侨巨子就是陈水俊。

“陈水俊先生虽然只念过4年私塾,但他学识很高,长期学习诗词,孜孜不倦地创作。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造就了他倾其所有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谈及陈老先生,南安鹏峰中学校长林金途由衷敬佩。

 
 

 
 

捐献以亿计 惠及大江南北

 

  说到陈水俊,不得不提到他的家乡鹏峰村,以及他在当地斥巨资扩建的南安师范学校。

 

泉州师院诗山校区。

 

一进学校大门,便可见陈水俊题写的“承先启后,责无旁贷”八个大字,继续往前,“俊园”坐落在道路右侧,蔚为壮观。

 

位于泉州师院诗山校区的俊园。

 

  俊园首层是假山池水,二层有序排着5只青石龟,驮着各级政府为他建立的白石碑,三层树立着陈水俊全身雕塑像,凝望着整个校园。四层入口处为“水俊陵”,朝东正面有个神龛,里面镶挂着陈老的半身影雕像,两边有副“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南北”的对联

 

 

  学校办公室主任叶文斌解释道:“这两句语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陈老亲自改定的,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在世时就嘱咐后人他百年后,将骨灰撒向大海,神龛放置着他健在时的头发、牙齿和指甲。”超然脱俗,令人肃然起敬。

 

  站在俊园前,抬头仰望,便是俊秀文艺院、陈水俊先生纪念堂。俊秀文艺院设有音乐教室、练琴房、合唱厅等教学场所,一楼大厅墙壁挂着陈水俊与伉俪李燕秀的影雕像。叶文斌介绍:“李燕秀实为陈老的继室,在陈水俊最贫困潦倒的时候,一直在身边陪伴,支持他义举,回报社会,奉献祖国。先生一直念叨,三迁得福离不开她。”

 

 

  顶层的纪念堂陈列着陈水俊生平事迹及留在世上的诗作,还珍藏了许多墨宝及外界颁给陈老的荣誉。这样的纪念馆鹏峰中学、鹏峰二中也有。“在陈水俊的关心支持下,当时的南师校容校貌、教学质量跃居全省前列,为社会培养了无数人民教师。”叶文斌说。

 

 

  时间拨回到24年前。1995年4月,应泉州市政府邀请,陈水俊来到泉州,经过洽谈,由振兴中华教育科学基金会资助1455万元,泉州市政府筹措配套工程款550万元,用于扩建南安师范学校系列工程。1997年6月底,南安师范学校正式完工。2001年11月,为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南安师范学校正式并入泉州师范学院,成为现在的泉州师范学院诗山校区。

 

  投资扩建南安师范学校仅是这位海外华侨热心公益的一个缩影。陈水俊在世时捐献数以亿计,泽被科教文卫,惠及大江南北。

 

67岁再创业 辗转多地迅速崛起

 

  近日,在鹏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陈良海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陈水俊故居。“这是具有闽南特色的大厝,陈水俊在这里生活了18年。上世纪70年代末,陈水俊回乡在故居上厝堂左侧新建胜昔居,以表落叶归根之情。”陈良海说,这位鹏峰之子的童年充满苦难。

 

陈水俊故居。

 

  1919年4月25日,陈水俊出生于诗山霞宅村(现鹏峰村),出生时父亲已过世。母亲带着哥哥和他,艰难度日。母亲常为人家缝制鞋帽衣裳和装饰品,而他则放牛、帮忙种田。12岁那年,母亲去世,失学后的陈水俊跟着家人放牛、种田、砍柴、做工、当挑夫,到旧军队里当勤务兵,到永春学理发。

 

陈水俊故居。

 

  为了谋生,1937年,18岁的陈水俊从厦门搭船远赴新加坡。到了新加坡,先在一家具店当粉刷工,4个月后辗转到槟城,因谋职困难,只好到一家理发店重操旧业。不久,“七七”卢沟桥事变,南洋华侨纷纷响应,成立支援祖国抗战组织,热血的他还坚持每月从16元的固定工资中捐出3元给筹赈会。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逼向新加坡。他参加了华人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军。由于义军装备简陋、训练差,很快败散。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他的身份败露,被日军卡车运走,必然会被处死。当卡车进入弯道减速时,他急跳车而下,钻入附近小巷逃生。

 

  绝处逢生,犹获新生。日本投降后,他开始涉足商界,寻觅商机。当时,有一家洋行库存大量猪鬃急于脱手,价格便宜。他与亲朋集资购进,一年后分批打包出口,第一笔生意盈利颇丰。而后涉足橡胶行业,也很顺利。

 

  从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末,白手起家的陈水俊艰苦经营,涉及橡胶、日用百货、木材加工与木材出口、开锡矿与锡品出口行业。上世纪70年代,在马来西亚,他的产业或社会慈善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都达到巅峰,成为吉隆坡商界明星。

 

  事业有成后,陈水俊一方面关注中马邦交,密切注视祖国情况;另一方面积极捐资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福利事业,开发传承华族传统文化。由于过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疏于企业经营管理,他的企业负债日益严重。1985年3月15日,在盘点清理并还清债务后,67岁的陈水俊携夫人李燕秀、幼子陈植浩,带着5000马币,离开吉隆坡,先后到了香港、马尼拉和台湾。

 

  在马尼拉,陈水俊与朋友一起注册投标买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星级酒店,几个月后转卖获利颇丰,并将所得在香港购买股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台湾经营房地产业,因台湾楼价攀升,台币升值,再次获利。从1985年至1990年,5年的时间里,获利超过在吉隆坡45年的营收。

 

慷慨慈善家 首创全国性基金会组织

 

  陈水俊不仅是位卓越的企业家,更是慷慨的慈善家。在鹏峰中学的鹏峰大礼堂3楼,有个“振华基金会”。学校老师郑月萍说,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陈水俊首创的全国性基金会组织——振兴中华教育科学基金会。正如他在章程中所说的“愿将尚余积蓄以效故人抛砖引玉之义举”,他之后的人生便是不断回馈社会。

 

  创办这个基金会,背后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鹏峰中学副校长陈益聪介绍,1978年10月,陈水俊到北京,受到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承志的接见。得知华侨大学准备复办时,陈水俊表示愿意捐30万元供购置设备。

 

  隔年10月,陈水俊再到北京,廖承志再次接见。他向廖承志表示,“本人愿抛砖引玉,捐资在北京倡办基金会,借以激励我国内外同胞及其后裔,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作出贡献。”随后,振兴中华教育科学基金会成立。1983年3月,廖承志亲笔书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赠予陈水俊。至今,在陈水俊先生纪念堂内,依然陈列着这幅墨宝。

 

  陈益聪介绍,基金会成立以来,受益学校、师生无数。1999年,北京政府规划改造首都,振华基金会会址必须迁移。自2000年会址搬到家乡之后,基金会章程做了修改,实行定时定点捐助,确定每年捐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12所大学院校,同时捐资广西百色和贵州余庆的两所振华侨心小学。

 

  此外,1994年以来,陈水俊以振华基金会的名义,将大量捐资转向泉州与南安,而且有着诸多创举。“学校历来不开设外文课,1995年扩建后,陈老先生觉得学校应该跟上国家开放步伐,开设外文教育。因此在1998年开设英语专业,此举打破了国内中等师范学校不设外语专业课程的先河。”叶文斌说道,为了更好地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陈老先生在学校兴建一座5层的尊师塔,塔内悬挂着孔子、欧阳詹、朱熹等名人画像。

 

尊师塔。

 

  除了振华基金会,1995年4月,陈水俊又创立了“鹏峰村郎裔基金会”。通过两个基金会,先后捐出巨资建设南安师范学校、鹏峰中学、鹏峰二中、泉州师范学院、南安市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泉州附属二院、柳城中心小学、金光中学、鹏峰小学、鹏峰村等院校单位,并捐建华东师大俊秀艺术楼、厦门华厦学院俊秀图书馆。

 

  此外,陈水俊还定期资助全国侨联华侨史研究,捐助厦门华侨博物院,奖励资助国家澳星发射人员,资助希望工程等。

 

出门搭公交 三个人出门才打车

 

  虽学历不高,但陈水俊学识渊博。“国法家规世严守,教导有方裔自训;功德无量寿安康,阖家和气天伦乐……”在鹏峰中学、泉州师范学院诗山校区,这篇《德行赋》被广为传颂。很难想象,饱含人生哲理、为人处世的《德行赋》,竟是出自只念过四年私塾的陈水俊之手。

 

  陈益聪说,这是陈水俊81岁那年所作,陈老曾开玩笑说:“我81岁了才写出这162字,每年才写2个字啊!”这句话何其深刻,陈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原来,重视科技教育的陈水俊,自身也热爱学习,儿时条件艰苦不能满足求知的渴望。在新加坡从商期间,他发现给客户开单写字时许多文字写不出来,于是下定决心要再学习文化知识。白天辛苦工作之后,陈水俊每天晚上坚持到夜校学习,工作之余常常翻看笔记和练字,开始学习看报纸,关心时事。

 

  鹏峰中学等几所陈水俊捐资修建的学校,都是他亲自编写校训校歌。在校长林金途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陈水俊图书馆,以及旁边的后花园。林金途说,这座后山种有99株桃树,有“桃李满天下”的寓意。这一山一水,一花一木全是陈老先生亲自督促设计完工的。

 

 

  尽管身居海外,陈水俊对家乡特别有感情。郑月萍介绍,彼时新加坡有个规定,超过80岁的老人不能乘坐飞机,但陈水俊在夫人的陪同下,坚持每年回国,到学校走走看看,并在家乡住上一段时日。

 

  “陈老先生非常低调,为人朴素,不爱张扬,不求回报。从他的穿着打扮,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富翁。”让郑月萍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4月,他们跟随老校长陈文取前往新加坡,给陈老先生带去了鲜花和蛋糕,为其庆生。然而,陈老先生一直强调太浪费钱了。“陈老先生极其节俭,没有专车,出门搭公交,三个人出门才打车”。

 

  2012年10月9日,陈水俊在新加坡去世,享年93岁。参加追悼会的陈益聪至今不能忘记陈老先生60多平方米房间的摆设,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陈老先生的一生,是艰难创业的一生,是光荣奉献的一生,他心系桑梓,乐育英才,他乐善好施的赤子情怀、克己待人的高尚情操令人钦佩。”2012年10月12日,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的追思会上,时任校长黄子杰对陈水俊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值得一提的是,陈水俊将其一生财富捐给社会,没有留给子女,他以林则徐“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为宗旨,只安排妻儿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生前在鹏峰村建设的幸达堂写出那副对联事难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爱国华侨,曾树先生!
下一篇:泰顺籍华侨在国外捐资,点赞!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