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财经 > 科技 > 正文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谈“心路”

2019-10-09 13:04  新华社   - 

      电话清晨5时响起,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半梦半醒。确定电话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打来,他开始心跳加速……
 
      凯林和美国同胞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凭借揭示氧气与细胞的“互动”,7日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媒体评价,三人年轻时投入研究,年老时收获认可,见证基础研究的重要价值。
10月7日在美国波士顿拍摄的科学家威廉·凯林。  新华社 图
 
      “没想过得奖是假话”
 
      对现年61岁美国科学家凯林而言,诺贝尔奖一直是“希望渺茫的目标”。他6日晚整理心绪,像多年来每个“诺贝尔周”前夜一样,准时睡觉。
 
      凯林坦言,要说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获得诺贝尔奖,那是假话,但“你得试着别让(这个念头)过多打扰日常生活”。
 
      获奖电话还“叫醒”63岁美国科学家塞门扎。由于“睡得太死”,他起身接起电话时对方已经挂断。等待几分钟后,他接获评奖委员会第二次电话,随后开香槟庆祝。
 
      65岁英国科学家拉特克利夫得知获奖的场合相对“正式”。他说,他正在开会,秘书“神情焦急”地喊他出来……
 
      凯林、塞门扎和拉特克利夫的研究方向是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科学家们早已发现,置身高海拔地区会导致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上升,从而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红细胞,以运送氧气。
 
      塞门扎和拉特克利夫从细胞层面入手,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与不同氧气水平的“互动”机制,发现在低氧环境下起“调控器”作用的关键蛋白质、即缺氧诱导因子(HIF);凯林“另辟蹊径”,经由对罕见遗传疾病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的研究,解开缺氧诱导因子其中一种蛋白质HIF-1α如何在富氧环境下降解的谜团,从而把三人的研究联系到一起。
 
      别忽视基础研究
 
      依照评奖委员会的说法,三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揭示生命中一个最基本适应性过程的机制”,为人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基础,为开发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道路。
 
      在凯林和塞门扎看来,三人的突破凸显基础研究的意义。换句话说,人们不应忽视那类由科学家自身好奇心驱使、旨在加深对自然现象理解的研究。
 
      “我们知道,就治疗方法而言,许多真正的新发现来自一些项目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转向,而这些项目起步于非常基础的研究,”塞门扎说,“我们在年轻时有这些发现,但终在年老时收获认可。”
 
      凯林说,他要为已经过世的妻子卡罗琳领取这份诺贝尔奖。
 
      “她去世后,我觉得收获诺贝尔奖(的感觉)可能太过苦乐参半,”他说,“但我现在这么想:她正在微笑点头并说‘我告诉过你这会发生’。”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恶性黑色素瘤放疗候选药物问世
下一篇:一人“梅开二度”,跨界“混搭”成风……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趣闻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