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评论 > 正文

温新:香港历史观去殖民化不能等

2019-11-15 15:36  环球网   - 

前几天,笔者去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香港故事展,偶遇该馆导赏团讲解《南京条约》,立足细听几分钟后,感到非常震惊。

首先,讲解员竟然将英国的侵略战争中立地描述为“军事行动”,言语中完全没有“入侵”“强占”这样的词汇,反而刻意突出条约中第三条“英国只是利用港岛作为修船和存储之用”,只字不提英国在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之前的一系列侵略行为,包括1841年1月英军强行登陆占领港岛,单方面发布《穿鼻条约》,5月发布通告强行拍卖港岛部分土地,1842年2月发布公告,宣布港岛以及其他岛屿的所有土地及收益归于英皇所有。

其次,在将《南京条约》描述为本地一个“不可回头”的历史开端同时,将之渲染为一个“和平缔结”的条约,却只字不提该条约是在英国人开着军舰来到南京狮子山下,利用军事压迫,逼迫清政府签下的不平等条约。

最后,在描述条约签订之前,清政府拒绝接见英国使者的局面时,讲解员刻意渲染英国使者律劳卑又病又累回到澳门,最后客死他乡的凄凉情节,却丝毫不提条约签订后,香港新界居民对英军的激烈反抗。

英国殖民香港百余年,没有组织任何的官方本土修史。回归之后,官方修史工作也一直在拖延。在目前香港义务教育中历史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香港历史博物馆是为数不多的可向公众传播香港历史的官方平台。然而,博物馆对具有重大意义的《南京条约》的诠释,竟然偏颇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不解和遗憾。无论是由于讲解员的失误也好,还是解说词不当也罢,如果香港历史博物馆无法传播真实的历史知识,又谈何面对和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由此想起前段时间香港年轻人基于对《南京条约》的错误认知而提出的荒谬倡议,不得不让人感到以反殖民立场来诠释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名香港本地学生的家长,笔者曾留意网络流传的名校王锦辉小学通史课程中对于鸦片战争的描述。最令人担心的是,同博物馆的讲解一样,这些看似“理中客”,却不知亡国恨的视角和诠释,与英国人弗兰克韦尔什撰写的香港史惊人地一致。如果时至今日,香港历史博物馆仍要用英国殖民者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将会对本地的身份认同和历史认知带来严重误导。实际上,香港迫切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和诠释,梳理和终结近百余年来香港各方面复杂的历史与关系,澄清历史认知误区,增强香港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来从2006年就开始着手进行的香港通志撰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孰料13年后,与此对应的小规模地方志研究都已出版了两册,而原定十册的香港通志却迟迟不见踪影。这又是一件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香港历史博物馆现正举办阿富汗古文明展。这是一个由全世界博物馆接力的展览。阿富汗多年内战,本国国宝因无法得到有效的保管,不得不在全世界流离失所,回不了家。而与此同时,香港也有从国际繁荣大都市滑向失序深渊的危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此时香港各界还不愿意去推动建立基本的历史共识,一起促进社会的拨乱反正,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社评:全球不确定性上升,金砖合作尤显重要
下一篇:印高官:金砖五国影响力已经超越五国范畴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