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29日电 记者手记:雪山下的最美风景
新华社记者
雪山下,一栋宽敞的宅院,坐落在318国道旁。宅院里,两栋小楼色彩斑斓,藏式风格浓郁。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几乎每天都有骑行者、旅游者入住这里——布珠民居三姐妹客栈,坐标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河口镇香格宗村。
55岁的布珠,是这座民居的主人。他身材魁梧,长发披肩,是典型的康巴汉子。一双慈祥的眼神,令人倍感亲切。
布珠说,过去他是一个纯粹的牧人,从没想到自己会结缘如此多的人。
2000年左右,川藏线兴起了骑行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成都出发,骑行到拉萨,或为通过魔鬼式的骑行完成一段自我修行,或为领略沿途绝佳的高原风光。处在国道沿线的布珠家,成了一些骑行者的遮风挡雨之地。
“那时候沿途旅店很少,有些旅客就借宿在我们家。后来有人劝我开一家客栈。”谈起客栈的来历,布珠说,“川藏旅游热让我有机会做起了民宿,原本客栈的名称叫布珠民居,后来有客人说,您家有三个女儿,何不叫三姐妹,更容易记。”客栈遂有现在的名字。
到访这里的人,无不为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留言涂鸦所吸引:幸福,就是活在自己想要的状态;这是一场征服自己的旅行;有生之年,能有这样一次“骑旅”,让我的青春有不一样的精彩;雅安7级地震,愿一切安好……留言记录梦想,涂鸦写满温情。
5年前,哈尔滨游客李国光和同伴在骑行川藏线时遇到大雨,衣服全部湿透了,冻得嘴唇发紫,临时在客栈借宿。尽管语言不通,但布珠的妻子邓珠翁姆拿出厚厚的藏袍给他们换上,熬上热茶,煮上热饭。李国光感恩于心,后来认邓珠翁姆当干妈,每年都到客栈来看望。
一位朋友说,骑行川藏线,是希望在旅程中消化自己无处安放的情绪,又希望得到不期而遇的温暖与包容。
姐妹客栈或许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不论国籍、不论民族、不论年龄,在这里都能得到布珠一家人热情的接待。
62岁的徐朝日,2018年推车徒步川藏线时住在姐妹客栈。老徐说:“去年回到武汉老家后,我常常想起他们一家人的淳朴、善良。他们都是雷锋。”
今年,老徐再次推着300多斤重的“简易房车”徒步川藏线,专门到姐妹客栈落脚。从6月住进布珠家,老徐就再也没有离开,如今在客栈居住已经超过三个月的老徐,寻思着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曾是电工的老徐,平时帮客栈维修电路,做点家务,和布珠一家人亲如一家,而布珠不收他任何费用。
令记者惊讶的是,像老徐这样在布珠家免费吃住的不在少数,最长的一位游客在他们家免费吃住了4年多,平时帮家里干点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宛如亲人。有聋哑人、残疾人到家里居住也不收费。有一支聋哑人骑游队在布珠家得到了无私的帮助以后,无以为报便将队旗留在了布珠家。
面对记者提出这样是否怕亏损的疑问,布珠告诉记者,房子是自家的,成本不高,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客栈还扩大了规模。“我们本来就是为了给过往的人提供帮助,只要能帮到大家就行。”
布珠说,不但不亏损,还收获到了更多。有些游客主动帮助客栈做家务,有些回去以后还会写信过来,这种物质外的回馈更让他感到开心。
2010年,一位武汉的客人给布珠邮寄来印着“九阳神功”“九阴真经”等字样的笔记本,如今成了游人的留言本,整整装了一大筐:
“这是我一路遇到的最有感觉的一家旅舍,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的人。”
“来到这儿我不想走了!热情大方的一家人,美丽舒适的藏家民居,可口美味的美食,来走川藏线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广阔的草原,雄伟的高山,养育了藏族人民山一样宽大的胸怀,热情、宽容,每一样都感染着我们,谢谢你们,让我们一路把爱传播下去。”
如今,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妹妹格德措姆回到家帮助父母经营客栈,记者从她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类似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看着这些留言记者不由领悟,姐妹客栈人气兴旺的“秘籍”所在。
吸引游客的绝不只是民居美食,而是这里的人。他们,让你能感知真善美!他们,让你和人性中的美好相遇!他们,是川藏线上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
或许正如一名游客在笔记本上写下的:
“遥望山川的地方,有一块梦境,布珠人家。蓝天浮云的山下,有一个游子的家,布珠人家。风雨走过,大好河山,只逐人心向善。愿善永恒,愿人永善,布珠人家。”(记者惠小勇、段芝璞、张京品、康锦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