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1月2日电 题:护美“绿水青山”浙江湖州渐成长三角绿色家园
新华社记者李平
青山作画屏,绿水绕人家。记者近期跟随全国人大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浙江省湖州市采访发现,地处南太湖之畔的湖州市,近年来通过不断护美“绿水青山”、创新绿色制度、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格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屏障和绿色家园。
护美“绿水青山” 否决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
2004年时湖州市长兴县有175家蓄电池企业,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小、环保设施不到位等,当地一度铅污染严重,周边群众反映强烈。长兴县也被列为“浙江省环境重点监管区”。
蓄电池产业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长兴县委、县政府用刀刃向内的整治行动,做出了理性抉择。
“从2004年开始,我们用8年时间对全县蓄电池产业进行大整治,企业只要环保不达标就关停。一番整治下来,175家企业最后只剩下16家。目前,全县蓄电池企业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全部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有的还可以直接用来浇花养鱼。”湖州市生态环境局长兴分局副局长王洪斌说。
长兴县蓄电池产业发展之变仅是湖州市近年来加大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湖州市副市长夏坚定说,当项目与环境发生矛盾时,湖州市优先服从于环境;当开发与保护发生矛盾时,优先服从于保护。
“为护美‘绿水青山’,湖州市近年来关停并转‘低小散’企业1.6万余家,否决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全市建筑石料开采量由原先的1.64亿吨压缩到现在的0.48亿吨,削减量达70.7%。”夏坚定说,得益于铁腕治理,湖州市流入太湖断面的水质连续11年保持三类水以上,实现了一江清水入太湖。
多地探索创新绿色制度 生态保护成硬约束
全县19万亩养殖区实现尾水治理、200条河湖开展“健康体检”、探索“生态绿币”制度……诸多精细化的治水举措让湖州市德清县水环境越变越好。
“从去年开始,我们对200条河湖实施水文、水质、生态、管理、病史等方面的‘健康大体检’,再根据‘体检’结果给每条河流开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德清县治水办主任沈群涛说,与此同时,为配合小微水体、问题河道整治,他们还探索出“生态绿币”制度,每个公民在“公众护水平台”上完成一定量的护水巡河、生态环保任务后,就能得到相应的“绿币”奖励。
“这些‘绿币’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还可以根据‘绿币’数量多少向银行申请5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低息贷款,目前德清县已发放‘绿币’600多万枚,并向500多户居民发放‘绿币’贷款9600万元。”沈群涛说,全民治水与科学治水让德清县控断面三类水以上比例从2013年的30%提高到如今的100%。
安吉县鄣吴镇是侧重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B类乡镇。2015年,安吉县审计局在对鄣吴镇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后,该镇35家制扇企业的生产污水90%实现了回收再利用,所有企业实现了零排污。而县财政每年给予鄣吴镇近2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去年该镇还获得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有督有促的考核举措让鄣吴镇绿色发展有后劲。
据了解,湖州市近年来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推行三级绿色生态考核和乡镇分类考核,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等,生态保护已成刚性约束。
“洋”河长捐款治水 “环保达人”骑行1.5万多公里护生态
作为德清县莫干山“裸心谷”民宿的创始人,南非人高天成珍爱着莫干山的一山一水。2014年初,得知德清县开展治水工作,高天成拿着10万元资金,到县治水办捐款。德清县推行“河长制”时,高天成主动当起大西方坞溪的环保志愿者,成为一名民间“洋”河长。
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英国人多莉,2010年开始就在莫干山后坞村租房小住。没事时,多莉就拎着垃圾袋四处转悠,看到哪条小溪有塑料袋,哪条山路有泡沫饭盒,她都会细心地捡起来。2017年,多莉成为当地民间“洋”河长,定期与村干部、环保志愿者巡河治水,清理河道两岸的垃圾。
“只有人人参与环保,溪水才能长清。”安吉县民间“环保达人”沈利群说,从2012年起,他和20多名志愿者组成“西苕溪巡查队”,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巡查西苕溪两岸,哪个工厂偷排污水、哪家企业盗采沙石,他们都会第一时间通报给相关部门。
“7年以来,我巡查西苕溪2万多次,骑行里程1.5万多公里,向有关部门举报环境污染线索300多起,查处污染企业90多家。”沈利群说,通过政府、企业、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西苕溪水质已由过去的劣五类水变成了如今的二类水,清清河水让人重拾儿时记忆。
夏坚定说,正是有高天成、沈利群这样的环保人士参与,湖州市近年来的生态建设才能不断做深做实,美丽湖州才能渐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