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旅游 > 正文

世界级遗产广东桑园围的“前世今生”

2020-12-10 12:47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广州12月9日电 题:世界级遗产广东桑园围的“前世今生”

  作者 王坚 岳隋轩

  “桑园围的发展史是历代佛山人与洪、涝、潮等灾害斗智斗勇的历史。”佛山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介绍,佛山桑园围在12月8日晚走上了世界舞台,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广东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也提高了广东省水文化影响力。

  位于佛山市南海和顺德境内的桑园围始建于宋代,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盛”,逐步形成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成为岭南水乡地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历经900多年风雨洗礼,桑园围至今仍保障当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

  堤围和闸窦等水利设施保障了农业发展,桑园围历史上灌溉农田达20多万亩,人们大量种植水稻等粮食。清代嘉庆年间,桑园围成为“近省第一沃壤”“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截至2019年,仍有6.2万亩农田耕地受桑园围保护。

  “桑园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东部经济区拓展和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的重要见证。”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建新认为,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

  桑园围的“桑”字,透出了佛山农桑时代的经济支柱。彼时,人们将低洼地、河滩地开发、改造成鱼塘,在塘边种植桑树、粮食。高效高产的桑基鱼塘系统催生了蚕桑经济,也加速了佛山地区的资本积累和近现代化发展。

  明清时期,桑园围内丝织业发达,尤其是南海西樵成为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其丝织产品畅销海内外,远销至东南亚。至今,西樵仍以纺织业闻名中国。

  “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这句民谚说的就是桑园围内的民乐窦,这个水利工程是明清时期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

  那时,满载丝绸的渡轮从民乐窦出发,经官山涌至广州或江门,再由水上丝绸之路远运到东南亚、印度、中东和欧洲。兴旺时,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民乐窦闸旁的码头因此被誉为“银船码头”。

  “可以说,没有桑园围,就没有古代顺德、南海地区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长期富庶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鹏说。

  “桑园围建成年代之久远、古窦闸之多、围内地域面积之大、众多历史遗存保留之完好,至今仍发挥水利功能,这样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体系在国内外并不多见。”李永生表示,在水系连通、节约水资源等方面,桑园围对新时代水利工作仍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业者认为,大力推进桑园围申遗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对桑园围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系统地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可更好地传承古代水利智慧、水利工程美学等,使桑园围“古为今用”,继续造福民众。

  中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周魁一等专家明确指出,桑园围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科技和生态价值,而这正是桑园围敲开世遗大门的四把钥匙。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系统开展桑园围水利文化研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遗产和文化的起点。”李云鹏认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利用是对灌溉工程遗产最好的保护。(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澳国际旅行禁令再延约3个月 临时签证持有者受影响
下一篇:业内人士探讨“疫后”国际电影合作机遇与挑战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