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2020-09-13 10:39  中国新闻网   -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图为研讨会现场。 张道正 摄

  中新网天津9月13日电 (记者 张道正)“远天凝伫·弱德之美”——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召开。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等知名电影评论家、电影学者出席研讨会,与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天津电影家协会主席方卫、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等文化界、电影界人士展开讨论。

  尹鸿表示,影片准确细腻地记录了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并始终贯穿着叶先生与故乡故土的关系。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对于今天重新理解爱国主义和树立文化自信、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具有意义与价值。

  戴锦华回忆学生时期在北京大学聆听叶嘉莹上课的情景,深深为这样一位智慧女性的诗者之美所折服。她表示,影片创作者试图寻找一种语言,一种句式的、视听组合的电影化的结构形态来进行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表达。坐在银幕下,能感受到叶先生经历的种种磨难,看到她对生命的体认与接受,这种彻悟也成就她的诗意人生。

  “这是一部寻找知音的电影,而不是大众化的电影。它非常准确地把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境界、诗词境界表达出来。当观看者一旦被带入其中,就会感到很充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饶曙光认为,《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反映文学人物的高水准的人文纪录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化过程中不断分化,于众生喧哗的文化热闹当中,一部分文化精髓是难以转化的,它们在一些知识分子的静心守护下,波浪不惊地、优雅地承传下来。而叶嘉莹先生所守护的正是传统的古典诗词之美。”

  陈旭光认为,《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叙事复杂的纪录电影,它以叶嘉莹先生的人生经历、心灵经历为总体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声部”的对话,将叶先生的个体人生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杜甫诗歌的方式、“慢美学”的特点呈现出来,意义非凡。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谭政认为,《掬水月在手》不仅仅是一部是简单的传记片,除了人物本身魅力之外,也感受到影片的形式之美,感受到诗词之美、影像之美、人格之美相融而成的电影之美,其意境深远,穿透力极强,音画相映,久久回荡。

  会上,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周志强,哲学院教授薛富兴,文学院副教授刘忠波,文学院讲师陈琰娇、马春靓等也围绕着影片的文化内涵、哲学高度、艺术创新等方面分享了观影体验。

  活动当天,电影出品人毛继鸿、廖美立作为电影主创来到现场,他们介绍了影片的创作过程与制作推广情况,并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海蒂性学报告》作者雪儿·海蒂去世,享年77岁
下一篇:“黑石号”与《上海年鉴》相逢: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记忆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