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上海花样经”非遗传承人直播带起一股“剪纸热”

2020-11-21 20:22  新民晚报   - 

  郑树林的抖音直播间,剪纸不仅能剪花鸟鱼虫,还能剪王者荣耀——

  花样里的花样经

  吴旭颖

  上海剪纸以前叫作“花样”。一把剪刀,在“上海花样经”非遗传承人郑树林的手里比笔还要灵活。短则几十秒,长则两分钟,一件精巧的剪纸作品便能从他的手中诞生。剪着剪着,郑树林还唱了起来,婉转的沪语小调和手上功夫相得益彰,一心二用也不受影响,令围观者啧啧称奇。这便是近日“郑树林剪纸”抖音直播间里的场景。边唱边剪的上海“花样经剪纸”,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爱好者效仿,带起了一股“剪纸热”。

  传统的根 创作的魂

  走进郑树林位于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的工作室,满满两墙的古籍映入眼帘,让人觉得仿佛来到了一座剪纸博物馆。随手拿起一本,就是出版于清朝或者民国时期的“古董”。这是郑树林40年从业生涯中一点一滴收集而来的。平时,他会联系各档案馆、高校,查找资料。每年春节,剪纸艺人出门摆摊的时候,他就跑到各地寻找剪纸大师,打听口口相传的故事。今年疫情出不了门,他便开始系统地整理这些资料,准备把上海剪纸的文脉整理出来。

  “上海剪纸以前叫作‘花样’,因为最开始就是剪出来做鞋和衣服上的花样的。剪好的纸铺在布上照样子绣,绣好一碰水纸就化掉了。”“一次剪出两个花来的方法被很多人叫做‘阴阳剪纸’,但‘阴阳剪纸’指的是巫术用的剪纸。这种剪法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一剪双花不着地’。”无论线上线下,郑树林剪纸时总会穿插介绍许多传统剪纸的“冷知识”,一来避免观众觉得枯燥,二来也展现他剪纸创作的理念——传统的根,便是创作的魂。

  传统是前人的智慧。郑树林说:“剪纸的花样有无穷的奥妙和变化,正确的方法又能让我们剪多久都不累。这样,大家自然能保持兴趣,长久地剪下去。”

  拥抱时尚 活在当下

  一面守住传统,一面拥抱时尚。年过六十的郑树林讲起年轻人喜欢的动漫、游戏来,竟也如数家珍。“像《剑网三》《王者荣耀》这些中国风游戏很适合剪纸创作。”

  郑树林的粉丝当中,就有一批年轻的《剑网三》玩家。几年前,郑树林与游戏制作公司西山居达成了固定合作,每回《剑网三》有活动,郑树林都会为玩家表演剪纸。他的剪纸在这群国风游戏爱好者中相当抢手,很多游戏知识,也是玩家告诉他的。郑树林工作室里保留了一套《剑网三》游戏门派标志的剪纸作品:“苍云”的云纹上立着一面盾牌,“藏剑”则是三把宝剑交叉……郑树林将门派的名称与标志剪在一起,它们通过剪纸的呈现变得古色古香。

  抖音直播也是郑树林拥抱时尚的重要一步。今年5月起,“郑老师”每晚八点开播,短短6个月的时间已经拥有了400多位固定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加了“郑老师”微信,每天都要交几张作业,有的已经“出师”,在当地社区做起剪纸老师。最近,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有人反映跟不上进度,郑树林便将课程调整为一、三、五晚上,空出练习时间。

  除了教学,郑树林还决定跟紧潮流,在直播中加入“带货”。“带货”最开始是应观众要求——郑树林每次随手剪的花样,大家都希望能买下来收藏。“既然如此,不如做几个更好的作品给大家。直播带货如此火爆,别人带货,我们就‘带作品’吧!”

  千里之外 也能传承

  “上海花样经”是2006年首批上海市非遗,多年来,得到了杨浦区文旅局、区文化馆的大力扶持。郑树林重传承,周一到周六都不休息。从2008年4月开始,他便在长海路街道开设了免费的线下培训班,每周定时开课,坚持整整12年。

  朱兰萍是从开班一直学到现在的学员。在成为郑树林的学生之前,她便喜欢剪纸。学了十多年,她偶然在报纸上知道了郑树林,便赶来求学。“跟着郑老师,才算是‘打开了剪纸艺术的大门’。”因为之前握剪刀的姿势不对,朱兰萍的手上还留着几个老茧,她说:“之前还要厚呢!在这里学了十二年,反倒消下去了一些。”郑树林还告诉她,剪“团花”是比较讨巧的方法,要想踏实地磨炼剪纸技巧,创作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就要一刀一刀、一转一折,自己剪出来,正所谓“小转折,大乾坤”。

  有了几位像朱兰萍这样的学生之后,郑树林将目光放得更远,在更大范围、尤其是年轻群体中开展艺术普及活动。他让学生们去小学、少年宫开课,自己在旁指导,一方面在孩子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培养剪纸传承的后备力量,一方面也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让他们成为剪纸传承的“星星之火”。

  郑树林总说自己只是一名手艺人,“以前做手艺,就是师傅传徒弟、徒弟传徒孙,既要把剪纸的花样、方法传下去,也要把艺术的文脉、根源传下去,这一直是手艺人该做的。直播是个特别好的东西,它让我的声音传到千里之外,也让很多有心学手艺的人找到入门的机会。”(本报记者 吴旭颖)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厦港送王船活动在厦门沙坡尾上演 年轻人积极参与
下一篇:价值或超《永乐大典》!这件国宝孤本将现身拍场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