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上海电影译制厂近万件译制片档案将申报档案文献遗产

2020-12-07 14:34  解放日报   - 

  上译厂近万件译制片档案将申报档案文献遗产 展示译制片珍贵历史记忆

  ■本报记者 张熠

  走进广播大厦,穿过一面写着“演员配音要‘有神’”的白墙,记者日前来到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混录棚。棚里长桌上,摊平放着一长溜档案袋,另一头是堆叠起来的电影胶片盒。档案袋旁的纸张多数已泛黄,仔细一看,是上译厂所藏《简·爱》《佐罗》《虎口脱险》等16部经典译制片的翻译手稿。

  这批译制片档案,部分珍藏在上译厂党总支书记陈锦培办公室的一面大柜子里,此番首度向社会公开展示。记者获悉,上译厂共保存近万件1949年以来的译制片档案,这批档案近期将参加由上海市档案局组织开展的第三批市级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评选。

  上译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曹雷就站在长桌旁。“回娘家了。”她一连说了好几次,聊起在上译厂的配音工作如数家珍。“外国电影进来了,全厂先看一遍,然后交给翻译,此时翻译出来的是‘初对本’,是用来对戏的。这之后,译制导演、翻译、口型员三人坐一起,数着影片上外国演员说每一句的口型,看看到底能装多少中国字。”聊到兴起,曹雷举例,英文的“Hi”,最多一个字;但“How are you”就能对应三个汉字;“数完口型,还要熟悉整部戏里的人物关系,把电影吃透,这样才能琢磨出‘复对本’。”曹雷说,上译厂有一套完整、科学做译制片的方法,沿用到了现在。

  长桌上,就有曹雷和同事们当年一笔一画写下的影片原语言剧本、翻译初版本、台词本、完成本等。很少有一份档案“干干净净”,无论是台词本还是初对本,都以手写居多,偶尔有几份打印稿,台词间都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如今的上译厂翻译夏恬记得,有次翻阅这批档案时,看到有一页沾了茶渍,“前辈还在这一页后面补了一张纸,就怕湿了后没法保存,从这儿就能想象到前辈工作时的状态”。她说,透过档案,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会面,“现在我们也是这样,一杯咖啡,就挑灯夜战”。

  上译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70多年来,上译厂从无到有缔造了中国译制片的黄金年代。陈锦培介绍,目前上译厂保存的译制片档案主要包括译制片翻译剧本、电影胶片、电影海报、工作照、部分电影的获奖证书等,此外还有部分译制片导演、翻译、配音演员的艺术创作总结、口述实录等。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千余部译制片的翻译剧本,包括《简·爱》《魂断蓝桥》《佐罗》《叶塞尼亚》《虎口脱险》《斯巴达克思》《巴黎圣母院》《音乐之声》《望乡》等的原始档案。上译厂未来将策划以展览、分享会、声音纪念馆等形式,向大众展示译制片的珍贵历史记忆。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创意与创新管理》课程获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下一篇:广东征信文化教育基地落户汕头侨批文物馆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