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期待焕生机 海南黎锦传承与创新引发共同关注

2020-12-09 11:23  海南日报   - 

  先后在上海时装周和海口骑楼大放异彩,黎锦的传承与创新引发全社会共同关注——

 

  千年“活化石”期待焕生机

  ■ 本报记者 郭萃

  在上海时装周的现代T台和海口骑楼的梦幻光影中,古老的海南黎锦绽放出时尚的生机。作为海南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海南黎锦,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及业界的极大关注。在日前举办的2020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动“非遗传承与创新”专题论坛上,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更围绕黎锦的传承与创新展开讨论。

  来自国内织锦和刺绣行业的专家学者重新梳理海南黎锦的优势与特色,海南黎锦传承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呼吁各方应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让海南黎苗锦绣文化重焕异彩。

  瑰宝:黎锦文化 古韵之美

  海南黎锦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研究价值,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2009年10月,海南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

  论坛现场,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道,海南各个区域黎锦不尽相同,东方、昌江一带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白沙一带的双面绣和简裙、花带、崖州被等黎锦服饰异彩纷呈,享有“黎锦光辉艳若云”之美誉。

  龙被更是黎族织锦艺术之精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表示,由于龙被制作需要较高的工艺,费时且费力等,目前掌握龙被纺织技术的黎族妇女已为数不多,龙被艺术已濒临失传。

  “黎锦传统技艺是海南的宝藏文化,做好黎锦的保护和发展可以为海南自贸港建设锦上添花。”海南省温州商会会长王东云如是说。

  传承:古老技艺 焕发新生

  传承和保护黎锦技艺,海南已在行动。

  省旅文厅二级调研员刘实葵说,在文旅部的支持指导下,海南一直致力于黎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11年来,海南省政府共投入保护经费1.026亿元,用于建设5个黎锦技艺专题传习场馆,45个黎锦传习所,在62所中小学校开展了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培养2万多名学生参与学习。

  目前海南全省各市县有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16人,其中省级30人,国家级3人,他们都是守护黎锦文化的一线践行者。

  作为黎锦传承人,张潮瑛不仅出入任何公开场合都喜欢穿着黎锦,同时她还借助新媒体平台把黎锦带到线上“直播间”展销,成为一名“带货主播”,穿着黎锦“跳”出了百万销售额,并在线下开办黎锦传习班义务教学。

  为更好地弘扬黎锦文化,海南黎锦还先后亮相上海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斐济时装周,演绎了一场民族风情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的时装大秀,生动诠释了黎锦技艺在保护传承与创新的表达诉求。黎锦也多次走出国门,到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展演,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向世界展示黎锦技艺。

  建议:文旅融合 传承创新

  怎样使濒临失传的黎锦织造工艺得以继承和发扬,走向五洲四海?

  周和平认为,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服饰制作进行创造性发展和转化,开发文创产品,使传统技艺焕发生机,引领时尚,走向国际。

  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饶琼娟表示,既要以政府为主,又要发挥好民间力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做好非遗的传播。主动拥抱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力量传播,是非遗、传统文化向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

  对于黎锦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场走进生活,黎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香兰认为,黎锦的图腾等元素不仅可以点缀时尚服装、包包、围巾,也可以融入随处可见的壁挂、杯垫、床上用品、抱枕乃至生活装饰品中。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裘海索有个大胆的想法,未来可以在黎锦制度化保护形态下,尝试引入先进技术,加大传统黎锦服饰及周边产品的生产,满足更多人对黎锦产品的需求。

  “作为海口十大公共设施文化建设项目,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现在已经立项并动工,未来会在非遗展示中心有一个黎锦馆。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鲜活的、贴近生活的黎锦展示馆,让它成为一个文创产品的孵化中心。”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佩对黎锦的传承充满信心。

  (本报海口12月7日讯)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提升华文水平 马来西亚韩江大学举办对联创作技巧讲座
下一篇:金边中国文化中心向柬方赠防疫物资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