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移民 > 留学 > 正文

正确的“推娃”方式是什么?一位博士妈妈育儿理念

2019-09-15 11:41  美国高中留学   - 

关于虎妈的讨论点,在我看来有三个:

 

1)家庭小环境:到底要不要推孩子?什么情况下要推?要推的话,怎么推?

2)拉长时间线:这么推孩子,对孩子有什么心理伤害?综合考虑,是不是值得?

3)虎妈战歌和蔡美儿的言论给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华人群体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这篇文章只写第一个点,第二和第三待续。

 

这个话题,只能说一些个例和我自己的实践跟大家分享,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都是自己的选择。

 

1

到底要不要推?什么情况下推?

 

首先,分情况。

 

先讲一个故事:

 

出自《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来自:百度)

 

白话文: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司马衷(也是西晋的第二代皇帝)曾经在华林园里游玩,听到蛤蟆咕呱咕呱的叫声,就对侍从们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们说:“这叫唤的东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 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他的昏聩痴顽都是这种样子的。(来自:百度)

 

一般用这个“何不食肉糜”的例子,来讽刺司马衷的昏聩,进一步看,如果他常年深居宫中,当然是真的不明白百姓的疾苦。

 

自己(家)的情况,能吃米粥,还是吃肉糜?

 

如果温饱问题(米粥)还需要解决,为解决温饱所带来的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要不要推?(家里有矿的,或者是唯一王位继承人的不需要看这部分)

 

这个米粥问题,是泛指那些以后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和为学习这些生存技能所需要的基础。

 

关于技能教育的思考角度,我是从吴军老师的书《大学之路》得到的启发。大意是不管是处在社会底层还是中产阶层,技能教育都是获得基本谋生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在解决温饱阶段,谋生技能更是必需的。

 

如果是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我看到这一段,应该会跳起来:怎么这么没有理想?这样的书,我可能会立刻扔到一边。而现在细想,他说的是事实啊,虽然貌似有些冷酷。如果生存都没有解决,就只谈理想,或者被理想占据头脑,总是有些不切实际,解决每天的吃住行来的更实在一些。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换作二十出头的我,也不会同意的。可以拿出来反驳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某某歌星成名之前是北漂,住的是地下室,他多年坚持理想,最后终于登上人生巅峰。北漂歌手有多少人?又有几个登上了所谓的人生巅峰?登顶之后,又红了多久?

 

当然即使挣扎于生存,有一些小的爱好和兴趣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多彩,这些小爱好就像生活里的光。

 

我既不想鸡血,也不想给理想浇冷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度,也是成长的过程。(有一集《晓说》,高晓松说他在饭馆看到年轻人鸡血满满聊创业和融资,他知道其实这些年轻人成功的概率非常小。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现在变成了年轻时的自己很讨厌的那种人,哈哈哈),几许无奈,几许欢乐,毁灭或者涅槃。Life is not easy.

 

扯远一点,川大叔说,我们的工作没了,都被你们抢了。come on! 从经济学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一般是短期的,比如转换职业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比如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有大量的人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在产业调整的的过程中,劳动力的技能,跟市场的需求不匹配。美国中西部的大量失业不少是属于这种结构性失业。

 

产业已经升级了,原有的技能已经没有市场或者市场很小了。如果这些原有技能就是你的爱好,那么你愿意跟你的爱好共存亡也是你的选择。

 

不高兴工作没了,那你升级你的爱好啊,而不是叫嚣你的工作被抢了,即使叫嚣的声音很大,有的人已经相信了,但是对提高就业率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

 

结构性失业大潮中,从一个国家来讲,有时只能耗着。这时候感谢大学和各种培训机构,一方面确实促进文明进步,传播知识和提供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可以给 “无处安放” 提供一个安放之处保持社会稳定。

 

(我知道我扯远了,就是吧:从个人生存,到家庭温饱,再到一个国家解决就业,其实都是一样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解决那些最基本最基本的问题。)

 

扯远了,再收回来。

 

推的第一个层面:

 

慢慢想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这条线,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更好的选择。

 

从现实出发,掌握基本的谋生技能和为此打基础的这类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要推的。用在孩子身上就是学校的学习,必要的推和帮助还是很必要的。尽量做到成绩优异,就是做学生的本分吧。

 

 

2

必须要做的事情,怎么推?

 

必须要推的事情,在我们家就是学中文。

 

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都知道我对中文是多么“死磕”,其实山外有山,在真正的高人面前,我只算个入门级。说说我和我的好朋友(另外一位推妈)的故事吧。我更喜欢给大家讲故事,让大家自己品味和取舍,而不是一定要接受什么观点。

 

2014年初,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跟孩子一起读经典的讲座,结识了另外一位妈妈R同学.R同学跟我一样希望孩子不要忘“祖”,和多受到中国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浸润。

 

于是我们开始了周末一起带孩子读经典,慢慢发展成我们的周末学堂,9个家庭19个孩子。

 

四年多的一起“奋斗”- “推”孩子中文,我跟R同学也成了好朋友。过去的一年多以来,我们有过很多次激烈讨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堂和我个人理念上的分歧,同时因为我知道这一路走来的不易,珍惜给孩子提供的场所和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不能做退出学堂这样的“负气出走”。

 

学堂某段时间的信息是“孩子就要听话,不要多问”,整个气氛在我看来非常压抑。这完全击中了我的Hot Botton (红色按钮,一按就爆)!

 

我就是个被“虎爸”养大的娃,我的同学到我家都战战兢兢,知道我有个特别厉害的老爸,说一不二,小的时候照镜子都是偷偷的。我爸给我要求的人设只有做学霸,坚持到了中学毕业,做了一路的“伪学霸”。后来回想我其实是很爱学习的,可能不要给我那么大的压力,我也会学得很好或者更好。

 

学堂的这种气氛,狠狠得击中了我。更重要的是违背了我对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孩子是一个生命,他们值得被尊重被看见被听到。而不仅仅是“你要听话”。

 

我跟R同学就这一点进行了很多次讨论和观点“碰撞”,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东西方育儿方式和文化上的根本立足点的理解不断加深。

 

在根基上,东方更加偏向于父母的权威(听话),西方更加自由一些(尊重孩子)。两者之间的取舍其实是一个度的把握,而对于孩子做事情坚持和韧性培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既然学中文是必须的,我的观点是“温柔而坚定”的“推”。

 

R同学自律能力和执行能力超强,而我自由散漫。我们约好一起去什么地方,她总是比我早到。

 

在R同学这里,“推” 孩子读经典,不只是学中文和文化传承,而是通过深耕细作这个过程,磨炼悟道,教孩子做人和做事。R同学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情,自己必定是身体力行,教孩子也有严有爱。这一点跟虎妈是一致的,虎妈推孩子学琴,自己也是一路学习,一路陪伴。

 

对我来说,通过学中文这个渠道,希望孩子传承中国文化。我的“推“在段位,程度和做法上跟R同学就很不同。R同学不仅仅是推,而是自己也一起做,体会孩子的困难到底在哪里。

 

这就是我跟朋友在“推”娃读经典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面“推”的程度和做法上的不同,最根本还是因为目标不同,执行人理念和自身能力的不同。

 

如果决定要推娃,R同学是那个好的榜样。

 

 

3

“推”兴趣爱好 (通识和博雅教育 - “肉糜”)

 

基本的学习状况保证了,再说那些数不尽的兴趣爱好。

 

我没什么经验,我家快8岁的娃还没发现那个让他如痴如醉的兴趣爱好。于是我去请教了朋友,朋友孩子年龄比较大,也经历过了对不同兴趣的探索过程。

 

朋友分享了自己孩子学小提琴和学围棋的经历。

 

小提琴:学琴一段时间之后,不喜欢学,就停了下来。后来,自己又说想学,学了一段时间,还是说不想学了。停掉,自此之后再也没有摸琴。

 

围棋:开始学之后,从技艺和成绩上一路攀升,自己要求找教练。参加比赛输了之后,会有火山爆发式的情绪崩溃。而最后让自己平静下来的还是围棋。

 

这两种对比是不是很明显呢?

 

有这么清楚的对比,对于父母来说其实挺容易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

 

比较难的是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喜欢呢?

 

多尝试!

 

朋友的经验是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自己想放弃,是因为不喜欢?还是因为太辛苦?这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很重要,幸福跟自我认知是一对好朋友。

 

如果是孩子喜欢的,那就陪孩子一起成长。真的很不喜欢,放弃了是解脱。

 

孩子你怕辛苦吗?对不起,难也要做,我们来一起做。人生本来就不易。这一点我特别佩服很多妈妈,真的是陪孩子一起做,去体会孩子经历的困难,跟孩子一起升级打怪。比如我的R同学就是如此,我佩服之至,这一点我还远远没有做到。

 

有的孩子完全不需要推,对于自己喜欢做得事情有足够大的动力自推。当然父母在不起反作用的前提下,能够跟孩子一起成长也是很好的。

 

另外,喜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唯一的。所以这个找“真爱”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

 

从要不要推,到怎么推,为何而推。是个不断问自己和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这句话好鸡汤啊~~~)

 

好了,我帮你总结一下吧:

 

我的核心理念:孩子是一个生命,尊重孩子,听见孩子,看见孩子。

 

选择过程:

 

一定要做的事情(比如功课):温柔坚定,有章有法的推,推到什么程度,各位自己决定。

 

锦上添花的事情(比如兴趣爱好):孩子喜欢的,自推(跟自己死磕)或者助推(跟孩子一起体验)。孩子不喜欢的,不要硬推。

 

说了这些,你是不是还是很懵?生活就是要自己找答案。

 

不管是要成为学霸,还是修炼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自我认知,学会选择和取舍,在选定的路上不断深耕。日子就是这样点点滴滴,慢慢织出来了。

 

这么一篇长文,借用上几句我们中国的古话就说完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太美好了!

 

有鸿鹄之志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下,吃得了苦中苦。

 

所以,我建议我的读者们,在中国古老智慧的笼罩下,学习和运用西方科学的做事方法。

 

愿你,脚踩大地,仰望星辰大海。

 

~la fin~

Start from Passion, Made with Love

 

Sophie写在后面:

 

文章先发给R同学预览,她对关于“听话”的补充非常好,也写出来给大家分享:父母要修炼自己到一个接近理性的状态,在这个前提下,要求孩子听话其实是希望孩子学会服从于理性。如果孩子提醒父母要求不合理,父母应该停下来思考:如果要求真的不合理,就马上停止。父母偶尔用非理性的方式对待非理性的孩子也是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以不理性要求孩子听话是种常态,对孩子是很大的伤害。

 

她的这些话非常好,这样以后我们想到“听话的孩子”会更明白到底期望的是什么?是孩子的言听计从呢?还是孩子经过独立思考后,认同父母理性而选择听话?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北美亚裔“拼娃”: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大战
下一篇:美国大学学费涨涨涨,家里有矿也供不起一个藤校娃!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