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移民 > 留学 > 正文

从未有一个美国总统能左右中美教育的未来

2020-11-01 12:18  美国留学妈妈圈   - 

作者/魏阳;来源/爸爸真棒(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最近,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多方面的遏制,让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充满变数。很多人有疑问,美国还是留学的好选择吗?美国大选之后,会对留学产生什么影响呢?
作为在美国高校学习、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哈佛大学博士,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魏阳老师坚定地认为:
从历史来看,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政府并不是主要推动者,自发的民间交流才是主流。美国的某界政府在短期内可能切断这种交流,但是从历史的长期看,中美教育交流是由强大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是两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从留美幼童,到清末民初直至冷战时期的中美民间交流,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赴美留学潮,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才能在混沌中,更清晰地判断当下和未来的趋势。

1

美国成为中国人海外留学最早的目的地

并不是偶然
十九世纪上半期,中美之间出现了直接的贸易和文化接触。在许多中国人眼中,美国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与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很不同。
1840年代的福建巡抚徐继畬,他有一个从美国新泽西来的传教士朋友。徐省长听了传教士朋友的介绍,对美国大为赞赏。
徐继畬认为: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能当国王却不当,听从老百姓的“公论”,把权力将给人民,简直就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一样。
他感叹:中国儒家“禅让”和“选贤举能”的传统,在自己国家中断了,却在遥远的美利坚得到了实现。这让他对美国仰慕不已。
△徐继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著有《瀛寰志略》
有趣的是,徐继畬并不羡慕美国的工业和经济,相反,他一直坚持把美国叫做蛮荒中的“部落”。他所羡慕的,是他所认为的“美国实现了中国儒家的政治理想”。
从一开始,美国就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是中国知识分子借用来批评改进自己的想象中的异国。
徐继畬赞扬华盛顿的话,被他自己写进了书里。如果你有机会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可以去华盛顿纪念塔参观一下。坐电梯上去,会看到墙上有一块中国来的石碑,上面刻着徐继畬赞扬华盛顿的话。
我们知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帝国被迫接受国际准则,与各国互派大使。但中国找不到懂外语的人才,无奈之下,只能找即将卸任的美国驻中国大使Anson Burlingame担任中国驻欧美各国公使,此人有个中文名字,叫蒲安臣。
我们知道,派驻外国的大使一般都是本国人,没有请外国人来当本国驻外国大使的。但在当时,清政府受尽了欧洲列强的欺凌,但是觉得好像只有美国公使,相对友好和公平一些。
所以,蒲安臣作为第一任中国驻美国公使,带着一百多人的中国使团(其余全是中国人),浩浩荡荡的来访问美国。当时的美国媒体盛赞了这一访问,使团每到一城市,都受到隆重接待。
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后来被称作“蒲安臣条约”。这些条约可能是中国近代签订的唯一的“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中美之间的人民可以自由在对方国家旅行和定居,受到对方政府对等的保护。这种国民待遇,在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蒲安臣条约,数十万华工来到美国讨生活,修建了横跨美洲的铁路,后来又去加州掘金,在美国各城市建立最早的唐人街。
△华工在美国工作的情景
蒲安臣后来还代表清帝国出使欧洲各国。在和俄国的谈判中,他希望能为中国夺回被俄国侵占的北方领土,却不幸劳累过度,感染肺炎,在圣彼得堡病逝。
同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自强”运动。一批开明的官员,比如曾国藩和李鸿章,认识到中国必须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可这时的欧洲列强,不可能允许中国人自由旅行和游学,美国成了留学的最佳目的地。
这时,有一位广东人,叫做容闳。之前自己去了美国,自费在耶鲁大学接受了教育。所以,最早接收华人学生的大学正是美国大学,而不是欧洲国家。
学成后容闳回到了中国,向曾国藩建议:选拔聪明的中国孩子,去美国留学,回来建设祖国。曾国藩接受了这项建议,这就是清末的“留美幼童”计划。
从一开始,美国对中国来说就是一个特殊的邻邦。美国成为中国人海外留学最早的目的地,并不是偶然。
留美幼童计划,虽然全部由国家资助,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只选了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这些幼童到了美国后,被寄养在美国人家庭(现在叫Home Stay),在美国家庭和学校长大,后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
同时定期到中国大使馆报到,学习中文和儒家经典。照片上是中国留美学生组织的棒球队,可见他们很自然的融入了美国文化。

这些留美幼童,后来几乎全回到了祖国。其中包括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和著名外交家唐绍仪等,他们正是美国大学培养出的、为中国现代化做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代留学生。

2

100多年来,哪怕政府层面交流阻断

中美教育民间交流从未“脱钩” 
中美的教育交流后来被两国政府中断:留美幼童计划后来遭到清朝保守派的攻击,不了了之。美国政府在1882年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将华人拒之门外。直到二战时,中美成为盟友,排华法案才被罗斯福总统废除。
△排华法案时期的宣传
虽然政府层面的中美教育交流被阻断,但民间的交流却一直在持续。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大约有三千名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很多从事教育和医疗工作,在华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学校和医院。
其中著名的有:沪江大学(后来的上海理工)、圣约翰大学(后来的华东政法)、震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苏州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师大)、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津沽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华中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大学、湘雅医学院等等,这还不包括美国教会建立的上百所中学和书院。
中美教育交流,主要由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推动。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后,美国将来自清政府的庚子赔款中的相当一部分,退还用作中国教育之用。1909年,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就是现在清华大学的前身。
民国时期通过庚子赔款的专项教育基金留学美国的学者中,有文史大家胡适、语言学者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机构还包括了北京的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
可以说,民国时期最好的大学,几乎都是美国人帮助创办的。
△1909年游美学务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全体与老师合影
1949年以后,中美政府之间的外交联系为冷战所阻隔。但即使在冷战时期,两国人民也没有完全“脱钩”。
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泽东时代,从未强调中美之间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相反,始终倡导的是全世界群众(包括中美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政府的运动。
换言之,在毛泽东眼中,冷战并不是中美两个国家的冲突,而是中美人民与反人民的美国政府之间的冲突。他一直支持美国人民——特别是黑人——反抗美国政府迫害的运动。
细察共和国外交史会发现,我国政府始终奉行的是“人民外交”,而不是民族主义式的国与国的对抗。虽然对于美国政府不断进行抨击,但是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民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受到提倡。
一个例子:六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美国的黑豹党,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希望在美国开展游击战,用革命的方式获得黑人的平等权利。黑豹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贩卖毛泽东的红宝书,换得活动经费。
黑豹党首领罗伯特·威廉还访问了北京,在天安门城楼上得到了他的精神导师毛主席的签名款红宝书——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本限量款红宝书。
黑豹党对毛泽东的崇拜,至今在黑人群体中流传。以至于后来著名的拳击冠军迈克尔泰森,还将毛的头像纹在自己的肩膀上;拳拳到肉的背后,是毛泽东思想对美国黑人文化的熏陶。可见,中美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即使在冷战期间,也不曾真正“脱钩”。
△泰森肩膀上的纹身和美国黑豹党图标
1971年尼克松访华,终结了中美之间的冷战,在中美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反对苏联的战略同盟。中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对美留学迎来了春天。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 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 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邓小平还指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在政策的号召下,美国成为中国人海外留学的首选,数十万中国学子选择去美国留学。
这其中,民间的自费留学一直是主流,人数远超由政府主导的公派留学。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在美国华盛顿接受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名誉法律博士学位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发布的《2019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近37万。

可以说,没有其他一个国家,在过去四十年里,为中国培养了如此多的促进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知识人才。可以说,1978年以后的对美留学,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

3

如何看待特朗普的对华政策?

最后,我想谈谈我如何看待特朗普政府最近的对华政策。
第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不能用冷战的框架来理解。
冷战是两大意识形态集团之间全面的对抗,是美国“四面出击”,在战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企图;而现在的特朗普政府,却是在“四面收缩”——从冷战时期的国际义务中解脱出来,重回孤立主义和民族主义。
这表现为美国从各种国际条约中回撤,计划从德国撤军,退出世卫组织等等。特朗普政府并非要重建国际秩序,而是从国际义务中收缩。
冷战时期的美国高举意识形态大旗,与苏联集团进行价值观竞争。而现在的特朗普政府政策除了经济上赤裸裸的利己主义之外,毫无全球价值观可言。
他没有、也不可能有冷战时期的资源和拨款,来从事颠覆他国政府的行为。他政策的重点无疑还是在美国国内。所以,不应该误判特朗普政府,用冷战思维来理解现在的情形。
第二,要将美国政府与美国社会区别开来要考虑到美国社会反对特朗普政府的强大势力。
美国的教育、商业、和媒体精英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特朗普集团持批评态度。美国的大学,早在美国建国之前,就有一种自由与自治的传统——不拿联邦政府的拨款,也不接受美国教育部领导。美国的大学是校务委员会自主管理的,大多是自由派的阵地。
据我所见,从2016年以来,美国高校对总统大多持严厉批评态度。事实上,很多教授,几乎天天都在抨击白宫。
特朗普政府诸多对华不友好的政策——比如限制学生签证等——在美国大学里,也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抵制。总统的种族主义倾向,更是在美国校园遭到猛烈的抨击。
美国的大学,绝大多数对中国留学生持欢迎和友好的态度,和白宫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与其所著的《中国新史》书籍封面,在冷战中,哈佛大学的学术权威费正清教授,在中美外交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一直激烈批评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华“遏制”政策,呼唤更为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力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最后,也要考虑到这次大选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在疫情期间的糟糕表现,在国内广受批评。他的竞选对手拜登,在贸易关税、环境保护等方面,与特朗普持显著不同的政见。如果拜登能够当选,将对目前的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即使特朗普赢得大选,也要看到:中美之间的民间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美国政府可能推动,也可能暂时阻碍中美之间的民间教育交流。
但是,如果将眼光扩展到历史的长时段,就会发现,即使在冷战时期,中美之间的脱钩也很难真正实现。十九世纪以来的全球化,以及中美民间长期自发的经济、文化与教育交融,远非一两届美国政府可以完全阻断。
而对美留学的强劲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是美国世界一流的学术科研水平;二是中国人民对最新的学术科研成果的渴望。这两点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中国与美国的相互依存,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而两国人民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是去除偏见,促进理解,维护和平最好的方式。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总在不经意间到来。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美国签证申请:美国可能很快对华取消旅行禁令
下一篇:华侨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纪念晚会精彩上演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