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8月3日电 题:小心!远离这些“套路”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近日,涉及疫情的各种骗术套路不断“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不少华侨华人及留学生因此蒙受损失,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小侨(ID:qiaowangzhongguo)为您梳理了涉疫情的常见骗术,提醒您千万别上当,在特殊时期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虚拟绑架”案频发:
安全教育很必要
近日,中国留学生“虚拟绑架”案频发,相关话题一度成为微博热搜,吸引众多网友关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警方表示,今年以来,共有8名住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留学生成为了“虚拟绑架”案的受害人。在这些诈骗案中,犯罪分子共骗取超过300万澳元赎金,每起诈骗案赎金在2万到50万澳元之间不等。
“骗子往往冒充身份称受害学生涉嫌犯罪,如果不支付费用将被遣返。受害人甚至还会被哄骗租用酒店房间隔绝自己,拍下自己被绑架的照片提供给对方,他们身在中国的家人看到照片后会更容易缴纳巨额赎金。”“一对中国父母为了‘救’女儿,支付了200万澳币。”
针对这一现象,外交部领事司提醒留学生及其家人:
安全教育非常必要。骗子的骗术不断翻新,防范意识要不断筑牢。注意做到“七不一要”,即不接电、不回拨、不透露、不恐慌、不沉默、不汇款、不糊涂,要报案,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保持双向沟通。留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家长要关注、关心孩子,双方保持沟通。父母觉察到孩子以各种理由要钱时,一定要冷静,此时孩子有可能受到胁迫或诱导。
及时求助。如察觉可能被骗,应在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收款行所在地警方和汇、收款银行报案,力求冻结止付。同时拨打12308热线求助,驻外使领馆会在职责范围内尽力提供支持。
帮朋友代付机票?
对方可能是“高仿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访美学者在网上通过所谓“票务代理”购买回国机票被骗的遭遇。
李莫(化名)完成访问项目准备回国,因始终未买到机票,在微博上找到了一个自称是票务代理人的用户,以24000余元人民币的价格,通过对方公众号购票。
付款之后,李莫等了大概四五个小时,仍没有收到出票信息,这才意识到已经受骗。
还有一些诈骗分子,瞄准了侨胞们在国内的亲朋好友。
6月初,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差点中招”的经历。不法分子使用与侨胞本人近乎完全相同的头像和账户名,伪装成“高仿号”,通过社交软件联系其好友,以自己回国需要加急购买机票、只能使用国内银行付款为由请朋友帮忙代付。
这位网友差点信以为真,万幸的是当时由于网络问题,钱款一直没有转账成功,给了他冷静思考的时间,犯罪分子才没有得逞。
对此,驻外使领馆提醒:根据中国民航局要求,疫情期间国内航空公司对国际机票全部采取直销模式。如需购票,应关注“中国民航网”微信公众号并通过航空公司客服中心、官方网站、手机APP等渠道进行。
成功购票后,侨胞们可登录中国民用航空局官方网站查询相关信息,也可拨打热线400-815-8888或联系航空公司查验真伪。
请勿通过机票销售代理机构、第三方平台等非官方渠道购票,也不要相信任何非官方的所谓“包机”信息,以免遭遇诈骗,造成经济损失。
“当地银行”给你发短信?
小心信息被套取
在海外,假冒当地银行、中国驻外使领馆等是诈骗分子惯用的套路。
近期,中国驻丹麦、阿联酋等国使领馆纷纷接到中国公民求助,反映遭遇诈骗。
中国驻丹麦大使馆网站截图
有不法分子冒充当地银行给领区侨胞发送短信,声称其账户将被冻结,需点击短信中所附链接提供身份信息并填写相关表格。侨胞按照指示操作后,存款被转走;
也有不法分子自称使领馆官员,谎称当事人有邮寄违禁品遭调查,信用卡被盗刷等,要求当事人向国内有关部门澄清、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缴纳罚款,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为维护当地侨胞财产及个人信息安全,中使馆纷纷发布提醒:
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领取包裹信函或有涉及中国国内的案件需要处理,不会为当事人转接国内主管机关电话进一步联系,更不会索要账户信息及密码、要求转账或汇款等。中国国内主管机关不会使用电话和社交软件等联系当事人。
不要轻信以任何名义索取银行账户、密码等信息以及转账、汇款的要求。涉及汇款事宜务必认真判断、谨慎转账。
如确已被骗,请第一时间告知相关单位并在当地报警,以便警方能够及时介入协助挽回损失,必要时可向总领馆反映。
骗术虽频繁推陈出新,但如果我们稍加留心、仔细辨别,就可以发现其中其实漏洞百出,因此做好安全教育,树立防范意识非常重要。
小侨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保持冷静,遇到问题先核实,平安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