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C中文网两天前独家撰文提及,自今年3月以来,印度经济似乎正在试图寻找一系列制造类商品的替代品。然而,这似乎偏离了全球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随着全球分工不断细化,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化。要知道,中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不出所料,事情果然又有了最新进展。
印度媒体日前报道,经济学家和贸易商指出,“印度可能在短期内无法找到能够提供如此大量产品的国家”。印度智库的一项研究指出,“由于中国在某些商品领域拥有规模性生产的优势,导致其他竞争对手几乎没有竞争力。”印媒称,近年来,中国已成为电子、医药和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心,全球巨头纷纷在中国建厂,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向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其他目的地出口产品。
不仅如此,印媒强调,中国是其中一些商品的唯一出口国,包括日常使用的物品,如耳机、头戴式耳机,微波炉和某些类型的洗衣机。该清单还包括几种机械、一些汽车零部件、自动扶梯零部件、某些酸类、化学品和化肥(如磷酸二铵),中国是这些产品的唯一供应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许多消费者一再表示,中国制造的商品不可替代的原因了。
《印度斯坦时报》稍早前援引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8973名印度消费者中,有83%的印度消费者表示,中国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的双重优势,无可替代。有印度消费者称,“我们无法忍受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而《印度教徒报》也曾报道称,在印度教的重大节日(“点灯节”)期间,市场上销售的诸如灯具、熏香、烟花、神像等相关产品,也几乎都是产自中国。
而对于印度人离不开中国制造,印度制造又难以取得突破的现象,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皮林认为,印度在制造业方面没有良好的声誉。就连印度人自己也看不起本国产品,印度制造所谓的“拼凑式创新”是物资稀缺的产物—印度人把零件用胶带、颜料和祈祷拼凑在一起,印度制造名字取得响亮,但却像是“海市蜃楼”。”
的确,尽管印度经济过去多年以来,一直试图通过效仿制造业发展,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但一直没有起色。全球消费者也几乎难以看到响当当的印度制造的商品。这意味着,对于一直宣称要大举发展制造业的印度经济而言,印度制造或已提前失败。
仅以印度高铁为例,去年才开始通车的“致敬印度”号的印度高铁,并不能够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高铁,因为它的最高试验时速是180公里,而实际最高运营时速160公里,因此被称为“半高铁”。而通车后,事故频发。
曾有印度人调侃,印度需要先解决了火车的安全问题,再考虑更高层面的高铁吧。比如,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印度奥利萨邦一列特快火车在数周前的一次运行中,进站后突然失去动力,在没有使用防滑刹车系统的状态下倒退约10公里。车上近千名乘客饱受惊吓,所幸没有人受伤。印度铁路公司坦承,是人为疏失导致火车失控倒退约10公里。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走过了这条道路,东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在20世纪通过制造业出口的爆炸式增长走上了这条道路。印度也希望走类似的道路。然而,许多分析师认为,印度大举发展制造业的出发点原本是很理想化的,但现实的情况是过于急功近利,不但难以成功,甚至或已提前失败。所谓欲速则不达,华尔街商品大王、亿万富翁吉姆·罗杰斯曾多次批评印度经济称,印度总是接连犯错,他们根本不懂经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