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 周禹龙 摄
中新网丽水11月9日电(记者 周禹龙)在摄影教育中,科学和艺术,可否同日而语?面对这一重大命题,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一番研讨。
8日-9日,“科学与艺术对话中的摄影教育”研讨会在浙江丽水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今天,摄影教育如何发展?”“摄影大众化的读图时代,摄影教育如何继续深入人心?”“人工智能时代,摄影教育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等问题,为全球摄影人传道、授业、解惑。
“时下,数字图像、AI、VR技术加深了我们对影像的沉迷,造就了更为随心所欲的视觉奇效。不免让人担心,影像技术会不会完全控制我们的视觉体验,进而改造我们的心理、思维和社会。”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姚争认为,大学的影视专业教育该如何改革,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比如,在中国,大家几乎都会熟练各种美图软件,甚至有人说,任何不加美颜滤镜就发朋友圈的自拍都是耍流氓;如今有数以亿计手持相机的大众,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拍照、传输照片,传播信息,进行公共表达……那么,就此而言,是否如同文字一样也需要摄影的读写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宿志刚认为,我们应重视技术演变的影响,将挑战化为摄影教育的创新力量;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回归摄影教育和创作的初心。
“我们要从人自身出发,从作品中感知世界、人生、他者甚至命运,如此,我们就能够在某种自反性心理的带动下,形成有价值、有视野、有宽度的人生信念,以及由此外化的摄影作品。”宿志刚说。
九州产业大学教授百濑俊哉也这么认为。他说,摄影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学会技术,对于表现的喜悦和培育出能感受到被摄体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人类拥有最大的能力是想象和创造,正因为是人类才有这样的感觉。”
来自青岛大学的刘雅菁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摄影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以技术为导向,并逐渐强调创作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过于强调摄影的本体意识,从而忽视了摄影在文化领域的角色和与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刘雅菁说,未来的摄影教育应该是为了社会服务的,而不是某一个领域;应该是基于认为社会科学框架内的创造,而不是精心的技术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计卫舸表示,希望能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帮助国内高校构建可持续的多层次多方式多样性的国际摄影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我们的摄影教育保持和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据了解,“摄影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作为长期项目举办,致力于成为摄影教育的高端学术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