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1月13日电 据韩国《亚洲日报》报道,当地时间11月11日至16日,“云月八千里——江明贤墨彩巡回展”在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展出。
此次江明贤来韩展出特意选择了40幅作品,取材自“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所见所闻。画作上均附有题记,详细注解了各地信息。
来自中国台湾的著名画家江明贤求学时期曾受教于溥心畬、黄君璧、廖继春、李石樵、林玉山、孙多慈等中国画坛前辈名家,之后留学西班牙,游历欧美,汲取西方美术特点,逐渐成就他融合中西、极具个人特色的创作风格,对大型古迹、建筑群与城市即景入画尤有心得。
江明贤在11日开幕的个人画展上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小喜欢画画,高中上师范学校,接受专业训练。毕业后到小学教书,也教美术。后来又远赴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攻读了硕士学位。
他谈及过去办画展的经历时表示,文化是无形的力量,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只会向前发展,这种潮流无法阻挡。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互相学习,互相了解,才会进步。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把中国画发扬光大。没有学习,就不会茁壮成长。中国的文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包容性。历史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撞击,也是有包容而后茁壮成长的过程。
江明贤谈及,在欧洲留学期间,他研究了西洋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流派,分析它们的表现技巧和技法;在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教授水墨画期间,对美国的现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中,他的作品很自然地形成受西画影响的中国画,而不是纯粹传统的中国画这样的风格。
他解释称,比如水墨画不太讲究色彩,他就把西方人重视的色彩融入水墨画当中。中国画不讲究透视、光线,他也有意无意地在水墨画对这方面有所加强。
他说,古时候画建筑都是用尺去画,叫做界画,非常呆板。而他认为建筑是人物或山水的附属品,不是独立的,他现在画建筑都是一张独立的作品。因此,江明贤的建筑画大量引用西方的直线条来表现。而水墨画的留白、实跟虚、强与弱、题字、印章,这些优点他都保留下来。
谈及前辈画家对自己的影响,江明贤直言自己“很幸运!”
他表示自己从前辈那里获益匪浅,“爱新觉罗·溥儒(溥心畲)、张大千、黄君璧在1949年渡海到台湾省,他们的国画艺术创作生涯跨越海峡两岸,均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流的大家,被称为“渡海三家”。溥心畬、黄君璧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黄君璧当时是系主任,对我的山水画影响最大。张大千虽然没有在师大任教,但他的两名学生在师大任教,后来成为我的同事。我还有两名老师是徐悲鸿校长的学生,其中有孙多慈。1988年去拜访李可染,他拿出一叠写生的稿子一张张给我说明,两个小时受教不浅。1987年在香港结识刘海粟,1988年到大陆办展的时候,我们一起爬黄山,合作作品,最后送给我。刘海粟注重鼓励年轻画家,言传身教深深影响我。”
江明贤认为,韩国与中国同处东亚文化圈,相互影响是很自然的,吸收别家的营养,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书画在韩国也很普及,加强双方的交流需要官方配合。他表示,在韩国2018年举办全南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时,他发现韩国的作品与传统不一样,以西方的技法在宣纸上作画,变得比较现代。(邵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