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伊朗著名导演分享创作心得:创作始于内心“潜意识银行”

2019-12-07 17:10   美国新闻网   - 

伊朗著名导演分享创作心得:创作始于内心“潜意识银行”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三亚12月7日电 (记者 王晓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正在三亚举行。伊朗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出席6日的“大师嘉年华”活动,分享其电影创作心得。

  法哈蒂是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其执导的影片不止一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戛纳金棕榈奖、柏林金熊奖等奖项,《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下称“《一次别离》”)、《推销员》获得全世界影迷广泛赞誉。

  在当日活动中,法哈蒂提出电影创作中的“潜意识银行”概念。他将人的内心比作是不断储存经历的银行,每个人都把从小吸收到的信息库存在这里。他认为电影创作之起点,就是从这座银行里“提款”。

伊朗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主办方供图
伊朗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主办方供图

  “伊朗有一句俗语:发自内心的话语可以抵达听者内心。”法哈蒂说,“我非常重视潜意识,也就是说,要用我的心来写剧本。”

  法哈蒂认为,人人都有“潜意识银行”,但若想从中“提款”创作电影,则需更多技巧。为此他分享了一些自己“提款”的经验。

  法哈蒂说,他从小脑海里就有这样一个画面:下午,一男人,着湿风衣,望海。他自问,这个男人是谁?为什么浑身湿透?他落水了吗?他为什么不换衣服?

  思前想后,法哈蒂找到了答案:这个男人的妻子掉进了水里,他却没能救起她。但是这个故事里,他的老婆才是主角。由此,有了让法哈蒂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得到最佳导演的那部电影《关于伊丽》。

  类似经历也发生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的创作中。法哈蒂自述,因为自己爷爷的经历,他的脑海里有一个画面:一个男人带着父亲洗澡。法哈蒂问自己:为什么这个男人独自给父亲洗澡?其他家庭成员呢?他离婚了吗?

  《一次别离》里关于离婚、关于生病父亲等结构,由这些“提款”出来的“潜意识”渐渐清晰。

  法哈蒂认为,“潜意识”只是电影创作漫漫长路的出发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以危机为石,投入静如水面的现实。

  “扔一个小石头在水池,它激起的波浪上下起伏,波浪会反射出成百上千不一样的图景。那个石头就是一个危机,放在现实里面,然后现实会给我们反应,给我们展示不一样的情况和面貌。”法哈蒂解释说。

  谈及电影的创作主题,法哈蒂说,即便孩童的睡前故事,都有多重解读。在电影中,观众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态度产生不同的主题关联。因而法哈蒂建议电影创作者不要奔着单个主题闷头拍片,应该扩大主题,留出多重解读的空间。

  至于观众的解读问题,法哈蒂认为,创作者不必给出标准答案,应该把思考的过程留给观众,“如果由我去判断,这完全是侮辱观众”。(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澳门举行学界青年大汇演为“双庆”献礼
下一篇:中央民族乐团民族音乐会《乐起新海南》在海口首演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