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现场|从贺友直到儿童画,中华艺术宫今起呈现“上海-你好”

2020-01-19 09:46  澎湃新闻   - 

1月18日下午,“2020-上海-你好”迎春系列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此次迎春系列展包括“贺友直画上海”、“馆藏上海风貌摄影作品展”、“海上画家画上海”、“新时代上海即时摄影优秀作品展”、“儿童画上海”五个部分,追溯20世纪以来,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澎湃新闻记者发现此次展览主要集中在49米层,与艺术宫0米层的诸多超大创作不同,此次迎春系列展的展出作品多为小尺幅、身边事。那些生活中寻常的人和事,通过贺友直的白描、摄影家的镜头、当下画家的画笔、市民的相机、孩子的视角多维度展示。
展览开幕式现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代表合作单位致辞
 
0米层18展厅展出贺友直笔下1940年代从事“三百六十行”的庶民生活;49米层4展厅为陆元敏、海原修平(日本)、陈刚毅三位摄影艺术家拍摄于世纪之交反映城市中变迁百姓生活的作品;49米层3展厅展示生活在上海的画家描绘生活周遭的人和物;49米层2展厅陈列2016年以来的市民镜头里的新时代;41米层艺术教育长廊则带来孩子笔下的生活乐趣。五项展览也串联起了一条上海文化和上海发展的线索,其中包含了生活的变化、习俗的更迭、城市的更新,以及人民的美好生活。
“海上风华——贺友直画上海”展览现场
 
那些消失的人和事,被画笔和相机记录
 
系列展之“海上风华——贺友直画上海”专以贺友直画上海为题,从贺老捐赠中华艺术宫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遴选《海上繁华》、《三百六十行》进行展出,观众可随着贺老的目光回味老上海的历史风韵。其中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百六十行》为首次对外展出,这套作品虽绘于1990年代末,却以贺式白描描绘了1940年代的上海,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小民生活、消失的行当和伴随这些行当出现的上海闲话和上海人情。
贺友直画老上海-炭炉吹风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作为合作单位的代表致辞,她说,此次从贺老捐赠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百余件作品中选择了50件,与中华艺术宫的藏品一起展出,通过作品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老上海。
 
“老上海BOY”是指服务生,“梳头姨娘”要“人长得干净灵巧,嘴能说会道,眼见貌辨色,心善揣人意”,“擦背扦脚”是混堂(浴室)汏浴(洗澡)的享受,“广东人卖橄榄”的叫卖声最特别,“捉Zhan Jie(蟋蟀)”是指拾香烟屁股,横渡黄浦江要用“摆渡舢板”,“抛顶宫”就是抢别人头上戴的帽子,“康白度(葡萄牙文Comprador 的音译)”是洋商经纪,“掮客”比“黄牛”层次高一点,“玻璃杯”是旧时的游乐场泡茶女服务员……
贺友直画老上海-梳头娘姨
 
在众多行当中,“收旧货”一行延续至今,在没有实行垃圾分类的年代,“收旧货”是一门生意的同时,也完成了分类。贺友直所绘“收旧货”在一石库门弄堂中,上海的收旧货,不只限于破烂,它也收铜、瓷器、旧书画、古玩钟表,只要能转手可赚钱的,样样都收。有时,真正的名家字画,宋明孤本也会被当作破烂落到他们的手中。
贺友直画老上海-收旧货
 
贺友直在配文中写道“我们上海的收旧货,是这样吆喝的:‘Ye Hu Ye e’。听到这吆喝,就明白是收旧货的,至于这几个音标的几个什么字,似乎无人考究过。现在我要写文,不可不有个确定,这我又猜想是不是在喊‘易货易我’,如是这样,这吆喝语倒是相当古的了。”同时,他还回忆旧时的上海的几处大旧货市场,“平济利路(今济南路)的是杂货,虬江路的多是美国剩余物资,满庭芳(广东路、福建路)的是小五金零件,缺什么的到那里去掏寻,定可找到满意而归。收旧货的相互之间也有交易市场,这大都在老虎灶式的茶馆中进行。边喝茶,边看货,边议价,这我见过。”
贺友直《海上繁华》长卷(局部)
 
这些隔着半个世纪的场景、地名、风俗缘何在贺友直笔下依旧精准生动,其中除了他高超的艺术水准、敏锐的记忆力和生活的哲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贺氏记忆法”,即将图像转化为文字,所以即使岁月更迭,那些记下的特征却依旧清晰。这就是缘何贺老在众多作品中可以将老上海的人物、街景重现的奥秘之一。著名学者冯其庸也曾评价说“友直先生之画笔实亦史笔也”。
“馆藏上海风貌摄影作品展”展览现场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历史亦即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还在陆元敏、海原修平(日本)、陈刚毅的相片里,这些拍摄于1990年代的照片,在当时只是记录,如今成为了城市的记忆。
 
1950年,陆元敏出生在上海徐汇区襄阳南路,1990年他依旧居住在出生的屋子中。每天到普陀区上班,苏州河成了必经之路。在日复一日的上下班途中,陆元敏萌生了拍苏州河的念头,此后拿着一台海鸥相机,拍下了苏州河上来往的船、拍下了生活在船上的人,雪后的苏州河,以及将棚户区更新为中远两湾城的过程。画面中一只小狗、一双牵着孩子的手都满是情感。同时期拍摄的《上海人》,拍摄地也多为襄阳南路附近,有上海人所居住的承载了几代人家具和记忆的室内,每一张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而照片中一些细节和小物件的处理,又像极了贺友直。
陆元敏《苏州河》
 
陆元敏说自己在插队崇明农场时,正好贺友直到此地劳动,并指导创作。自己从贺友直处学到了很多画画和观察的方法,两人还合作画过连环画,只是后来自己有没有继续画画而去搞了摄影。住在襄阳路的陆元敏和住在巨鹿路的贺友直,有时会在家附近偶遇,贺友直会惋惜地说:“你这把火没烧起来。”
 
此次贺友直与陆元敏作品同期展出,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观众或可以通过作品寻找其中微妙的联系。
陆元敏《上海人》
 
如果说陆元敏拍的上海和上海人是“体面”的,那么同出生于1950年代的陈刚毅则展现了1990年代上海的老城厢,热衷拍摄此处的很大原因也是他曾经居住在老城厢——老城厢里打闹的孩子、斗Zhan Jie(蟋蟀)的人、热腾腾出锅的生煎馒头、箍碗锔铜的手艺人、望向远方的少女和风光不在的“老克勒”……
陈刚毅作品
 
陈刚毅回忆说,在1990年代,照相机是稀罕物,而且拍摄成本很高。很多人都背着相机去外地拍名胜古迹,他因为拍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老城厢还被人嘲笑。
 
如今名胜古迹还在,陆元敏、陈刚毅等用相机记录的城市曾经的风景却已经消失,陆元敏曾感叹说:“邻家的小孩突然变得比我都成熟了,弄堂口的老人突然消失了身影。” 当城市由旧变新,当我们回望过去,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象,在温暖之中饱含着上海和上海人的品格。当我们回到现实,这些远去的历史将成为上海城市巨大进步的印证。
“馆藏上海风貌摄影作品展”展览现场
 
以上海的新面貌入画、迎接2020
 
“海上画家画上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名。展览汇聚了周碧初、陈钧德直至新崭露头角的当代上海中青年画家。可谓百余件出自生活在上海的画家从各个角度表现自己眼中和感悟到的上海。
“海上画家画上海”展览入口
 
其中包括毛冬华的《观海系列-重塑》、青年画家杜海军的作品《外滩遇见邬达克》等。
展览现场观众在欣赏杜海军的作品《外滩遇见邬达克》
 
据策展人之一黄阿忠介绍,展览以“拾遗风云”、“摩登风尚”、“百转风情”三大板块,描绘了往昔和今日的上海的风土人情,其中有记忆中的上海、新鲜的上海、熟识的上海,也有你意想不到的上海。展览以打破了画种类的局限,展览综合油画、国画、版画、水彩展现上海老中青三代画家的艺术水准。他认为,“有特别的情感才有这样的作品。”
周碧初创作于1963年的《春色(上海市郊)》
 
这些作品大多不大、却小而精致。其中中华艺术宫的藏品周碧初创作于1963年的《春色(上海市郊)》表达了上海的春天,也这是展览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件作品。陈钧德的《上海外滩丽日》创作于2018年,其以简单的笔触、绚丽的色彩,表现外滩当下的风光,而黄阿忠则以上海解放为题。相似建筑的不同表达也显示出当代艺术家们的不同关注点。 外滩万国建筑的历史沉淀、高楼鳞次栉比的摩登繁华、游人如织的灯红酒绿、公园书局中的闹中取静上海立体而多维度的魅力一直以来都是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
展览现场陈钧德的两幅作品
 
其中一件画上海菜场卖腊肉的油画,画的是最鲜活、最日常的生活,尤其回忆起陈刚毅摄影作品中的生煎滩头,显出一种人情味。
 
从旧社会跨入新时代。上海人,无所谓新老,不断改写着城市的高度,升华着城市的温度,更携手同胞共同迈向新时代。历史的遗存、摩天的高楼、延绵的交通网,经脉般的道路,现代化的公共空间……上海城市的变化,风貌的变迁,便是这样一首咏叹调。
“新时代上海即时摄影优秀作品展”展览现场
 
上海的新时代,在市民的镜头中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在“新时代上海即时摄影优秀作品展”展厅汇集了2016至2019年以来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迎新即时摄影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约80幅。2016年至今,上海发生的巨大、深刻、细微的新变化,都被摄影镜头忠实地记录了下来。邹建军的作品《新年·旧友·一壶茶》拍摄的是上海城隍庙湖心亭茶楼,新旧交替在一亭之中体现;龚胜平《崇明东滩湿地日出》和沈焕明的《东滩飞雁》都将镜头聚焦在崇明的自然风光;还有一些作品聚焦城市的高楼、璀璨的夜色和城市人拥抱新生活的日常。
华家顺《璀璨申城》
 
市民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精彩瞬间的同时,也记录了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记录了劳动者的爱岗敬业和勤勉奉献、记录了上海温暖美好的城市基调和悠久深厚的人文景观,以此展示上海新气象、憧憬上海新的十年。
 
孩子笔下的真情实感和稚真稚美
 
最后,41米层艺术教育长廊孩子笔下的生活汇聚成了“稚真稚美——儿童画上海”。来自上海各区小朋友绘画和书法作品约百余件,旨在鼓励孩子们用他们特有的视角来发现和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快乐点滴以及幼年时光的童趣和梦想,让青少年和儿童关心和体验身边的城市变化,从而感受祖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稚真稚美——儿童画上海”展览现场
 
其中,宣子翎小朋友的作品《我眼中的外滩》让人想起此前刚刚看过的陈钧德的作品《上海外滩丽日》。几乎是同样的建筑和视角,在孩子笔下带着一些跳脱规矩的大胆,却也别有滋味。这也是孩子最本真的艺术理解。华品淳的《上海石库门》、沈心悦的《水乡一角》也可以在“海上画家画上海”展览中找到类似的视角的作品,孩子们的作品虽尚未受到专业绘画训练,但却保留着童真童趣。这也让笔者想到毕加索所说的那句“一生都在寻求如何画得像个孩子”。
宣子翎《我眼中的外滩》
 
此外,很多孩子的作品画得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崔许越《博物馆里的研学课堂》,他的画中的“课堂”在自然博物馆,那只大恐龙似乎带着孩子回到了侏罗纪时代。
崔许越《博物馆里的研学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教育长廊,这本就是艺术宫为小朋友开辟的一块教育和展示空间,在这里,可以了解各绘画门类的入门知识,感受艺术大家的作品气息,体验动手玩一玩的创作乐趣,让小朋友们在体验中,将少儿美育内化于心。
中华艺术宫教育长廊正在举行的少儿活动
 
在“2020-上海-你好”迎春系列展开幕后,1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第三届中国美术奖作品(上海)巡展》也将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相比“2020-上海-你好”的纵向上海视角,全国美展将以全国视角展示新时代的中国。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走近350多年的曹素功:“国家级非遗”笔墨的搬迁与展望
下一篇:春节观展指南|跨年特展里的祥瑞、名迹、文物以及毕加索的纸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