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述尽天下事”,皮影的演出内容包含历史演义、传奇、神魔仙妖等故事,无论连本大戏,还是折子戏,都是通过故事来“成教化,助人伦”。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春节前同时推出两个皮影主题的展览(注:由于抗疫目前处于闭馆状态),皆围绕冀东皮影展开。其一“光影世象——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皮影展”日前刚刚开幕,展出馆藏冀东皮影头茬600余件,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皮影头茬的世界(展期直至2月28日)。其二“灯影乾坤——冀东皮影艺术展” 则为常设展,以戏剧场景的形式及较为详细的文案全面地介绍冀东皮影。两个展览相辅相成,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冀东皮影艺术的历史、民俗及工艺特点。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皮影文物
展览现场
皮影戏,是由艺人操纵影偶道具配合灯光、音乐、说唱等形式在幕布后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艺术。皮影载满独具魅力的中国故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述尽天下事”,其演出内容包含历史演义、传奇、神魔仙妖等故事,无论连本大戏,还是折子戏,都是通过故事来“成教化,助人伦”。在缺少娱乐的古代社会,皮影戏成为老百姓重要的精神依托。
展览现场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传说起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齐人少翁弄影还魂的故事。至北宋淮阴人张耒的《续明道杂志》记载了京师富家子看弄影戏的故事,文献上便有了皮影戏的记录。宋代皮影戏已呈现“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景象。明清时代及民国初年,皮影戏达到鼎盛时期,各地皮影剧团多者达百余个,少亦有数十个。皮影戏在逐步的发展中吸收了当地地方戏的特点从而形成本土的特色,在唱腔表演上流派纷呈。作为皮影戏演出的道具——影偶,在皮影戏南北分流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以河北皮影为主的“北路皮影”、以陕西为主的“西路皮影”及以河南、浙江、湖北等地为代表的“中南路皮影”三种不同造型风格。
桌子、椅子 陕西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冀东皮影在中国皮影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冀东皮影即河北东路皮影,又称“滦州皮影”“乐亭皮影”,是北路皮影的典型代表,其影偶采用驴皮制作,造型多样,雕工精良,色彩绚丽。当地百姓称看皮影戏为“听影”,他们更喜欢地是在看皮影戏的过程中闭着眼睛,享受或优美婉转、或悲壮悲怆的曲调。不仅当地百姓喜爱皮影戏,冀东皮影戏对于周边地区如北京、东北等地皮影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览现场
皮影传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现代社会皮影的观赏方式逐渐由传统立体的戏转向了平面的偶,由唱念做打转向了对影偶、对故事的凝神静观。
中国皮影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价值观的转变,影戏的仪式性减弱了,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的演出场景越来越少,呈现出一种没落的趋势。怎样才能传承、活化、发展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华,不至于仅仅沦为博物馆的藏品,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有著名收藏家赵树同与金汝泯夫妇捐赠的47000多件皮影及其相关文物。馆藏的皮影包括从明清到现代的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北京、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全国各地皮影,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刻工精美、造型奇特。此外,还藏有1368件皮影手抄剧本、400余件皮影包和成套表演乐器。
各式各样的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小头茬,大世界
“光影世象——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皮影展”展览主题是“小头茬,大世界”。展品全部为冀东皮影头茬,共计627件。皮影头茬由脸谱、发式和冠帽组成,角色丰富。脸谱按照人物性别、身份等可以分成生、旦、净、丑、神、妖等类别;按照不同的年龄分老生、小生、老旦、小旦等;按照不同的颜色,可以分为红净、黑净、绿净、黄净、白净等,红色忠义、黑色正直、绿色凶猛、黄色沉寂、白色奸佞。男子除了老叟等少数角色梳髻,一般戴冠帽;女子发式种类较多,分为方髻、圆髻、丫髻、棒槌髻、旗髻、高髻等。冠帽种类较多,有平天冠、睡龙巾、耳不闻、元帅盔、紫金冠、相纱、纱帽、扎巾、包巾、风巾、硬罗帽、软罗帽、员外巾、学士巾、八卦巾等等。不同的脸谱、发式和冠帽组成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角色。因而,是丰富的皮影头茬造型成就了成百上千的皮影剧出。展览主要按照生、旦、净、丑、神怪来分类摆放头茬,大类下又大体按照各种人物帽饰头饰进行划分。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宋代无名氏《百宝总珍》“影戏”条载“……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史头,一千二百头。”记述了一个影戏箱中头茬的数量达1200件,可以表演历代故事。头茬数量这么多的影箱可谓规模庞大。而一个皮影戏箱中皮影头茬占比较大,较之其他种类,如身段、背景、砌末道具等,相对数量要多出几倍。
展览现场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旦头 清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皮影头茬具有程式化的特点。皮影头茬面部造型生、旦角色一般为五分脸,净角七分脸,完全正面的十分脸很少,这主要是配合皮影在幕布后投影演出的需要,因此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北方皮影生、旦的鼻部至额部以一根直线刻成,俗称“通天鼻”;丑角一般在眼部外刻出一个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这一雕刻原则等等均可称为皮影艺人的雕刻法则,也可说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前所说,一个戏箱中头茬远远多于其他类别,这是因为皮影头部,只要其代表的角色身份等级差不多,很多头部都可以使用同一个身段,这是皮影程式化的一种表现。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皮影头茬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皮影头茬装饰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皮影头茬不同的发式发髻样式来自于民间,满清的旗髻、已婚妇女的不同形状的发髻、待字闺中少女的辫发等等百余种不同的发髻只能从观察生活的经验中得来。皮影头茬的冠帽,同样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的日常穿着。
《空城计》局部 清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灯影乾坤
“灯影乾坤——冀东皮影艺术展”展览通过皮影厅有限的空间和展线,以皮影戏箱的形式为大家呈现了中国皮影三大流派造型特征及折子戏、连本戏的样本,展示冀东皮影的精髓。
芭蕉洞 清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彩车 清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观音 清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木狮 清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冀东皮影是中国“北路皮影”的典型代表。冀东皮影影偶采用驴皮制作,造型多样,雕工精良,色彩绚丽,主要有下列特征:造型角色丰富,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其造型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头茬部分,生、旦、净、末、丑、妖等各种行当齐全,特别是妖,想象力尤其丰富;造型简练,夸张,结构严谨。生、旦角色,用写意的通天鼻概括了额头到鼻尖的部分,弯弯的眉毛和眼睛连成一体,增强了脸部线条的整体感。脸部造型简练大气,镂空的脸部使得演出的效果更加强烈;皮影色彩运用传统“五行五色”原理,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显得色彩缤纷;皮影图案寓意吉祥美好。这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共性,有图必有意,其意必定美好。
《赌头争印》局部 近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小二黑结婚》局部 现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智取威虎山》局部 现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排子兵 现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对子马 现代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马术 民国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冀东皮影在中国皮影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当地百姓称看皮影戏为“听影”,他们更喜欢在看皮影戏的过程中闭着眼睛,享受优美婉转、悲壮悲怆的曲调。冀东皮影戏对于周边地区如北京、东北等地的皮影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姑 陕西、小旦 唐山、补子服 海宁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腾云蹼(局部)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过关斩将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雷公电母云朵子 陕西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
天官 唐山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