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艺术人物 | 王三庆:中国画没有死 仍在向前迈步

2020-03-02 19:37  雅昌艺术网   - 

艺术家王三庆

“哇~~~我坠地。

“轰~~~炮弹落地。

——王三庆
对艺术最初的热情
1940年,在重庆大轰炸的时候,王三庆呱呱坠地。王三庆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西北军,父亲担心他的生命安危,于是辗转将他送到了湖南老家。
由于生于抗战时期,王三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童年时,由祖父教他习字读书。祖父曾是清朝灭亡前的一位举人,做过县太爷,且在当地创办了东山学堂。这所著名的学堂正是青年毛主席求学的地方。从小祖父身旁,王三庆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艺术家王三庆
小时候,王三庆曾随父亲去过西安,在部队住宅的四合院中庭,有许多的杂物:比如有一台拆掉腿的钢琴,他便会偷偷钻进去弹弹看;还有一些杂志、鞋盒、包装纸······他就在上面随便画画,就是在那儿,培养了他对艺术最初的热情。
王三庆接受采访
12岁,王三庆跟随母亲去到了台湾,并开始接受中学教育。但天性自由的他很难适应学校体制,总是破坏规矩,以至于从一入学就成为了被学校开除的对象。虽然被记过很多次,但他却一直将功抵过,顺利到了毕业的时候。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不太遵守学校规则的学生,在毕业联考时,原本成绩不太好的他却拿到了最高的英文分数。
中学毕业之后,王三庆进入了大学学习,但是他的大学不止读了一所。由于第一次联考没有考术科,一开始考上世界新闻大学,学新闻。读了一学期以后,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是艺术,于是便重考去学习艺术。
进了大学,王三庆并没有做一个乖乖学生,艺术系的整个课程,大概一周的时间他便全都知道了,于是他开始自己创作。和中学不一样,大学的老师很喜欢他这样的学生,这等于获得了一块大学的“免死金牌”,即使常有旷课之类的事情也没事。也是从这时开始,王三庆接触到古画,开始研习。

正在写字的王三庆

 
从做“假画”开始 接触中国古画
大学时,有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王三庆主要用来做两件事情:一是做自己的创作;二是开始学做“假画”,即“复制”中国的古画。彼时正是中国文革的时候,破四旧,其中仿古这块认为是不好的东西,日本人希望保留下来,就把中国一波仿古高手接到日本,留在日本松鹤堂,他们希望能在日本传接下去。但日本人学不会,这波老先生年龄越来越大,眼看着不能继承下去,就通过张大千认识了王三庆,此时王三庆是张大千的书童。所以王三庆学古画跟很多人不一样,是向真正做古画的老师傅学习的,一点一滴地教他,也因此打下了牢牢的基本功。

王三庆《大道之境》350×300cm  综合材料  1996年

大学毕业之后,王三庆开始做建筑室内设计,而且当时他就拿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项目:设计一个大酒店,但他又想当艺术家,于是他就把酒店设计当做艺术品来做。比如当时整个酒店的西餐厅,他采用的主题是:玻璃。桌子、柜台全都是用玻璃做的,甚至连楼梯都是用的玻璃。为了解决施工上的技术问题,他想了很多的办法,并且最终做成了。王三庆说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这样的挑战,而且他认为只要找对了方法,便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王三庆临摹王羲之《大道帖》
这样的方式也用在了他学古画上,他曾经临摹过永乐宫壁画,壁画中的那些人物要如何画?王三庆谈到:“落笔之前,就要在心里有把握。比如人物身上有多少根线条,没有画之前在心里已经有了90%的把握。”这是古画老师傅教他的方法,也是用这样的方法,王三庆开始临摹书法。比如王羲之的《大道帖》很少人敢去临摹,因为是“连绵草”,不能一边看一边临摹,而是需要背下来,背下来的要求是:写两遍的字重叠起来要一模一样才行。这时候的要求就特别的高:从使用的墨、笔,蘸墨的量,用的水,写的速度、快慢轻重都要跟原来一样,这样才能写到最后一笔。所以除了字体的结构,整个书法的神韵这些基本的要背,还有很多需要提前准备的工作。为了做到跟原贴一模一样的程度,需要准备很久。

王三庆《独往》362×260cm  综合材料  1996年

 
中国画没有死,仍在向前迈步
王三庆的艺术创作就是用学古画的精神开始的。他并不推崇西方现当代艺术所说的原创性,他认为,不是人做了什么原创的东西,而是发现了宇宙世界中原本有的东西。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只是在不断地进化,而不是创造。因此比起注重观念,他更加强调材料,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

王三庆 《涧边》69.5x118.5cm 综合材料2003

在他看来,中国的工具和材料,以及驾驭工具和材料的方法,远在艺术之前。比如墨:有松烟墨、油烟墨、青墨;毛笔有多样:画一根细线就有几十种;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所以全世界的文字,只有汉字可以变成艺术;古画颜料是自然材质,它是不变色的,远比油画颜料要好。这是我们先天的优点。
王三庆 《小心: 爱 》50x38.5 cm 综合材料 2009年
研究中国画多年的王三庆,认为是在搭建一座“金字塔”,这个信念一直推动着他往前行,虽然中间也曾有过一些波折和动摇:一次,一位台湾的商人找他,让他去做装修,定金是5000万台币(约1000万人民币),当时确实很令他心动。但后来,他想到了一点:“我在造金字塔,已经到快要结顶的时候了,究竟是要结顶,还是去赚钱?”后来他想明白了,果断放弃掉赚钱,还是得去搞艺术。
王三庆《牡丹花下那些事儿》123x83cm 综合材料 2004年
虽然李小山曾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但王三庆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中国画并没有走到“终点”,而是因为“子孙不肖”:我们自己没有很好地继承、发扬这个传统。
王三庆《以【类比】做出【数码】》102x78cm综合材料2003年
2020年1月11日,王三庆个展“但在孤峰独往”在北京指纹画廊开幕,在这次展览上展出了他14件书法作品,书法的特别之处是在报纸上进行创作。王三庆表示,这样的创作有几个意义:首先报纸是当代的时事,但王三庆用古典的书法在上面创作,使古代跟当代重叠在一起;第二是“化无为有”,本来是用墨来书写,但他使用蜡,于是透出来的便是报纸上的东西;另外,报纸原本不是书写创作的材料,但王三庆把它当做白纸来用,这种对照便产生了趣味,王三庆将之称为“进化”。
王三庆《归时芳草好 》 135.5 x 12cm 综合材料 2000年

王三庆认为:“一个文化就像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会诞生、壮大、衰老、死亡。文化是无法横向移植的,且文化是因为某一个人种而产生的,我们中国文化的品种属“喬木”之参天大树,发展到“树苗”时期;国家民族屡遭厄难,我们就将之养在瓶子里“冬眠”,如今:我们只需取出来种在祖国的大地,接受阳光雨露,继续成长进化才是正道!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信心,我们要把它扛起来往前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国画还没有死,还在迈步子。”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湖北文艺工作者创作600余件抗“疫”主题作品
下一篇:专栏 | 吴明娣&常乃青:震古烁今——清代陶瓷鉴藏及交易考略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