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马来西亚槟城匾额师傅 70年风雨无阻镇守百年老店

2020-04-01 20:57  中国侨网   - 

中国侨网83岁的郭亚华是匾额店老板兼木雕师傅,他16岁开始学艺。(来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MELODY》)
    83岁的郭亚华是匾额店老板兼木雕师傅,他16岁开始学艺。(来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MELODY》)

  中国侨网3月23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网报道,83岁的郭亚华是马来西亚槟城一间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牌匾老店老板兼木雕师傅。牌匾店主要是专门刻制挂在住家、店铺大门门楣上以及寺庙的匾额。他16岁开始向他父亲学艺,父亲是在中国向师傅学艺,之后来到槟城生活,就这样把手艺传承下去。

  郭亚华每天花一个小时的路程,从Batu Lancang的家里来到位于皇后街的店面工作。他这样一来一回的路程,已经奔走了约70年了。虽然搭车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郭亚华依然坚持,每一天都会到店里报到。

  每天凌晨4点起床,从家里乘搭巴士到这里工作,并在下午5时左右离开,这样的坚持数十年来没有改变。“这是对顾客的责任,顾客下了订单,我就有义务把订单上的工作完成,交货给顾客们。”

  16岁那年,郭亚华对雕刻产生了兴趣,就开始在这里一步一步地跟爸爸学艺,从刨平木板、书写字体、雕刻、磨光到上漆,都采用手工处理,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匾额。

  学雕刻之前,要先学会写字

  提及雕刻文字需要具备的条件,郭亚华表示,由于雕刻牌匾的文字大都是中文字,所以在学会雕刻之前,首先要先学习写字。除了雕刻,平日他有写书法的习惯,所以写书法对雕刻技术有一定的帮助。

  一般,郭亚华会先写在牌匾上,才开始雕刻。他写字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模型可依据,匾额上的每个文字,都由他亲手下笔,在这一方面,字体的工整和美观成为了匾额手艺上非常重要的元素。

  雕刻使用的主要工具为刻刀,不同刻刀用于不同大小及粗度的刻字,甚至有些刻刀是专门用来刻圆形的字体,相当考究。郭亚华师傅分享,雕刻匾额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在刻字时遇到中文字体的转弯处,比起一横一竖,转弯处更为考究功夫,师傅一般都用小刀来雕刻该部分。因此,店里可见里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雕刻工具,大大小小,圆圆扁扁的雕刻刀都有,郭亚华也展示他的工具包,这个工具包是他父亲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意义。除了雕刻功夫,师傅的细心也是雕刻匾额的必要条件。

  至于文字方面,郭亚华雕刻最多的是“生意兴隆”以及“大展宏图”,其他较为普遍的还有适用在餐馆的“客似云来”以及“高朋满座”,诊所和药局的“医术高明”、“仁心仁术”、“妙手回春”等贺语匾额。除了成语,顾客也会要求雕刻名字。一般匾额用来雕刻的字体为楷书,并以繁体字为主。

  有趣的是,除了中文字,还有顾客要求雕刻英文字,而郭亚华也会顺应顾客的要求。至于雕刻所用的木种,也相当的讲究,郭亚华使用的木都是由怡保特别运过来的Para木。之所以会选择Para木,是因为Para木的木质相对起来会比较软,易于雕刻。

  此外,不同大小的匾额需要配合不同大小字体的雕刻功夫。完成了雕刻之后,还要喷漆和上金箔、打磨,目前这些工作都是由郭亚华一人独立完成。

  匾额的完成时长是需要依据匾额的大小而定,一般我们在诊所看到的匾额大小,是需要花大约3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郭师傅感叹,目前都是他一个人在执行,所以进度不会太快。

  创业难,守业更难

  令人敬佩的是,郭亚华在这一行约70年,却没有考虑过转行。除了雕刻匾额,郭亚华也接雕刻神主牌的工作。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可是当他在刻字时,手是稳健完全没有颤抖。

  在皇后街工作了约70年,对于这条街道的变化,郭亚华感慨万千。眼前这条街因时光的流逝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从前住在这里的街坊已经不再,相比起从前,近年来这里的游客也变多了。他表示,有许多游客喜欢前来和他聊天,以及在这里打卡拍拍照。

  郭亚华膝下有5个孩子,当中唯有二儿子向他学习匾额雕刻技术,很大可能将继承他的衣钵,传承这项刻字手艺,而其他孩子们已投身于其他行业。对于手艺的传承,郭师傅表示自己并没有强迫下一代学习,都是依据下一代的兴趣和热诚自己选择。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兰州民间艺人葫芦上雕刻战“疫”百态
下一篇:甘肃艺人剪纸记录家乡“味道” 弘扬孝道文化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