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鉴赏|沈周绘画中的“应试”作品:一枝新发状元红

2020-07-05 15:43  澎湃新闻   - 

以《松下芙蓉图》与《折桂图》等为代表,沈周绘画中的“应试”作品渐露端倪——这类作品通常都由考生向沈周求得,虽然画面内容不同,但所绘均为秋冬景物,这不仅契合了乡试的时节,同时也传递出恰如其分的美好寓意。它们不仅受到考生们的欢迎,也在沈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作用。
 
五百多年前的苏州,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希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久经考场,却矢志不渝。汤夏民(字时臣,号北窗)便是其中之一。
 
明 沈周《南山祝语图卷》(局部)及汤夏民题,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孟冬,一年即将过去。已经年近四十的汤夏民感叹着自己“学力之未至”,写下一段艰辛的考学心路:“予不利于场屋凡七度矣。丁酉秋,归复如昔,避居远侮……”按明朝典例,每逢子、午、卯、酉年,各省及直隶州县都会在当年八月举行乡试,直接面向基层选拔优秀人才。通过乡试之后的考生便获得举人的身份,并有机会参加来年春天由礼部统一举行的会试。一旦通过会试,则进入殿试,考生们将直接面临皇帝的考核——这正是大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明 沈周(款)《蕉石读书图轴》(局部)
 
成化十三年便是汤夏民所提到的丁酉年,也就是说,这一年的乡试,他又失利了。前后八次失意于考场,意味着汤夏民已至少在乡试上耗费了二十四年的光阴。不过,他似乎并不绝望,还颇为自信地写下“寂寞谁怜涧畔松”“秋老芙蓉始着花”的诗句,传递出对自己“大器晚成”的自勉之意。周围的长辈与朋友也很同情他,一些人还步其韵脚写下宽慰的诗句。这些题诗被汤夏民装裱成卷,意欲传诸儿孙,永为纪念。
 
如今,这些题诗被装裱在沈周所作的《松下芙蓉图卷》之后,遂为画名所掩。画中,一株芙蓉昂然挺立,一枚花朵已经绽放枝头,而更多的花苞则蓄势待放。与芙蓉的写意没骨技法形成对比,一旁的松树墨色分明、轮廓清晰,二者共同演绎着汤夏民诗句中所蕴藏的自信与不屈。沈周在画尾的落款中说此作绘于“弘治己酉(1489年)夏”,表明此画虽然装裱在前,但却晚于拖尾上的多数题诗。
 
明 沈周《松下芙蓉图》(局部),密歇根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沈周不仅未在落款中提及汤夏民,在其诗文集中,我们也未能发现他与后者曾有过什么交往。而现存拖尾上汤夏民自书跋文之后的三段题诗,也都是直接和诗,并未记录更多信息。这三段题诗的作者,依次为浦应祥、陈璚和孙霖。其中,浦应祥在汤夏民第八次落榜的成化十三年以乡贡成为举人,陈璚也于同年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并于第二年会试得中进士。而孙霖则在题诗后钤盖了“辛丑进士”的印章,彰显其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的身份,所有这一切都与前面汤夏民自述中的考场失意形成鲜明对比。
 
明 孙霖题《松下芙蓉图》
 
沈周在何种情境下为汤夏民绘制此图?答案或许可从诗卷第四段姚绶题跋中加以推测。姚氏在题跋中安慰汤夏民“须信人生之有涯”“人之出处有命”,大有劝其放弃科举之意,他还特别提到自己是因与其好友“莲州道人”有方外因缘,才答应汤氏的请求题写此跋。或许后来的沈周也是受到中间人的代请,才为汤夏民绘制了此作。而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沈周《南山祝语图卷》后的汤夏民题跋也显示他们可能有共同的好友。不过,此时的汤夏民已不再是当年姚绶所见到的那个落榜生了。
 
姚绶不会想到,汤夏民始终未曾放弃应试,并终于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于顺天(今北京)中式成为举人,后来还担任了龙游知县一职。这一年,与他同场竞技的考生共有二千三百人,最终只有一百三十五人得中。此时,距离成化十三年又过去了九年,汤氏已届知天命之年。但无论如何,正如我们在沈周画作中所看到的那样——这株老芙蓉终于开了花。
 
明 《沈周卧游图册》之设色芙蓉,故宫博物院藏
 
像汤夏民这样的考生,在当时的苏州并不罕见。沈周曾在送别好友常熟人钱仁夫(字士弘,号东湖居士)赴京参加会试的诗中写道:“五十功名休谓晚,老成还听首传胪。”可见其同样饱尝科场艰辛。幸运的是,钱仁夫最终名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从此开启了短暂的政治生涯。
 
就在为汤夏民绘制《松下芙蓉图》的弘治己酉年,沈周还曾为另一位将赴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的考生陈师尹绘制过一件《折桂图》以表祝愿。相比于前者那样的诗意图,后者的画面朴素而直接。画中,沈周以墨笔描绘一株折断的桂枝,以不同的墨色染出树叶,并用浓墨点出粒粒桂花。在画轴上部,沈周写下蕴含美好祝愿的诗句:“江东八月有秋风,举子攀花望月中。此是词林旧根底,一枝新发状元红。”当姚绶看到陈师尹送来索题的这件沈周墨桂之后,也对这位考生大加鼓励:“期师尹步蟾高攀,在此一举!”
 
明 沈周《折桂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松下芙蓉图》与《折桂图》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由考生向沈周求得,虽然画面内容不同,但所绘均为秋冬景物,这不仅契合了乡试的时节,同时也传递出恰如其分的美好寓意。以它们为代表,沈周绘画中的“应试”作品渐露端倪——这类作品不仅受到考生们的欢迎,也在沈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作用。
 
桂枝是沈周“应试”主题画作中最为常见的素材。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金粟晚香图》上,沈周写道:“一树黄金粟,秋风吹晚香。姮娥亲折得,赠与少年郎。”其实,摘得这些桂枝赠与“少年郎”们的,并非诗中所想象出来的“嫦娥”,而正是沈周自己。这位终生未曾参与科举的吴门老前辈,对后生晚辈们登科进仕、求取功名的努力充满了鼓励与祝福。
 
明 沈周《金粟晚香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十四年(1501年)秋,当前辈刘珏的曾孙刘布中举后,已经七十五岁的沈周亦曾绘制一件桂枝相赠。除了表达祝贺,自然还有对其进一步“折桂”的希冀。不同于汤夏民与陈师尹,年轻的刘布作为师长的后代,受到了沈周的格外关照。第二年,刘布不负众望,获中壬戌科会试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欣喜之余,沈周又以刘珏亲种的红杏为对象创作了一件图轴相赠,勉励他勿忘先辈的“遗泽”。
 
明 沈周《红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红杏图》与《金粟晚香图》有着类似的构图,画中的杏树从画面左下角探出,扶摇而上。满树盛开的杏花不仅象征着进行会试的春季,更代表了沈周在题画诗中对“又见春风属后生”的喜悦。正是在春风中,“一枝新发状元红。”
 
(本文经授权转刊自吴中博物馆公号,系“跟着沈周逛江南”系列文章之一。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福建四部剧目连续入选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剧目
下一篇:英国“高更和印象派”与背后的藏家:那是一流的,如璀璨的星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