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馆长访谈|明珠美术馆:突破传统“观看”,构架艺术疗愈

2020-07-20 12:15  澎湃新闻   - 

疫情之后,美术馆如何突破传统“观看”方式,开辟公共教育、美育机能和艺术疗愈的新途经?直播盛行的当下,怎样合理发掘“线上”媒介特质,而非盲目跟风?面对变化与挑战,美术馆又如何保持活力?

日前,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刚刚结束“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并筹备新展“以花之名”之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览现场

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中的定义:“艺术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能够协助引导、规诫以及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疫情时,上海明珠美术馆“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一度暂停,应运而生的线上内容却出人意料的丰富。古籍、中国传统文化的“冷知识”经由新媒体包装和传播,成了特殊时期缓解焦虑的一缕清风。

为“观看”插上“知识”与“思想”的翅膀,是该馆的理念。疫情后重开的美术馆,如何突破传统“观看”方式,开辟公共教育、美育机能和艺术疗愈的新途经?直播盛行的当下,怎样合理发掘“线上”媒介特质,而非盲目跟风?面对变化与挑战,美术馆又如何保持活力?日前,“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就此专访了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

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

澎湃新闻:首先请谈一谈疫情对美术馆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影响?

李丹丹:对明珠美术馆来说,这段特殊时期是一个保持密切外观与沉浸内省的时刻。在疫情之前我们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来不及停下欣赏沿途的风景。在6月28日闭幕的“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是我们在1月18日对公众开放的年度大展,原本有春节不打烊、夜场不停歇的假日陪伴计划,有超过30场配套公教活动等着在展期内为大家献上惊喜。然而突如其来的暂停,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美术馆的意义与作用,思考艺术在特殊时期的价值与形态,思考人文关怀在生命攸关的时刻怎样才能直抵内心,成为照亮前路、坚持前行的温暖与力量。

当现实世界愈加严酷,艺术人文之光愈加令人感到美好欣喜。因此虽然从1月24日除夕被迫闭馆,我们很快调整策略,协调各方资源素材,在2月2日(年初九)率先开启“PAM在线|”品牌项目建设,通过丰富多元的主题策划与高效执行,把线下展览与活动搬到线上,坚持每日更新内容话题,平衡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在抗疫特殊时期力争发挥美术馆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公益力量。

闭馆50天,我们除了不间断的线上发布挖掘艺术人文内涵,回顾梳理当前与往昔展览活动的脉络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在集思广益、探讨调研,为后疫情时期的美术馆发展方向开拓寻路。人与人的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艺术的关切,一切都在发生,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践行美术馆的公益属性、美育机能,调研馆校联动线上化的可行性,摸索在线主题艺术课的实现度,沟通跨领域互通的协作可能,关注新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探讨纸上出版“永不落幕的展览”等等。因为危机,更触发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探寻,从而拓展创新的思维、视野与实践。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明珠美术馆在3月初作为慈善捐助联合发起机构之一,积极参与“风雨同舟”艺术抗疫慈善拍卖。此次为期三天的线上拍卖获得众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支持,共筹集善款逾千万元。这些款项全部通过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直接采购防疫物资,定向捐助给疫情区的80所学校。

明珠美术馆在3月14日恢复开馆,线上发布持续进行,线下活动也随形势逐步重启。我们很高兴看到,闭馆期间的积极行动与沉淀思考发挥了效力。明珠美术馆微信的线上关注及阅读人数持续上涨,扎实有料的系统化原创内容受到不少专家学者、观众读者的好评。线下观展人数也稳步回升,5月至6月增长明显,尤其在国际博物馆日、母亲节、儿童节、端午节这些节假日,我们为线上线下的观众精心策划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现场观展至“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闭幕前已趋近疫情前的景况。这些正面反馈给了我们更多信心与动力,在未来持续打造理想中“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

儿童节小朋友拿着儿童互动手册参观“风景与书”大展

澎湃新闻:2020年1月开幕的“风景与书”大展,遇到疫情,是比较遗憾的,你们采取了哪些方式继续传播展览,收效如何?

李丹丹:“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是一场跨越古今的独特展览,和书籍、阅读、东方传统与人文传承息息相关,开展即遇到疫情闭馆,确实十分可惜。因此我们迅速调整策略,第一时间全面开启“PAM在线|”品牌项目建设,从2月2日至3月14日恢复开馆前坚持每日更新,多角度全方位深入挖掘展览内容,以更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在线上为大家呈现展览精华。从线下到线上,考验的不仅是展览的多维度表现,也是对美术馆公共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探索考量。

“PAM在线|”的策划执行虽然紧急,却是系统化主题化的,并且携手多方专家学者,精选内容。我们希望这些在线内容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广普度的,能引发思考,能普及知识,能让大家从中有所收获。“风景与书”展览是“PAM在线|”的重头戏,展品超过200件,有很多古籍善本、书画卷轴,是一般观众知道却没实际看到过接触过的,亮点很多,知识点丰富,科普任务艰巨。比如有人就会问什么叫善本?善本与古籍有什么不同?怎么才能看懂一本古书?对我们来说,如何深入浅出地解说?如何让冷知识有记忆点?如何让大家看得有趣又能系统化学习?这些对线上呈现都是不小的挑战。

《结莲社集》, 北宋,杭州西湖昭庆寺刻本,纸本水墨 29.9× 18.4 cm(“风景与书”展品)

结合语音与图文的多媒体视听形式展品赏析,是“PAM在线|”推出的首个系列,特邀青年作家蒋方舟献声中文语音导览,娓娓道来的作品解说与图文并茂的文章相互加持,让观感更加立体。随后开启的在线讲座系列,在摸索尝试中不断升级,从语音图文形式到视频图文形式,我们将计划中与多位专家学者的线下讲座搬到线上。因为形式渠道变化,讲座呈现方式也需要随之变化,我们的公教部花费了很多心力,沟通主题、梳理内容、精心准备。

“风景与书”语音导览海报

闭馆期间的在线讲座主要以语音加图文的形式在明珠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推出,比如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古籍专家李开升谈“明代书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篇文章非常专业且深入,阅读量很不错,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古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3月恢复开馆后,我们又开始策划视频形式的在线讲座,以“书的故事”主题系列为开端,从“风景与书”展览出发,在“有书店的美术馆”里开拍,希望给观众带来更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缘起于书,而不止于书。“书的故事”系列在线讲座的第一季追溯书籍源头,以中国古籍为起点,邀请专家学者谈书籍史话,面向普通观众,深入浅出做知识普及。视频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展览现场,我们特邀在上海的学者到展厅里,以难得一见的古籍书画珍罕实物为例开讲,现在已推出四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开篇,详解中国古籍善本;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白谦慎谈张充和的诗与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谈古籍制作的程式与风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谈存世宋版书。

“书的故事”系列在线讲座第一期,范景中教授在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书的故事”系列在6月推出即广受好评,这其中有古籍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感兴趣但不是很了解的普通观众,人群跨度很广,难得对讲座内容兼具的广普度与专业度都赞赏有加。未来我们将通过在线视频形式给大家带来更多关于书的精彩故事,希望通过系统化的公益讲座让观众对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更懂书、更爱读书。由此也将明珠美术馆对书籍、对艺术的“阅读”理念与体验分享给更多人。我们的理念是希望为“观看”插上“知识”与“思想”的翅膀。“书的故事”系列讲座也受到出版社的青睐,文稿集结出版计划已提上日程,从书中来又回归于书,视频与文稿兼备的立体模式希望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所需。此外我们的出版计划还包括“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时期的多场主题讲座精选文集。

范景中教授在明珠美术馆讲座

除了线上“书的故事”系列讲座,我们的线下公益讲座也在6月13日重新启动。目前持续推出的是明珠美术馆与上海书画出版社携手开启的“开卷有艺·读画”系列讲座,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画作品为原点,从对作品的艺术欣赏深入其创作背后的历史人文、社会风貌等多方面的源头探索。通过“古画新谈”,我们希望能开创品读艺术的全新视角。从第六讲《洛神赋图》的解说起,这一系列将恢复每月一讲的频率,不仅持续在线下推出,并将有在线直播与图文回顾留存,是明珠美术馆公共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尝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琦在明珠美术馆·心厅解读《洛神赋图》

澎湃新闻:直播最密集阶段,有人玩笑称,“艺术行业都上线直播,观众不够用了。”你们怎么看?美术馆如何培育线上社群和观众黏性?

李丹丹:美术馆直播其实早几年就有,明珠美术馆2018年的“读书行路:路易威登游记艺术展”就曾与“一条”合作,邀请文化人btr带领观展,2019年的“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也在开展首日由我本人导览观展在雅昌直播,其他还有讲座直播等等。除了与一些外部平台合作直播,我们的首次自主直播是在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带领线上观众夜游明珠美术馆。直播形式在疫情期间被格外强化,但对美术馆来说,我们不会盲目跟风,而是要深入研究与发掘“线上”媒介的特质,加以利用。

参观美术馆、欣赏艺术,是一个慢动作;美感的培养、知识的积淀,更是需要长时间深耕、系统化学习的过程。我们常说“明珠美术馆是一座21世纪的美术馆,要用艺术与文化持续为城市赋能”。作为新时代新景况下的美术馆,线上形式是打破空间、跨越时间的有效手段,是展览“永不落幕”、公共教育活动“活力永驻”的重要媒介,是美术馆充分发挥公益属性、实践美育机能的拓展桥梁。

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宜线上形式的内容,比如线上VR全景展厅、在线讲座、在线手工坊等,也在试图探讨新科技,比如人工智能,与艺术之间的无限可能。然而与网络时代习惯的碎片式阅读不同,美术馆自带的教育属性让我们更希望以系列化、专业化的方式,从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彻底讲透一个主题,启发新的认知。每个展览,以及相关公教、出版、传播等活动,都是对一个主题的深挖,是一个由浅入深、系统化串联、触类旁通的过程,也是吸引兴趣人群,培养黏性的过程。由系统化的高品质在线内容引导线上观众,而线上线下的联动,将更有助于兴趣人群的拓展与互动。

“开卷有艺•读画”第二讲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研解析《重屏会棋图》

澎湃新闻:当前,过多的线上内容,是否会让传播者和用户产生焦虑感?如何克服这种焦虑,让线上内容更好地抵达受众?

李丹丹:焦虑很多时候来源于对未知的担忧。明珠美术馆的“PAM在线|”项目启动很快,我们正是希望在疫情闭馆期间依旧能让大家感受到些许艺术的慰藉,在关注疫情、思考生命的时间之外,也能静下来看一看艺术沿途的风景、读一读历史人文里的逸事。这些线上内容与时事无关,却是缓解当下焦虑情绪的一缕清风。

我们的在线内容多是在微信、微博上发布,尤其在微信的原创首发,都是精心策划、成系列成系统的主题内容,除了与展览相关的介绍、讲座、延伸等,我们同时也趁着这个时机对以往的展览、活动做了回顾梳理,比如“慕夏”展的全景VR观展指南、“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直播回看、“开卷有艺·读画”系列讲座精彩回顾等,各种内容交叉并行,尽可能丰富在线话题,丰满视听观感。正如明珠美术馆一贯的展览主旨,从线下到线上的呈现都朝着“最经典与最前沿”的方向,希望可以是历久弥新、跨越时间的存在,有着平稳恒常的前进速率,希望这种安定感能通过这些线上发布传达给观众。

《大佛顶首楞严经蒙钞》 清顺治,写本,纸本水墨 21 x 15 cm(“风景与书”展品)

澎湃新闻:疫情以后,国外部分博物馆/美术馆出现一种动向,不仅在线传播展览内容,还开展艺术疗愈项目。明珠美术馆在疫情期间,开展过这类活动。艺术疗愈的具体实践,对国内美术馆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您怎么看待它未来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在后疫情时代,对美术馆的展览、公教有什么思考?

李丹丹:艺术的疗愈功能是它与生俱来的独特属性。正如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中的定义:“艺术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能够协助引导、规诫以及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艺术有令人感动落泪的能力,也有令人愉悦欣喜的力量。艺术可以唤醒心灵,让人们敞开心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

艺术疗愈是明珠美术馆从2017年开馆以来,持续探索并实践的课题。明珠美术馆一直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以及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免票。这次疫情恢复开馆后,我们把免票观展的福利扩展到广大医护人员,并且是永久性的,只要凭个人有效证件就可以永久免费看展。我们也一直都有为特殊群体如自闭症儿童、乳腺癌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艺术专场活动,为他们导览观展,切身感受艺术的魅力。今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我们又与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联动,为护理专业的师生举办了专场公益观展活动。

思博学院护理专业师生在护士节专场参观“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艺术疗愈与美育有密切关联,是21世纪的美术馆在公益属性、美育机能之外的延伸功能。因此除了特殊人群,儿童也是艺术疗愈的重点关怀对象。我们接待过好几次小记者团的免费观展,今年儿童节期间安排六一当天周一不闭馆,3天免费向14周岁及以下儿童开放,还免费发放为儿童观展特制的互动手册,结合展品设计了图案辨识和手工拼贴创作小任务,看展的过程变成了有趣的寻宝游戏,小朋友们特别乐于参与挑战,家长们也乐于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儿童互动手册 内页

这些艺术疗愈实践对我们很有启发,艺术的疗愈应该像春风拂面、春雨润物,随风潜入,润物无声,但也需要是长久浸润,潜移默化。随着线上的发展,观展模式的变化,VR全景、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介入,艺术创作、展览与公教活动都在变化中,艺术疗愈的方式也必然会更加多元。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针对不同人群定制专属疗愈方式,学习如何更好利用先进技术辅助展览、公教与疗愈,既要考虑到更广泛人群,也要精准定位、精细化深耕,比如儿童互动手册,在新展中我们就将推出面向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更精准版本,以应对不同需求反馈,达到更好的美育疗愈效果。馆校联动、社区联动、机构联动等深入校园、社区街道、不同行业领域的艺术文化交流沟通,艺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工作坊等,也是未来明珠美术馆将践行的美育与疗愈方向。

儿童节小朋友与家长在水印木刻区体验传统版画制作

澎湃新闻:开馆以来,你们做了不少国际展览。疫情后涉外展览会有所减少,美术馆如何及时应对变化和挑战?

李丹丹:刚落幕的“风景与书”就是一个古今同在的展览,有中外艺术、当代创作,也集中了大量古籍、书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珍品,放眼世界更深入我们所根植的文化渊源。紧接着在8月将推出的新展“以花之名”,是一个当代艺术群展,邀请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将展出他们围绕“花”的母题、意向、媒介所展开的绘画、摄影、影像、装置和与空间有关的艺术创作。这其中涉及了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当然也不乏国际声音。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这是一次以花与艺术的名义发起的“紧急召集”,希冀通过展览、研讨会及一系列相关公共教育活动(线上线下讲座、工作坊等),向观众呈现艺术家们相互关联又迥然各异的多元创作。这些作品勾连起艺术史中的吉光片羽、此地他乡的风物人情,亦是“以花之名”展开的观看、再现、创造与沉思,用诗的方式探讨艺术、生命、死亡、欲望、自然、情感、权力等从未远离也从未如此紧迫的议题。

钟愫君与她的机器人共同创作

此外,明珠美术馆也将持续在多元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比如跨界探讨艺术与人工智能的交融结合。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明珠美术馆受邀参与,与跨领域合作伙伴科大讯飞,共同策划举办了以“AI与艺术创造力的未来”为主题的线上直播论坛。我们邀请了留法青年艺术家陈俊恺、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Quayola)、加拿大华裔艺术家钟愫君(Sougwen Chung),这3位常年探索新科技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国际艺术家,与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竺博和我共同探讨艺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前沿领域。

AI+艺术论坛直播现场照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荷尔拜因葬于何处?作品透露其生死观和伦敦生活信息
下一篇:线下演出无望,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开始准备夏季线上秀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