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一桌一椅、一盏灯、上百种工具……7月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古城村一林盘深处,王明文正在家中的工作室制作川式画眉鸟笼的一个配件。
竹编鸟笼是成都市郫都区古城村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技艺传承。2015年,“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竹鸟笼”传承人,王明文从事鸟笼制作已有25年。因父亲王修其是古城竹编鸟笼带头人,王明文从小耳濡目染,对制作鸟笼这门技艺也很感兴趣。
【同期】(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竹鸟笼”传承人 王明文)
从我记事起,我就接触这个东西,因为我看了我父亲在做。我差不多20岁,我学校毕业了如果我就跟着他做,我为啥要跟着他做,一个是我觉得我对这个有感情,也是一种传承,还有个原因我还是觉得他们那代人做这个东西还很不完整,所以我如果在这里面做,说不定是不是还能有些突破,有些发展,所以基于这些原因来做的,所以一直做到现在。
【解说】鸟笼制作技艺考究,王明文表示,这看似简单的鸟笼,从选材、脱青、烘烤到制作成成品,就有上百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需要极强的耐心。
【同期】(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竹鸟笼”传承人 王明文)
做一个鸟笼一定是要有很大的耐心,它有那么多部件,每个部件都要要求精益求精,那么它就很花你的精力,一般普通的鸟笼可能都要十多天,要半个月,如果是制作的很精致的话几个月上年的都有,所以你一定是要有很大的耐心去做它。
【解说】尽管传统竹编鸟笼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气候和竹料本身特性的原因,常年来,“川派鸟笼出川”总会面临鸟笼大圈接口出现裂纹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王明文经常学习研究,并发明了“互嵌式双接口”的制作工艺,这一创新有效地解决了竹编鸟笼长期存在的接口易开裂问题,不仅使鸟笼寿命和价值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川派竹编鸟笼的市场。
【同期】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竹鸟笼”传承人 王明文
这个(互嵌式双接口技术)它就是出川的话就不会出现问题,(互嵌式双接口技术)它对川派鸟笼这种影响力的扩大就非常有意义,对它的扩大销量就很有意义。在以前,四川销量占绝大部分,但现在逐步走到了省外,省外现在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量,然后海外的也有,比如澳大利亚也有、美国也有。
【解说】受此启发,王明文还尝试着将更多艺术门类融入鸟笼制作当中。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他总是在细节上进行改良,从而使竹编鸟笼更加实用、美观,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他说,只有确保这门手艺有市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同期】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竹鸟笼”传承人 王明文
我自己的看法是现在这个鸟笼的发展,它第一个要把它艺术品化,第二个就是旅游品化,从这两个方面突破,可能(古城鸟笼的发展)就会好些,这样慢慢就可以传承下去。我是希望一直把它传承下去,因为我对这个(鸟笼)也是有感情的,我希望把它传承下去。(何美锟 成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