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冲破限制:贫穷艺术团体唯一女艺术家玛丽莎·梅尔兹去世

2019-07-26 14:49   凤凰艺术   - 

 
 
玛丽莎·梅尔兹
 
 

近日,战后意大利贫穷艺术团体中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玛丽莎·梅尔兹(Marisa Merz)在意大利都灵去世,享年93岁。相比她的丈夫、贫穷艺术团体的领军人物马里奥·梅尔兹(Mario Merz),玛丽莎·梅尔兹的知名度要低得多。2013年,她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在美国迎来首个个人回顾展。以下是“凤凰艺术”带来的相关报道。

 

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主要工作于都灵、罗马以及热那亚、米兰和博洛尼亚的意大利艺术家,开始一起展出他们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坚决回避鲜明的风格,把作品的非连贯性视为积极正面的价值,创作出雕塑、摄影、装置,以及行为艺术作品,与具有类似倾向的其它国际艺术家的作品齐头并进——例如大地艺术、反形式、后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这类作品逐渐以“贫穷艺术(Arte Povera)”为世人所知,其字面上的翻译也就是“贫穷的艺术”,但并不是指作品材料的匮乏与简陋。贫穷艺术迅速对西欧和美国的艺术家产生了影响,其深远的震荡至今在世界范围仍能感受得到。 

 

 马里奥·梅滋《隐藏自我》

 

奥瓦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阿里吉耶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皮耶·保罗·卡佐拉里(Pier Paolo Calzolari)、路西安诺·法布罗(Luciano Fabro)、詹尼斯·库内里斯(Jannis Kounellis)、马里奥·梅尔兹(Mario Merz)、玛丽萨·梅尔兹(Marisa Merz)、吉里欧·帕奥里尼(Giulio Paolini)、比诺·帕斯卡里(Pino Pascali)、吉赛帕·裴诺内(Giuseppe Penone)、米开朗基罗·匹斯多雷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埃米利奥·普里尼(Emilio Prini)和吉尔伯托·佐里欧(Gilberto Zorio)都是与这次运动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家,他们所关注的是艺术与生活,自然与文化的交接点。

 


 贫穷艺术家库奈里斯作品

 

近日,战后意大利贫穷艺术团体中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玛丽莎·梅尔兹(Marisa Merz)在意大利都灵去世,享年93岁。相比她的丈夫、贫穷艺术团体的领军人物马里奥·梅尔兹(Mario Merz),玛丽莎·梅尔兹的知名度要低得多。2013年,她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在美国迎来首个个人回顾展。

 

这些来自贫穷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他们让“原初能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实、自然地发生,而不是借由表现、观念或规范性的语言来传达,试图创造出一种对事物和空间的主观理解。这种能量一方面对应于来自大自然的基本物理能量(如重力或电流),另一方面指代人性的基本元素(如精力、记忆和情感)。还有一部分艺术家,作品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有时也会与贫穷艺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马里奥·塞罗利(Mario Ceroli)、克劳迪奥·辛托里(Claudio Cintoli)、皮埃罗·吉拉迪(Piero Gilardi)、帕奥罗·依卡洛(Paolo Icaro)、艾里西欧·马蒂亚奇(Eliseo Mattiacci)、阿尔多·蒙迪诺(Aldo Mondino)、长泽英寿(Hidetoshi Nagasawa)、卢卡·帕特拉(Luca Patella)和詹尼·皮亚琴蒂诺(Gianni Piacentino)。 

 

 


 2013年,玛丽莎·梅尔兹接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梅尔兹1926年生于都灵,她的艺术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她在家中制作由铝板做成的悬吊式抽象派雕塑,并于1976年时在都灵举办了她的首个个展。1968年,她和丈夫、同为艺术家的马里奥·梅尔兹(Mario Merz)参加了位于阿马尔菲海滩的“贫穷艺术+贫穷行动”(Arte Povera + Azioni Povere)展览,该展览成为这一意大利战后重要艺术运动的里程碑。展览的策展人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创造了“贫穷艺术”的术语。玛丽莎·梅尔兹在沙滩上呈现了她的雕塑作品,其中包括用透明胶带和铜线捆绑的一卷毯子,以及以夫妻俩的女儿碧翠丝为灵感、用线来制作的复杂雕塑。

 

 1976年,碧翠丝和父母在第3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

 

“贫穷艺术”这一术语是热那亚青年艺评家杰尔玛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在1967年9月提出的。他在为展览“贫穷艺术—空间”(Arte povera–Im spazio)所撰述的第一篇图录文章中写道: “所发生的……平凡已经进入艺术领域。微小的东西开始存在,当然,是它强加给自己的。物质存在和人的行为已经成为了艺术……影剧院及视觉艺术维护着自己并非伪装的权威……他们在探寻的过程中去除掉所有带有模仿痕迹、表现手法或语言习惯的东西,来获取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借用葛罗托斯基剧场的一个词,我们可以称之为‘贫穷’。”

 

20世纪50年代,知名的贫穷艺术家马里奥·梅尔兹遇见了他未来的妻子玛丽莎。她当时同样也是一位艺术家,在都灵的一家艺术工作室上班。20世纪60年代中期,吉安·恩佐·斯佩罗内(Gian Enzo Sperone)和托马索·特里尼等交易商和艺评家,以及包括吉拉迪、佐里欧和安塞莫尔在内的艺术家们经常在他们都灵的家中碰面。玛丽莎·梅尔兹连结艺术与生活的方式、对主观性和直觉实践的重视、对“水平”空间的探索,以及她对人类关系本真性的关注,都极大地影响了她身边所有的贫穷艺术家,尤其是他的丈夫马里奥·梅尔兹。 

 

 Marisa Merz, La Conta, 1967. Video still. 16mm film, black-and-white, silent, 2:44 min. Courtesy of Archivio Merz, Torino.

 The Renaissance of Marisa Merz, Carol Rama, and Carla Accardi: Three Italian Women Artists Having a Moment

 

 

 Marisa Merz, Living Sculpture, 1966


为了发展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连续性,玛丽莎·梅尔兹将自己的家也转变成了她的艺术环境。她并没有让自己的艺术敏感度受制于外界社会的条条框框,而是在自己的内部空间尽情传达。表现她这种主观又自由的新感性的一个范例就是,1967年她在斯佩罗内(Sperone)画廊展出的盘旋状杂色软铝线圈,在1965-66年间都一直悬挂于她自家的天花板。这些线圈制造出一种密集而又错综复杂的森林般空间,与当代极简主义艺术主张的简化图形相去甚远。玛丽莎使用可变换的形式,利用天花板而非墙壁,这些都表明她开始从经典的现代主义转向欠前沿、欠权威的艺术概念。1967年,她又将作品《比衣的秋千》(Altalena per Bea)悬挂于家中,该作品既是一件雕塑,同时又是她女儿比阿特丽斯(昵称:比衣)真正的秋千,从而提升了艺术空间的娱乐享受性。 

1968年,玛丽莎·梅尔兹开始在自己的家(工作室)里编织尼龙绳或铜线,直到1970年才在L’Attico画廊举办的个展上将该作品公开展示。她制作了一些简单的正方行和长方形,还有一些按照她本人体形打造出来的形状,让人回想起传统的针织品。她将这些作品杂乱无序地摆放,要么沿着墙壁,要么摊放地面,有的甚至还被移置于户外。它们没有像垂直的“艺术作品”一样被悬挂起来供人观赏,而似乎是要像蜘蛛网紧贴墙壁一般展示出机体拥抱的姿势。玛丽莎在1996-97年间所创作的铅笔画,几乎都是由无数重叠的连续线条构成的抽象肖像,而这次展出的作品和那些铅笔画一样,都让观者不得不去凝视交织在一起的网眼。 

 

 The New York Times:An Intimate Look at Marisa Merz

 

玛丽莎·梅尔茨,其迷人的神秘雕塑和绘画在贫穷艺术运动之中活跃,并延伸到战后的欧洲艺术。从像未烧制的粘土,锡、铅、石头、或仔细拼接起来铁丝、布料、线等材料进行组合,梅尔茨的艺术,可以看成一种艰难和不稳定的,重要且脆弱的作品。她的雕塑是多价值和复杂的人,如同生命。

 

 

 

玛丽莎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26年,除此之外,很少有关于她的传记记录。她很少向新闻界发表讲话,并拒绝提供一般询问艺术家的标准信息。她在1960年嫁给了马里奥,同年,他们有一个女儿比阿特丽斯,创立了基金会梅尔茨,在都灵艺术中心。梅尔茨就是一个在小圈子中的被认为晚到的女人。她嫁给了贫穷艺术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马里奥·梅尔兹。虽然她几十年来跟她的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很少露面,但她的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在近期的展览中已明确让人发现,她是该运动中的最具有创造性的成员。

 

 Marisa and Mario Merz

 

 Curator Ian Altveer during the interview with i-Italy at The MET Breuer. “

 

贫穷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此纷繁,关注的问题又如此复杂,以至于在其首次展示出创造性的3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很难赋予它确切的定义。它的多样性正是其丰富的根源所在:既观念又感官,既直白又隐晦,既诗意又现实,既与当下的自然过程相关,又通过记忆与过去紧密相连。贫穷艺术彻底转变了当代艺术的语言,在追求更为广泛的文化实践意义时,使西方艺术史的前提也发生了变更。贫穷艺术接受矛盾和复杂,这些与开放性、流动性和主观性密切相关的因素,把贫穷艺术置于现代主义之外,但同时又保持了我们对它持续的着迷。 

 

从20世纪70年代复杂的室内装置,到1975年后制作的小型“头部”雕塑——由未烧制的黏土做出的半身像,通常被解读为女性肖像或是自我肖像,梅尔兹的作品在造型和抽象之间摇摆不定。后来的油画和素描则描绘了像是天使和圣母玛利亚的女性形象。这些作品对她来说是非常个人的,她很少给自己的作品注明年代或名称,常常在多年后对它们进行重新利用。直到90多岁。她一直在都灵的工作室进行创作。

 

 《无题》,2009年

 

贫穷艺术家们在探寻多重感官的同时,也运用到语言内在的非传统、偶然及其相关含义。贫穷艺术中的文字都是手写的,这样便提升了文字的主观性及其物质的与情感的内涵。波提用左手创作的文本,挖掘出左手习惯与非理性、想象和思维过程的联系。埃米利奥·普里尼和玛丽莎·梅尔兹的手写文本通常都具有绘画的质量。

 

虽然参加过大量具有声望的展览,其中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但是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玛丽莎·梅尔兹始终是贫穷艺术圈的边缘人物。2013年,她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评审认为她“拥有一种个人语言,能够为油画、雕塑和素描赋予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形象,”此外,她还让一些“谦卑”的家庭材料和手工技艺得到了升华,“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它们总是和妇女劳动联系在一起”。

 

2017年,时年90岁的梅尔兹迎来首个美国回顾展,展览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洛杉矶汉默美术馆共同组织。根据《纽约客》的一篇展评,展览上对于梅尔兹早年的回顾甚少,也没有提到她结婚前的姓氏。事实上,对于梅尔兹的生平几乎没有记录可寻,她鲜少向媒体发声,也拒绝提供通常艺术家都会被要求提供的基本信息。

 

 展览“天空是一个伟大的空间”现场,2017年,大都会布劳耶分馆

 

在纽约大都会布劳耶分馆的那场梅尔兹回顾展上,其最早的作品追溯至1966年,当时,梅尔兹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抚养女儿碧翠丝。在这些早期作品中,闪闪发光的铝板制成的雕塑像是一串串管道一样悬吊着,梅尔兹用家中的订书机和剪刀做成了这些东西。它们如同蛇皮上的鳞片一般,缠绕交织,若隐若现的华丽中带有某种“邪恶”的感觉。在那之后,梅尔兹又创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其中许多都是用铜丝或是尼龙丝手工编织。有些作品的规模很大,一件1976年的无题装置横跨一整面墙,由茶托大小的金属丝方形组成,方形之间的间隔不均,由钉子拉向四个角。一些光秃秃的指甲暗示着缺少或看不见的方块。占据了有些则很小。有些作品又很小,比如,梅尔兹曾用铜丝或尼龙线给自己和碧翠丝做了一些精致的“鞋子”。

 

 《无题》,1975

 

从雕塑装置到绘画意象,梅尔兹的艺术生涯经历过许多变化,却一直鲜为人知。她处理图像的技艺令人称奇。她将石墨、蜡、颜料等等分层组合,涂在纸、金属、木板或未拉伸的画布上。不同的介质共享同样的颜色,有时会让你很难辨认你看到的是哪种材料。梅尔茨的这种混合方法把你吸引到创作的过程中,仿佛你的目光能够将它催生。

 

 《无题》,1979

 

梅尔兹的作品不比任何一位贫穷艺术的同辈艺术家逊色,他们共同提出了那个时代的先锋艺术口号,试图缩小艺术和生活的差异,拒绝艺术和生活的分裂。“贫穷艺术”并不是指作品材料的匮乏与简陋,而是用最朴素的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动物,甚至空气,作为基本表现材料,摆脱 “经典”的“高级”艺术束缚。他们反对传统,放弃了绘画,转而进行拼贴、剪切,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贫穷艺术的作品与具有类似倾向的其它国际艺术家的作品齐头并进——例如大地艺术、反形式、后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

 

▲ 《无题》,1969

 

在消弭艺术与生活的差异上,梅尔兹拥有她的特殊性。这种特别之处始于她在贫穷艺术群体中所占据的边缘位置,以及她如何在边缘上找到自己的道路前行。她将自己的边缘性转变为无拘无束的个人独创性。许多贫穷艺术家过于执着于自我,甚至有些自满,而梅尔兹却始终力图在艺术中展开温和、亲密的相遇。她的作品都是寄寓于家庭生活的积极内容。梅尔兹坚定地拒绝被称为女性主义艺术家,即便如此,她的独立性使她成为女性主义分析的理想化身。她揭示了限制所在,然后去冲破限制。她将自己和世界的摩擦变成了轻快的叙述。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刍议傅抱石的“写生观”
下一篇:拉斯维加斯的慈善家能成功将他们的城市变成美术馆吗?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