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奏生日歌,敲武汉锣,90岁的上海音乐厅,今天归来!

2020-09-20 11:25  澎湃新闻   - 

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为世界上许多音乐厅开幕过,但为上海音乐厅开幕,对在上海生活了十年的他来说是“回家”,是为自己的家乡开幕。
 
9月19日晚,闭门修缮一年半的上海音乐厅重开大门,盛大开幕。在这场名为“归来”的音乐会里,谭盾携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青年琵琶演奏家韩妍、古筝演奏家苏畅,为上海音乐厅重修开业奏响最强音。《节日序曲》。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提供。

《节日序曲》。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提供。


 
“这瓶90年的老酒焕然一新,非常华丽,但又非常朴素,很舒服。”演出前排练,通过全方位的音响、声场测试,谭盾决定,从交响乐团到独唱、琵琶、古筝,不用一支麦克风,“因为声音非常温暖、非常清晰、非常透亮。”
 
音乐会上献演了谭盾为疫情中的武汉而作的《武汉十二锣》,为此,上海音乐厅专门派车到武汉,千里迢迢运了十二面巨锣来上海。
 
演出现场,四面锣陈列舞台台口,八面锣分列观众席两侧,将观众环抱。隆隆锣声从一面传到另一面,声振寰宇,仿佛近在耳畔飒飒敲响。
 
适逢上海音乐厅90岁生日,音乐家们也为它送上生日祝福——一曲谭盾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改编创作的《天地再生:生日快乐》,观众也奉上最齐整、最火热的掌声。《武汉十二锣》

《武汉十二锣》


 
奏生日歌,敲武汉锣
 
“在我学音乐27年的过程中,巴赫永远是‘古典音乐之父’,是心灵上的一种回归。”
 
当上海音乐厅邀谭盾为庆生创作时,他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回归”,而要驾驭“回归”这个命题,非巴赫莫属。
 
从巴赫的众多传世之作里,谭盾选中了《C大调前奏曲》。这首曲子不长,但在古典乐圈无人不晓,很多作曲家都在上面叠加不同的旋律,把它变成当代的声音,比如古诺的《圣母颂》。
 
谭盾运用对位技巧,将耳熟能详的生日歌与巴赫的旋律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纯洁、宁静又温暖。谭盾希望,观众能从中领悟世界轮回流转不息的自然规律,“无论是人类还是宇宙,在历经挫折后,都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新生。”
 
音乐会还献演了谭盾的琵琶-古筝双重协奏曲《巴赫与小白菜》。曲子的灵感来源于他小时候耳闻目睹的道教文化中的民俗音乐,同样也有巴赫。他巧妙地将巴赫的复调音乐与用琵琶、古筝演奏出的民歌小调《小白菜》融合,充满活力又不失传统文化色彩。《巴赫与小白菜》

《巴赫与小白菜》


 
《武汉十二锣》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这也是此曲问世以来,在线下舞台的中国首演。
 
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中国四大名锣”,直径大、质地醇,在世界范围有口皆碑,在交响乐团里更是不可或缺。
 
今年2月,在纽约飞往比利时的飞机上,谭盾从报纸上看到疫情中沦陷的武汉,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出《武汉十二锣》。
 
“我正好坐在飞机中部,旁边是螺旋桨,嗡嗡嗡,好像武汉锣。武汉锣在全世界留下英名,从贝多芬的音乐到马勒的音乐,非得有武汉锣才能演奏。那一瞬间,我觉得就是它,应该写一个《武汉十二锣》,献给武汉的朋友。”
 
听十二面锣低吟、听十二面锣狂啸、听十二面锣连敲,什么感觉?没人听过,谭盾也没听过,所以他在写作时,充满了艺术上的想象。
 
“武汉锣在全世界最优秀的交响乐团都是必备的,就像无形的‘丝绸之路’,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疫情时代,谭盾希望,用锣声抚摸人们心灵的伤口,抚平每一座曾被隔离的城、每一个曾被隔离的人。《武汉十二锣》

《武汉十二锣》


 
90年的老酒焕然一新
 
谭盾是上海音乐厅的老朋友。1993年12月18日,谭盾交响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曲目包括《乐队剧场Ⅰ:埙》《乐队剧场Ⅱ:Re》《道极》《死与火》。2005年,谭盾为琵琶与弦乐四重奏而创作的《鬼戏》,也在上海音乐厅上演。
 
其实,谭盾与上海音乐厅的缘分还可以往前再推20年。
 
1973年,16岁的少年谭盾从湖南扒了二十多个小时火车来上海,找作曲家贺绿汀学习。同为湖南老乡,贺绿汀和他说了很多心里话,还绘声绘色讲了一个湖南人在上海生活的感觉。
 
“你这么有想法,为什么不读书?”上完课后,贺绿汀给谭盾开了一大堆书单,教他怎么向朋友借书,还嘱咐他走之前,一定要去上海音乐厅走走看看。
 
“我在中学就是中学生歌舞团的首席,天天拉《我爱北京天安门》,但永远是在街上、在教室里,从没见过音乐厅。远远看到上海音乐厅,我心情澎湃啊,想进去,但门关着!”
 
1993年从纽约学成回国后,谭盾终于进去了,还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他至今还记得,“现场的声音好得不得了,就像一瓶醇厚的、古老的葡萄酒。”
 
这一次再回来,这瓶90年的老酒焕然一新,装修更华丽了,声音也更温暖、更清晰、更透亮了。音乐厅外,排队等待入场的观众。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图

音乐厅外,排队等待入场的观众。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图


 
从巴洛克音乐到浪漫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从交响乐、室内乐到独奏、声乐,从西方古典到中国民乐,在谭盾看来,与上海音乐厅都特别契合。
 
除了感觉音响、声场舒服,谭盾也喜欢大厅舞台上的“白+黑”(白色音罩、黑色地板),还喜欢后台的艺术家休息室,那是一个可以把人心留住的地方。
 
“我的太太是上海人,我是‘嫁’到上海的。”在上海生活十年,谭盾已然把上海当成家,“所以我特别希望,能把上海音乐厅的开幕做成全世界最优秀的开幕,它也是疫情后最重要的开幕,代表着回归的希望,是生命的回归、音乐的回归、家的回归。”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热爱中国文化的老盖茨,有一位深研中国艺术的妻子
下一篇:闽粤港澳画家共绘《南国的风》 献礼经济特区40周年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