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艺术能改变生态问题吗?埃利亚松携“现实生活”重返泰特现代美术馆

2019-07-27 14:42   艺术新闻中文版   - 

当去往展览所在楼层的电梯门打开,人们的脚踏上通向展厅的走廊,安装在天花板的单频灯瞬间把众人染成了黄色。《一种颜色的空间》(Room for One Colour)以观众的身体为画布、环境为媒介,是北欧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于1997年刚出道不久时的创作。笼罩在头顶的单频灯以狭窄的频率发光,使黄与黑以外的颜色从感知范围里消失。失去了色彩的人们仿佛进入了黑白无声电影、变成了里面的角色。这是一种令人微微感到不安的体验,似乎空间遭到了压缩、时光被迫倒流。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生活”展览现场

 

7月11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大型回顾展“现实生活”(In Real Life)于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幕。埃利亚松一向善用灯光与颜色的巧妙设置去挑战我们对周遭环境惯常的感知方式。2003年在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展出的现象级作品《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利用单频率黄色灯光,模拟了一个堪称崇高的日落景观。埃利亚松运用空气加湿机把糖水制成犹如伦敦城中常见的大雾,用数百个纯黄光色的单频灯组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光盘,并把大厅的天花板改造成了镜面。一同近距离地被暴露在这样巨大的太阳之下的人们,身体一齐沉浸在由黄与黑组成的双色调环境中。他们或许会因为在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或敬畏,或伤感,或怀旧的情感氛围,而形成一个临时的社会共同体。该件作品一度被视为埃利亚松近年来的标志性作品,据悉展览期间吸引的参观者数量累计达两百万人次。本次展览“现实生活”则为多年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作品再次重返泰特现代美术馆。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2003年,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图片来源:Tate Modern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以艺术重现自然景象

 

对于埃利亚松来说,人们的确能被生活中对天气各种各样的表现而聚集在一起。天气预报、科学知识,甚至是如窗户等空间因素处处在调节、影响着我们对天气的感知。从这个方向来看,《气象计划》里的这轮悬挂在涡轮大厅窗户上、能让我们联想起自然景象的“金色太阳”,所暗藏的符号学寓意可以说是一种福柯式的对立—即经过感官的个人体验并非绝对的真实。

 

埃利亚松对自然现象的痴迷来源于他童年在冰岛自然景观的体验,水流、光线与雾气均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他在美术馆里重现自然景象,并通过镜面反射、倒位(inversion)、残象(afterimage)、几何切割及颜色的变换去刺激新的感知方式。《你眼盲的过客》(Din blinde Passager,2010年)是一个长达三十九米的长廊,弥漫着让人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重迷雾,视线只能到达1.5米以内的地方,它所创造的是一种令主体短暂丧失的迷茫状态。可就算是这如梦境般不真实的奇异感受,对于埃利亚松来说,也像他在展览主题“现实生活”所隐射的那样,无论在心理或是自然层面都是一种确实的存在。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生活”展览现场

 

冰川是埃利亚松关注的重中之重,它们记录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目前展出的是一组艺术家拍摄的1999年的冰岛的冰川摄影,这个系列将在今秋天被一组今年拍摄的冰川照片取代。这些冰川摄影将体现这二十年来冰岛自然景观的变化。《冰块观察》(Ice Watch)则是实实在在、来自格陵兰岛的冰川冰块。它们被放在公共空间里、在人们的抚摸下慢慢融化。埃利亚松与地质学家秘尼克·罗辛(MinikRosing)合作,试图通过格陵兰岛冰块的融化,来唤醒人们对气候变暖的认知。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冰块观察》(Ice Watch),2018年,伦敦

 

《冰块观察》于2014年在哥本哈根首次展出,以纪念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的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出版。自去年十二月份到今年年初,格陵兰岛的冰块被运来伦敦,分别放置在彭博(Bloomberg)的欧洲总部与泰特美术馆门前。每个冰块重达1.5至5吨,将所有冰块空运至伦敦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将大约52名学生从伦敦送到格陵兰岛再送回来,让他们亲眼目睹格陵兰岛冰盖的融化。然而把这些冰块运到美术馆门口,则能使成千上万人真真切切地见识到冰块的消融,从而体会到就全球变暖采取行动的急迫感。

 

 

从日常生活到社会政治议题

 

如今位于柏林的埃利亚松工作室已然成为一个基于并传播生态学概念的公共知识生产平台。泰特展示了埃利亚松工作室如何跨越艺术品生产、展览制作及公共雕塑设计的范畴,以更为开放的方式实践社会参与。这是一个由设计师、建筑师、烹饪与饮食研究人员、手工艺人、地理学及环境学研究者组成的跨学科工作室;并且他们持续与艺术学校、建筑项目、舞蹈项目、种植者群体进行协作与交流。

 

埃利亚松所参与的社会议题大到移民与环境问题,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小政治,譬如种植与饮食方式。他于2012年在泰特美术馆开启了《小太阳》(Little Sun)项目,为无法通电的社区提供太阳能电灯与充电板。《绿光—一个艺术工作坊》(Green light— Anartistic workshop)则将难民群体与普通大众聚集起来,参与名为“绿光”的环保电灯制作及一系列教育活动。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生活”展览现场

 

在展厅显眼的位置有一面图片与文字交织的墙,体现了平日发生在埃利亚松工作室里的跨领域研究与知识生产体系。可以不夸张地说,埃利亚松在与工作室成员一道编织一张基于生态学的知识网。他们利用字母A到Z进行分类,提出与工作室理念最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词与概念;并围绕这些词与短句,以不失严谨的头脑风暴的形式贴上想要探讨的问题、相关的论文摘选、图片、图像及新闻报道。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生活”展览现场

 

他们所关注的关键词与概念包括“大气”(ATMOSPHERE)、“身体”(BODY)、“气候行动”(CLIMATE ACTION)、“体验”(EXPERIENCE)、“感受即事实!”(FEELINGS AREFACTS!)、“几何就是踱步世界”(GEOMETRY MEANSPACING THE WORLD)、“与手对话”(TALK TO THEHAND)、“这是一场介入”(THIS IS ANINTERVENTION)、“厨房”(KITCHEN)、“光是生命”(LIGHT IS LIFE)、“历史是一场关于迁徙的纪录”(HISTORY IS ARECORD OF MIGRATION)、“日光干预”(HELIOTROPICINTERVENTION)、“信任是对可信赖事物的回应”(TRUST IS ARESPONSE TO TRUSTWORTHINESS)、“谁是我们?”(WHO IS WE?)与“放大”(ZOOM)。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生活”展览现场

           

在展览期间,埃利亚松工作室的烹饪团队与泰特的餐厅合作推出了一个特别的菜单,上面对有机食物、素食及就地取材的强调亦是工作室内部的饮食观念核心。埃利亚松的艺术实践强调开放、协作、身体感知、迁徙、有机与自然,而这些思考方式也正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生态政治写作者及艺术家本人好友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生态思维”(the ecological thought)的核心概念。(撰文/郭笑菲)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生活

Olafur Eliasson: In Real Life

泰特现代美术馆

Tate Modern

展至2020年1月5日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这些国宝文物,曾被当做废品!
下一篇:需要重新洗牌的中国当代艺术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