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柏林EIGEN + ART画廊首次激荡“西湖”涟漪

2019-08-08 15:43  凤凰艺术  于奇赫

 
 
 
柏林EIGEN + ART画廊 
 
 
 

2019年8月1日,“新西湖&新莱比锡绘画——中国的多维表现绘画与来自德国的绘画艺术”展览在德国EIGEN+ART画廊开幕。这是该画廊首次邀请并推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展览,并以在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多维表现绘画艺术作为重要艺术线索。以下是“凤凰艺术”特邀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西湖作为中国的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千百年来深得文人墨客的厚爱。而在8月1日的德国柏林,一场以西湖为名的当代艺术展“西湖:突破常规”在EIGEN + ART画廊拉开了帷幕。EIGEN + ART素以较高的学术水准跻身德国高端画廊前列,而这此展览也是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首次有学术主张、有体系地登陆柏林艺术界。
 

▲ 中国艺术家与画廊经理Judy(左四)、资深合伙人Wahala合影(左二)图片来源:于奇赫

▲ 展览开幕现场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西湖”这一地域名词的时空转移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种共同的历史模式与当下思考;这次展览也不是一次简单的东西方艺术交流,而是两个学术共同体对于艺术可能性的一次初步探讨。在展览的空间中,中德两国艺术家的作品共同编织了一个网络,在跨文化的语境下用不同的媒介与形式语言交流空间和时间、自然、以及政治、社会、生活等话题。

 

 

新西湖画派的首次宣言

 
 
此次展览包含3位德国艺术家和5位中国艺术家,他们分别是大卫·许奈尔(David Schnell)、凯·徐曼茲(Kai Schiemenz)、提姆·埃特(Tim Eitel)与井士剑、李青、余旭鸿、金阳平、郭健濂。展出的二十余件(组)作品主要是绘画,凯·徐曼茲带来的作品为雕塑。德国艺术家中有两位是“新莱比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业于历史悠久的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而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全部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画派——“新西湖画派”。
 

▲ 展览开幕现场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新西湖画派是以关怀中国艺术的根性与个体境遇、将绘画作为方法论、突出时代特征与历史联系的中国当代艺术流派。井士剑作为新西湖画派的旗手,提出了“多元资源、多元文化境遇”的多维绘画理念,并且为之践行了十余年。多维表现绘画的核心是对艺术创作空间与时间综合形态的维度认知,对历史和当下视域的开放把握。井士剑表示“中国绘画的特征所代表的宋画精神突显出人文批判的理念,多维表现绘画弥合了从南宋到现在的文化断层。而新西湖画派的艺术家们正是以杭州特有的人文地理洞察世界的存在,寻找在当下景观社会的重返自然之路。
 

▲ 艺术家井士剑与其作品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展览中井士剑带来的作品创作于2014-2017年,观众从中都能看画面符号与他所生活的杭州之间的联系。井士剑的作品以一种意向性的绘画语言展示他心中的东方图景,并且这种充满倾向性色彩的背后充满一种对于人类存在的迷思。李青的《邻窗·凯旋》与《大家来找茬·镜中窗(两图有六处不同)》是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试图探索绘画在纯粹重现之外的功能。围绕“窗户”所展开的绘画不仅仅是借助一种简单的形式来唤起某种历史感,而是对于艺术观看方式与现实经验的多重探讨。
 

▲ 艺术家余旭鸿与其作品  图片来源:于奇赫

▲ 艺术家金阳平与其作品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余旭鸿的《夜光·时差》组画融合了东西方诸如虚实、抽象等观念,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主题进行了新的解构与表现。他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很多不清晰的细节营造出一种萧散的氛围,在物象之外追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审视。金阳平的《持刀者》与《鼓掌1-4》分别从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对社会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鼓掌”这一符号化的动作也同样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与讨论。他此次的作品舍弃了画框而选择了剧场式的穿环悬挂、在作品旁放置视频将多幅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循环播放,也是探索了绘画性表现空间的多样化。
 

▲ 艺术家郭健濂与其作品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郭健濂的《Window of the Night》、《Entanglement》与《Lamp in the Forest》从艺术家的日常经验出发,营造了一种若隐若现的私密性空间。同样,窥视、聚焦等充满丰富心理感受的观看方式同过帘子、灯光等物体展开,并充满了一种对于时间的留恋与个人边界的试探。总的来说,新西湖画派的5位参展艺术家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来抒发某种情感、围绕“多维”与“表现”组织画面,从绘画实践的方式让观者重新理解事物,来抵抗中国当下的消费化、娱乐化、虚拟化与碎片化。

 

 

 

莱比锡遇到杭州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选择莱比锡与杭州的艺术家作为展览的主体?这当然不是一个策展团队的当机立断。“西湖:突破常规”的展览题目是德方策展人所提出,毕业于莱比锡版画与书籍艺术高等学院艺术理论系的画廊资深经理人卡思汀·娃哈拉(Kerstin Wahala)是为此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思考与实地调研。卡思汀·娃哈拉女士曾携艺术家多次造访中国美术学院,与井士剑教授等人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从此建立了长达十余年的友谊。在深入了解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体系之后,她对于中德这两所地域性的美术学院拥有相似的历史关联感到十分兴奋。她到了中德艺术家对话的可能,也一直在支持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
 

▲ Galerie EIGEN Art画廊经理Judy(右边身穿浅蓝色西裝)与德国收藏家介紹作品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 德国艺术家凯·徐曼茲在展览现场与朋友交谈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卡思汀·娃哈拉跟随井士剑参观了教室,看到了正在画室创作的学生们;随后又拜访了几位艺术家的画室,询问了学校的一些情况。毕业于莱比锡版画和书籍艺术高等学院(Leipzig's 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也就是现在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她发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氛围和自己的学校一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且培养研究生的机制也十分相似。而同样毕业于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大卫·许奈尔也有同感,他看到学生们接受造型基础训练时想起了处于学生时代的自己。
 

▲ 展览中艺术家提姆·埃特与李青的作品  图片来源:于奇赫
 
对于杭州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莱比锡了。在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的舒传曦,后来就到民主德国莱比锡艺术学院学习版画。60年代他归国后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而井士剑也在学生时代选修过舒传曦老师开设的中国花鸟课,所以我们看到一点点不同于“苏派”艺术体系的“德派”艺术思维在中国延续。是由于莱比锡画派的系统训练在新中国美术教育史中从未受到重视,也只有浙江美院舒传曦与鲁迅美院全显光两位老师得到过完整地学术训练,所以莱比锡画派在中国的传播也就终止在了上个世纪。

 

▲ 莱比锡棉纺厂艺术区   图片来源:于奇赫

 
莱比锡画派在中国的第二个传播的高潮发生在2000年之后。继莱比锡画派之后的第三代“新莱比锡画派”,在EIGEN + ART画廊的推动之下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2006位于北京酒厂艺术区的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推出了一个名为“德国莱比锡当代艺术展”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中,尼奥·劳赫(Neo Rauch)与马蒂亚斯·怀瑟(Matthias Weischer)的作品开始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画面中透露出的技术性与特殊的叙事角度影响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
 

▲ 尼奥.劳赫版画基金会入口  图片来源:金阳平

▲ 尼奥.劳赫版画基金会  图片来源:郭健濂

▲ 中国艺术家参观尼奥·劳赫版画基金会     图片来源:于奇赫

▲ 尼奥.劳赫2019年创作的版画  图片来源:郭健濂

 
而这次在柏林举办的“西湖:突破常规”的展览,扭转了过去莱比锡画派单项输入、被动影响的局面,5位中国艺术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与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等量齐观。新西湖画派与新莱比锡画派都是试图在多种界面上综合地、多维地思考艺术创作的当代性问题。展览中被安排的很多作品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对话,如大卫·许奈尔对于空间的讨论、凯·徐曼茲对于材料的运用与提姆·埃特营造出的特殊氛围。这些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大量的手工劳动中,帮助我们从今天的被媒介技术所限定的观看方式中突围。
 

 

个性是艺术家作品的决定性品质

 
 
不论是莱比锡还是杭州,语境对于艺术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你参观莱比锡棉纺厂艺术区时,会产生置身在国内某个艺术区空间的错觉。是的,当代艺术的白盒子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只有艺术家工作室是一种真实的创作体验。那么为什么在众多的中国艺术家中画廊选择了井士剑、李青、余旭鸿、金阳平与郭健濂5位艺术家,并在他们提供的作品中选择了特定的画作展出?当笔者询问画廊经理格尔德·哈里·利伯克(Gerd Harry Lybke)时他回答道“个性是艺术家作品的决定性品质。
 

▲ 艺术家井士剑与画廊经理Judy交谈 图片来源:于奇赫

 
格尔德·哈里·利伯克是新莱比锡画派的重要推手,向西方的许多重要收藏家推荐了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格尔德·哈里·利伯克出生于莱比锡,曾在莱比锡版画和书籍艺术高等学院进行一些兼职工作。由于受到东德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具有宣传作用的艺术几乎没有有机会展出。所以在1983年创建Eigen+Art画廊后,他在地下室为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做展览。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利伯克仍旧专注于支持这一地区艺术家的创作。2000年之后,利伯克开始将劳赫推向国际市场,而目前排队想要收藏劳赫作品的有数百人之多。
 

▲ 艺术家井士剑在展览画册上签名  图片来源:于奇赫

 
“观众看到展览后时的反应很好,他们会觉得‘哇,原来中国当代艺术是这个样子的!’我觉得这就是这个展览成功的地方,更新了欧洲人对于中国艺术固有的、符号化的认识。”格尔德·哈里·利伯克说。Eigen+Art画廊是具有明确学术主张的画廊,主要是向世界艺术市场介绍莱比锡画派的作品。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进行了长时间地观察,但是很少会有中国艺术家进入他们的视野。所以说本次展览也是经过了画廊内部的反复讨论后实施的,中国艺术家们在这里进行集体展示实属不易。也正是新西湖画派的学术性与表现性赢得了画廊的关注,毕竟较高的学术标准才是画廊的国际声誉。

 

 

中德当代艺术的指向

 
 
纵使拥有西湖,杭州的气温还是忽高忽低。而当下柏林的气温是比较舒适的,更适宜结伴去看展览。本次展览中没有声光电的新媒体艺术、多种材料的装置艺术与难以捉摸的行为艺术,宛如西湖的水一样平静;展览开幕当天观众摩肩接踵,也像杭州的西湖那样游人如织。艺术家们还是使用艺术最为纯粹的艺术语言来进行表达,而观众也回到了最初的观看模式,驻足、思考。
 

▲ 中国艺术家参观Eigen+Art画廊莱比锡空间的当代艺术展览 图片来源:于奇赫

 
大卫·许奈尔与提姆·埃特的作品也都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从某一角度出发去表现某种的状态,这与新西湖画派的某些学术主张十分相似。新莱比锡画派与新西湖画派的艺术家们都在由“具象”与“表现”组成的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点,并且在叠加历史性与时间性之后变的更加多维。他们的笔触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肯定、时而迟疑,这不仅仅是对描绘对象状态的一种捕捉与记录。更是在注重视觉的真实性和经验的真实性的同时,在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中向观者呈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生命状态。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所说:“生命寓于画家的画笔挥动所留下的痕迹之中”。
 

▲ 中国艺术家参观莱比锡艺术家的工作室  图片来源:于奇赫

▲ 中国艺术家参观莱比锡艺术家Titus Schade的工作室  图片来源:于奇赫

 

绘画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中看似式微,但仍旧是一种经典的范式。人们的视觉经验相比过去变的更加丰富,但是艺术的超越性却可以将人们的观看再次吸引到静止的平面上。井士剑表示,新西湖画派的学术主张是多维表现绘画:“它有两点最重要的,第一点是弥合南宋以来中国绘画的到今天的断层,第二点绘画成为各种媒介的方法论。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混合意义,一种单一意义指向的更加明晰的判断,这是矛盾的一个明确支点。我想这是我们多维表现绘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想我可以很高兴的讲,它会有宣言,但是它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不同于其他绘画,它不是外在的表现绘画,在这个意义上,多维表现绘画,它区别于表现主义绘画,区别于具象绘画,区别于历史画,区别其他各种观念绘画流派。

 

▲ 井士剑站在莱比锡艺术博物馆藏品前沉思  图片来源:于奇赫

 
新莱比锡画派是否还能延续世纪之交的市场神话,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艺术市场似乎在繁荣之后进入了一个观望的阶段。“东德艺术家”这一标签虽然已经失效了,但是那一段社会政治动荡时期的历史依旧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前不久莱比锡美术博物馆(MdbK)以“Point of No Return”为主题,回顾了东德时代哪些没有得到公开展示的艺术作品。新莱比锡画派这一强调技术性与训练的画派还在推出新的艺术家,他们创作中的主题都有具有个人风格与地域风格。当代艺术还是偏爱德国的,这一充满欧洲古典文化和自由思想的地域总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 画廊入口   图片来源: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柏林虽然已经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的中心之一,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一座富裕的城市:这里的职业收藏家有限,没有拍卖行与国际顶级画廊。柏林的重要身份是德国的首都,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效率、秩序与理性主义。所以与科隆和慕尼黑等城市的艺术市场相比,柏林处于德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边缘。但是柏林是一个发现艺术家的地方,这座城市始终如磁石一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此。所以对新兴的或是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拥有莱比锡更大展示空间的Eigen+Art画廊还是选择了在柏林来展示新西湖画派的作品,因为他们知道下一代顶级当代艺术家一定会有在柏林的经历。
 

▲ 柏林勃兰登堡门  图片来源:于奇赫
 

 

 

展览信息

 

 

 

“新西湖&新莱比锡绘画

——中国的多维表现绘画与来自德国的绘画艺术

 

艺术家:蒂姆·埃特尔(Tim Eitel)、大卫·施奈尔(David Schnell)、凯·徐曼茲(Kai Schiemenz);井士剑(Jing Shijian)、李青(Li Qing)、余旭鸿(Yu Xuhong)、金阳平(Jin Yangping)、郭健濂(Guo Jianlian)
展览地点:德国EIGEN+ART画廊
展览时间:2019.8.1——8.30

 

关于作者

 

 

▲ 青年艺术评论家于奇赫

 

于奇赫,青年艺术评论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南通。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毕尔巴鄂:艺术品的城市
下一篇:第56届金马奖海报及LOGO出炉,网友吐槽像极了脊柱CT片!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