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现年43岁,在匹兹堡的劳伦斯维尔地区拥有一家只有一块屏、88张座位的独立电影院,名为“排屋”。在经营了6年后,这家电影院终于拥有了一批稳定的观众,日常收入刚刚与成本持平。如果说这场疫情对电影院线是重创,那对没有资本输血的独立院线来说就是一场车祸。
门德尔松在排屋电影院前。
这个电影院放过很多中国电影。
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当排屋电影院经营者门德尔松与妻子讨论未来的经营方向时,他养的两只猫突然在身边打闹起来,这让他迸发了一个念头:既然说“搞定猫就是搞定互联网”,那为什么不拍个猫咪电影让观众线上看呢?于是一个专门为猫奴设立的线上电影节诞生了。
入选片段(咦这其实是动图啊)。
为了最大限度刺激网友的参与度,门德尔松将这部电影的主题定为“猫咪精彩画面集锦”,任何参与投稿的视频都有可能被选入最终放映。换句话来讲,孟德尔松的这场“隔离猫电影节”,本质就是精选网友的短片编辑成一部长片,再让观众付费看。
按照市场分工,独立院线作为传统观影体验的践行者原本是最反对“线上观影”的一群人,但这次疫情彻底打破了他们对于互联网模式的最后矜持,但或许这会是因祸得福。长久以来独立影院坚持在实体的跑道直行,究其原因,最现实的一点就是经营资本有限,难以负担在档商业片的放映权。然而此次“隔离猫电影节”因自产自销,巧妙地绕开了版权这个拦路虎,实现产业模式的突破。
参加的部分电影院。
可爱的“猫咪电影”策划,实则是美国独立院线面对客源流失的一次背水之战。这便诞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独立院线经营者尝试用互联网模式喂养影院,实体院线会否被互联网反噬?对多若牛毛的独立院线们而言,如果转头扑向自制、云放映,那么当疫情结束后曾经的观众对剧场的热情还剩下几多?拿“隔离猫电影节”举例,门德尔松的策划本意是通过线上卖票回血给线下影院,但这个模式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线上放映比线下赚钱”,那么为什么不关掉线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