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海报
国剧开始不再“严肃脸”李冬宝(葛优 饰)
尤其是葛优,除了此前在米家山执导的电影《顽主》中饰演的杨重一角,那时的葛优为中国观众带来的角色印象并不强烈。但通过这部《编辑部的故事》,他一下“火”成了当时中国六亿观众家喻户晓的“葛六亿”。更重要的是,这部剧也成为葛优演艺生涯的拐点,在此之后,他凭借在《活着》《霸王别姬》等经典影视作品中诠释的角色,成了影帝级的存在。戈玲(吕丽萍 饰)
当时的“主流”是什么呢?形象点说,就是一脸严肃。《渴望》是严肃的,《孽债》是严肃的,就连《西游记》也是严肃的。从家庭伦理到神魔志怪,从悲剧到喜剧,统统都是严肃的。精英文化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因而,这一时期的国剧调子与后来浸润在大众文化浪潮里的嬉皮笑脸截然不同,《编辑部的故事》就在试图做出这样一种彼时并不自知的让渡。《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刚刚播出时,一度面临严苛而尖锐的争议。被打上“痞子文学”标签的王朔,创作风格很有辨识度。在他主导下的《编辑部的故事》剧作,自然也会带上这种似乎并不正统的文脉。尤其是中老年观众群体,对王朔式的语言风格接受度不高,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质疑声是“哪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但与此同时,活跃的年轻观众却从最初的“大跌眼镜”里找到了新的观剧体验,产生了很多议论,达成了不少共识。策划《编辑部的故事》的郑晓龙回忆:“是年轻观众把这个剧给带了起来。”张国立在《编辑部的故事》第23集里饰演赵永刚
李成儒在《编辑部的故事》第25集里饰演刘立权
于谦(右)在《编辑部的故事》第3集里饰演一位民警
李玲玉在《编辑部的故事》第22集里饰演一个假机器人
濮存昕在《编辑部的故事》第22集里饰演诗人田乔
这部靠“耍贫嘴”撑起“大道理”的电视剧,风格怎么来的?《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与之相呼应地,吕丽萍饰演的戈玲也带着这么一股守得了正、出得了奇的劲儿。二十六七岁的她,机灵、热心,时而大大咧咧却总是心怀浪漫。她与李冬宝的“办公室恋情”寄托了主创的很多想象:“得有一对年轻的编辑,未婚。他俩工作上配合得严丝合缝,感情上又有点暧昧,若即若离地成了欢喜冤家。”余德利(侯耀华 饰)
侯耀华饰演的余德利,属于典型的精明人:拉广告、谋福利,永远不在话下。余德利在首集的亮相里就对李冬宝说道:“老陈要真能提前退休,咱们就发了,你跟着我干准没错。知识分子不拿钱托着,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话糙理不糙,直到现在,这句台词都令人印象很是深刻。后来,侯耀华的父亲看到这段,说了一句令他难忘的话:“行,饿不死了!”这大概就是最恰切的印证。主编老陈(吕齐 饰)
牛大姐(童正维 饰)
刘书友(左,张瞳 饰)
除此之外,“马列主义”的牛大姐、胆小谨慎的刘书友、圆滑世故的陈主编,都很风格化,却又很生活化。六个编辑部的成员投射着太多现实人物的模样,就像是《人间指南》的名称那样,是人间百态的缩影。就连剧中的配角都并非那么“绿叶”,郭冬临、于谦、大山等人的客串,为全剧添了一笔亮色。《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何必同志,你何必呢?”《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也有评论指出,这则广告背后显露出的是《编辑部的故事》的底色。知识分子不再将自己视作人们的“精神导师”,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世俗性消解了大众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想象性读解——总归是要回归到生活里的,不完美、有缺陷,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色。《新编辑部故事》海报
2013年,《编辑部的故事》续集《新编辑部故事》播出。有意思的是,当年盛极一时的《人间指南》编辑部,在二十多年后也物是人非了。主编戈玲(依然是吕丽萍出演)费尽力气也没能挽回《人间指南》的颓势,发行量一年不如一年,编辑部面临着被解散的命运……故事从这里开始,倒也颇有一番解构和自嘲的意味——“重要的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本文摘自《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8.7),作者何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