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剧照
“曹郁的优点在于,懂得戏剧微妙之处见真章,并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个瞬间。技术的布光之类,大家可以通过协调去完成,但扛着摄影机说抓就能抓到演员最精确的表演状态,这只能靠艺术直觉。”这是《1921》导演黄建新对影片摄影指导的评价。导演黄建新(右)与曹郁片场交流
对于曹郁来说,从初中第一次看到《末代皇帝》中看到摄影机的视角可以如同一片羽毛般随音乐起舞的那一刻起,影像就改变了他的人生。小时候他并不擅长读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摄影却稳拿第一名。遇到喜欢的事,一切的投入、钻研都变得顺理成章。《1921》片场拍摄中的曹郁。
【对话】美国现代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善用从窗口光源斜射进房间的光线造型方式,此次在《1921》的镜头中多次运用。
如何尝试,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和传统的历史题材相比,是不同的色彩,有更强烈反差的感觉。我们看以前历史题材,好像都比较庄重,或者是特别怀旧,但《1921》这次是非常清晰非常透明的。我们也没有用一些柔焦镜去美化历史的那种手段,那种以前的历史片要显得怀旧一点,或者要朦胧一点,这样的镜头语言和处理方法,其实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态度,《1921》是要非常热烈的,恨不得要你零距离看到人物脸上的疙瘩才好。《1921》剧照
所以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在车墩重新造了一些场景,把窗户扩大,也根据摄影机运动路线的设计,尽量扩展出一些空间,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容易的。《1921》剧照
有一场他们讨论是不是要采取暴力革命的一场戏,里边我们设计了停电,全场只有桌子中间放那一个灯,那种就属于一种突破,从观赏角度来说,这个空间发生了一种变化,看起来和之前白天的那个房间不一样。同时,通过单一这个光源投射到墙上的影子,造成很特殊的一种感觉,把这种紧张感给表现出来了,这是一个心理外化的塑造。那种四面都是墙带来很大的压迫感,恰恰我们是利用了那些白墙,每个人说话时,身后的影子同时和人物一起进行了表演,恰好的利用就把劣势变成优点了。然后王会悟拿着西瓜进来,就来电了。正式开会的时候,又回到了原来的环境,很明亮很向上的那种,每场都有不一样的气氛。《1921》剧照
光影和摄影机都是表演的一部分黄轩饰演李达
澎湃新闻:你一直有强调一个概念,就是说摄影机也是要去参与表演的,这次怎么去践行这个部分?尤其是这次这些知识分子的理念、精神这些比较“形而上”的东西,是不是更需要摄影去辅助演员,才能完成这种表演?《1921》剧照
摄影机参与的表演,比较典型的还是争论开会的那场,正常的拍摄可能就是谁说话拍谁,最后接在一起就行了。但是我觉得那样可能没有那种紧张感,只能靠演员自己在那演得非常激烈或紧张。所以我还是跟导演说,咱们可以一个镜头拍了,用非常真实、非常靠近的那种位置,用摄影机去获得那种非常真实的记录感,同时摄影机等于是主动参与了表演,你也可以说它相当于一起开会的人第14个代表。曹郁与团队在片场
澎湃新闻:还有一场在博文女校夜谈的戏,也是很多观众喜欢的。那一群人大家说话最后落到何叔衡说读书人要“抬头”,摄影机也是参与了表演的,可以说一下那场的设计和拍摄过程吗?片中的烟花
澎湃新闻:你自己怎么看待摄影师的这个工作,拍摄的时候感性和理性会有矛盾的冲撞吗?《1921》剧照
澎湃新闻:对于你个人来说,这几年其实拍的制作规模越来越大了,也尝试了越来越多新东西,你自己摄影艺术上面的野心,未来是怎么样的?《1921》片场,曹郁在拍摄前仔细调整。
澎湃新闻:可以说是大制作更突破,小制作更自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