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走出去、引进来”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求新探索之路

2019-11-19 08:15  澎湃新闻   - 

11月17日晚,历时31天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走出去”、“引进来”,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建设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的广阔平台。
 
上海国际艺术节1999年诞生,至今已举办21届,把全世界最顶级、最优质、最有创意的艺术创作呈现给观众,这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理念。本届艺术节期间,来自65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万5千余名艺术工作者汇聚申城,举办各类活动350多项,线上线下共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
 
本届艺术节舞台演出共献演42台中外剧目,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近九成,出票率达到100%的剧(节)目有15部,各类艺术展览有12项。全国各地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精品力作汇聚于申城舞台,世界顶尖名家名团献演上海。其中,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整建制来沪演出就是本届艺术节不得不提的亮点之一。
 
歌剧,一直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而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则历来有着“世界歌剧中心”之称。金秋十月,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上海音乐学院合力推出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魔笛》作为本届国际艺术节重磅剧目,登陆新近落成的上海文化新地标“上音歌剧院”,为观众带来六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上海国际艺术节需要歌剧、我们需要歌剧、我们的时代需要歌剧,而歌剧也需要未来。这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成立200多年来,首次集结全院阵容携歌剧制作首次访华,两部歌剧采用‘一台两剧’模式交替上演,豪华演出阵容将传统与创新结合,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增光添彩,为两国艺术文化交流添砖加瓦。”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受澎湃新闻记者之邀,为我们讲述了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斯卡拉歌剧院主创团队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新闻发布会
 
三方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
 
“在上海,交响乐的粉丝有不少,但歌剧的粉丝数量却相对较少。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只是商业的演出季,同时也承载着艺术文化的传承功能,所以我们应该也有责任让观众走进歌剧、亲近歌剧,一同欣赏这种集艺术之大成的表演样式。”王隽这样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为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斯卡拉歌剧院三方通力合作,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执行官、艺术总监亚历山大·佩雷拉是上海的老朋友了,早在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他合作的《波希米亚人》成为第1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大戏;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也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过歌剧《一江春水》。正逢上音歌剧院落成,这一极好的契机促使三方通力合作,为艺术节的举办和高雅艺术样式的传承都带来绝妙的新起点。”
 
在讨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为观众呈现最好的艺术作品时,三方团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歌剧,但同时也迎来一个巨大的困难:斯卡拉歌剧院自身演出季与上海国际艺术节表演排期相重合的问题。
 
王隽说:“艺术节10月份的演出档期正是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季,所以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团队已经接洽四五年,这次终于排除万难将斯卡拉歌剧院整建制的剧团邀请到上海来完成演出。”
 
斯卡拉歌剧院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分别来过中国,但整建制剧团来中国实属首次,250多人浩浩荡荡漂洋过海,20多个集装箱,这对于交通、运输都有一定困难,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才得以完成。
 
“为了接受我们的邀请,斯卡拉艺术团队的分工和日期都要做非常精准的时间排定,另外包括从剧目选择到商业合作条件的谈判,最终可以将一项看似不太可能的任务完成,我们也感到非常欣慰。”王隽这样谈道。
 
精心遴选剧目,交流管理经验
 
歌剧是古老的艺术,但不是化石,歌剧是时至今日仍有旺盛生命力、有强烈现代感的艺术样式。这次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斯卡拉歌剧院三方经过几轮商量最终选定了两部剧目上演——《假扮园丁的姑娘》与《魔笛》。
《假扮园丁的姑娘》剧照
 
《假扮园丁的姑娘》由莫扎特创作于245年前(1774年),是一部诙谐、活泼、生动的三幕喜歌剧,讲述了18世纪末,在欧洲一个贵族家庭发生的爱情故事。《假扮园丁的姑娘》是莫扎特早期的作品,欧洲之外的地区很难见到该剧的演出。
 
《假扮园丁的姑娘》的声部安排简洁清晰,音乐优美悦耳。作为喜歌剧,剧情也生动有趣,既可以让专业人士深度领略莫扎特的作品之美,也能够作为普通爱好者的“入门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剧中7位演员难以分清主角与配角,7位演员的演唱难度、演唱时长都不分伯仲,这在3个小时的歌剧表演中绝非常见。
 
该剧由指挥迭戈·法索利斯携手斯卡拉歌剧院巴洛克古乐团精美呈现,乐队使用当时的古乐器来演奏,单簧管、长笛等的形制与声音都不同于今日同类乐器,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莫扎特时代的音乐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此版《假扮园丁的姑娘》为英国格林德伯恩歌剧节出品,首演于2014年,因主角人物的风格塑造上令人耳目一新,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魔笛》剧照
 
《魔笛》则是莫扎特生平最后的一部歌剧作品,剧本取材于诗人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1791年首演于维也纳。
 
作为莫扎特人生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采用喜闻乐见的童话题材,融合了德奥歌剧、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元素,可谓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剧世界依旧拥有极高的上演率。《魔笛》其实像极了孩子们听过的睡前童话。讲述了一位来自埃及的英俊王子,因年少无知,被夜后女儿帕米娜的画像吸引,决心前往神殿营救美人的故事。当他来到萨拉斯特罗的太阳神殿的时候,受智慧之门的启发,顿时醒悟,识破夜后的阴谋,接受重重考验,最后和夜后的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
 
《魔笛》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莫扎特的才能,它既有意大利正歌剧的庄严,又有意大利喜歌剧的欢快。同时也在尝试改革,去掉炫技的部分,留下和情节合适的东西。
 
此次斯卡拉歌剧院版本的《魔笛》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版本:一方面,指挥法索利斯完全遵照莫扎特的音乐原谱来演奏《魔笛》;另一方面,全剧由德国著名戏剧导演彼得·斯坦因执导,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引领世界戏剧变革与发展的旗手之一,他设计的布景转换令人应接不暇,被称为“视觉的疯子”,为《魔笛》的舞台设计和制作,令这部歌剧在演出时也大为增色。此外,《魔笛》中的三男童则由历史悠久的奥地利威尔顿童声合唱团成员出演,在细节之处也精益求精。
 
王隽说:“一头一尾的剧目选择代表了莫扎特一生的创作经历,希望为观众带来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表演样式。”
 
剧目选定后,整个剧团与制作中心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困难:如何完美地做到“一台两剧”创新模式的落地。剧组要利用同一个品字形舞台的不同区域,使两部歌剧同时装台、交替上演,观众则可以在两天内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两部歌剧,这一演出模式是斯卡拉歌剧院在中国首次实现,将大大提高舞台运营效率,但对剧场的硬件条件和管理运营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对年轻的上音歌剧院的一次“大考”。
 
通过现场空间的合理使用,上音歌剧院最终完美地完成了这次挑战。“‘一台两剧’模式在欧洲的歌剧院较为常见,但在我国剧院还是首次。两台歌剧同时进场、同时装台,这需要双方的舞美技术团队有高超的舞台经验,同时与外方合作团队要紧密咬合,差不了一丝一毫,”王隽介绍,“整个演出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万一出现,这次与上音歌剧院在舞台调动上的合作也是中国剧院的重大突破。”
上音歌剧院
 
歌剧互动培育人才
 
斯卡拉歌剧院与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合作,不仅仅是艺术交流,同时也是人才培育上的互动交流。斯卡拉歌剧院学院是斯卡拉歌剧院的人才储备基地,世界上很多著名歌唱家都出自斯卡拉歌剧院学院。除了歌剧演员,他们还培养舞者、机械师、剧院管理者等一切与剧院相关的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为剧院的演出、运营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本次演出中《假扮园丁的姑娘》选用斯卡拉歌剧院优秀的演员,《魔笛》则既有斯卡拉歌剧院老一辈经验丰富的表演者,更有斯卡拉歌剧院学院代表歌剧未来的顶尖人才参演。亚历山大·佩雷拉本人也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团队分享了斯卡拉歌剧院在节目运营、剧目制作、学院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这种管理模式集中了老中青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看到歌剧从业者前赴后继地往前走,歌剧表演艺术家带领新生力量不断奋进,才可能在艺术水准上始终保持极高的格调,这是我们在管理与传播方面要借鉴与学习的。这种方式更有助于观众产生共鸣,从而了解歌剧、走进歌剧、喜爱歌剧,增强与歌剧艺术本身的互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全方位地给观众传递歌剧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王隽这样说。
 
起用全新面孔,建设演艺之都
 
斯卡拉歌剧院受邀在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中取得了极好的反馈,“两部歌剧一共演了6场,平均上座率在90%以上,其中《魔笛》有两场达到了100% 。”王隽兴奋地谈道,“并且我们在其中起用了两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有八名小朋友一起参演。”
 
这次《魔笛》是以斯卡拉歌剧院学院为班底的一台演出,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音乐高等学府之一,希望上音优秀的学生也能加盟到这次演出中,斯卡拉也欢迎全球优秀的表演者能致力于歌剧的表演,所以一拍即合,使得这次演出中出现了年轻与实力并存的上音学生的面孔。
 
在王隽看来,“歌剧的门槛虽高,但音乐没有国界,这次起用小演员一同演出,就是希望告诉观众我们同样可以离歌剧非常近。”一个小演员带动的观众就是一家老小的成员和他们的朋友们,所以这是最自然、最亲切的群体传播方式。
 
“上海作为开放的亚洲演艺之都,需要从内容选择、剧场空间、剧院管理、观众互动等多方面进行建设,我们希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可以成为民族歌剧与世界歌剧的文化交汇点,让上海形成自主走进剧院、观看歌剧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王隽说,“上海目前对于世界各地来说是旅游目的地、商业交流目的地,我们希望上海也可以成为观剧的目的地,如果想到上海就想到要去上海看一出戏,这是我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最终期盼,也是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恩里科·巴赫中国第二次画廊个展“由表及里”偏锋画廊呈现
下一篇:紫砂壶艺师吴东元:做壶好比做人 到最后都是做修养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