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于1895年创立。威尼斯双年展在奇数年(如2017、2019)为艺术双年展,在偶数年(如2016、2018)为建筑双年展,展览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当代艺术和建筑艺术。
近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意大利北部扩散的疫情令人揪心,就在人们还再担心今年是否能按时举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时,意大利当地时间2月27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办方进行了一场线上发布会并宣布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di Architettura)在很大程度上仍将按照原计划于2020年5月23日至11月29日举行。
同一时间,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各国国家馆主题也于2020年2月27日公布,本届中国馆策展人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利担任,展览主题方案为“院儿——从最大到最小”(Yuan-er, a courtyard-ology: from the mega to the micro),通过“院儿”这一传统的人居建筑形式,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联系起古今中外的建筑线索,探索人类共居的多种可能。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相关的综合编译报道。
虚惊一场的“威双”
威尼斯双年展起源于1895年,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展会之一,迄今已有125年的历史,其知名度不仅体现在它是全球艺术界、建筑界潮流的“风向标”。相比于1980年开始,至今仍未有40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早在1895年登台亮相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可谓历史悠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九世纪末,欧洲多个国家、城市因为高涨的民族主义而在不断进行“较劲”,当时的威尼斯市长决定策划艺术双年展,借此吸引游客、拉动经济并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而后的影响力也证明了这一举动的大获成功。
▲ 军火库(Arsenale)作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要地点
1980年的首届建筑双年展,也并非“横空出世”。早在1968年的艺术双年展上,一个以展示Franco Albini,、Louis Kahn,、Paul Rudolph与 Carlo Scarpa四位建筑师作品的小型建筑展览“悄悄地”出现在了公众面前。在1972年的艺术双年展里同样出现了建筑展的身影。
而在1974年时,意大利建筑师Vittorio Gregotti成为了艺术展的策展人,其说服董事会为双年展增加了建筑部门,真正开启了建筑双年展的历史,紧接着的系列展览和酝酿,终于在1980年迎来了建筑双年展。自此之后,这里聚集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机构、建筑师、建筑策展人、建筑评论家与媒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的形象传播性,提供了足以吸引世界瞩目的平台。
▲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和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Hashim Sarkis)于2月27日在线上直播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Facebook
即将退休的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和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Hashim Sarkis)出席了线上发布会并发言。
本届中国馆有何亮点?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国家馆部分将有63个国家参展,包括首次参展的格林纳达(Grenada)伊拉克(Iraq)和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三个国家。国家馆将分布在绿城花园(Giardini)、军械库(Arsenale),以及历史悠久的威尼斯市中心凉亭。由泰斯·德尔·韦尔吉尼(Tese delle Vergini)设计的军械库意大利国家馆将由阿里桑德罗·梅利斯(Alessandro Melis)策展,由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与旅游部,当代创意总局支持和推广。美国馆由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保罗·安德森(Paul Andersen)和保罗·普雷斯纳(Paul Preissner)共同策划。
此次中国国家馆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这恰巧与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Hashim Sarkis)提出的总主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探讨的建筑如何促进人与人的平等、沟通与融合相符合。
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提出的主题自然地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最熟悉的原型:“院儿”——由多个家庭同时居住的院落。在中文的语境里,“院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指这种院落的空间形态,又指在这种院落中居住的人的共同体——院落社区。
▲ 雪中紫禁城,2020(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授权)
院落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原型,它跨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长盛不衰。“院儿”还一直是中国所有传统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遍布于从最大到最小的各种城市建筑案例中,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
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理念,更持续激发着当代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精彩探索,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着启示。中国馆此次围绕着“院儿”这一主题进行学术质询。为什么“院儿”过去能、现在也能、未来还将能让东南西北、三教九流的人彼此亲近?
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体—空间编码,使得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社区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院儿的基底上生成?院儿所承载的传统智慧将如何施惠于我们当下的建筑与空间思考,进而使人们更好的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中国馆中,这一学术质询将通过如下五个部分加以呈现。
第一部分 | “共同理解I” ——灵感与干预
邀请在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通过在平板电脑上的视频,讲述与“院儿”相关的灵感和设计。
第二部分 | “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
由6个中国杰出建筑师与6个权威历史学者通过全息投影剖析经典传统案例、构建当代诠释。
第三部分 | “共同设计”——我的院儿
由 AI 艺术家何宛余通过算法训练计算机对 6 个中国先锋建筑师的语汇进行深度学习,制作智能设计引擎,帮助观众设计自己的院儿。
第四部分 | “共同感受”——听院儿
由声音艺术家朱哲琴创作的大型声音装置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旅程——“院儿”的感官体验。
第五部分 | “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
在中国馆外的现实的院儿——小花园里,在一个凉廊中分享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线上线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与以往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一样,本届双年展将特别强调面向所有年龄段的教育活动和规划,“建筑周末”系列讲座和专题讨论会也将贯穿整个艺术节的始终。
关于策展人
展览信息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院儿——从最大到最小”(Yuan-er, a courtyard-ology: from the mega to the micro)
策展人:张利
艺术指导:吴洪亮,岳洁琼,赵鹏
参展艺术家:朱哲琴,何宛余
参展建筑师:崔愷,常青,庄惟敏,周恺,刘家琨,肖伟与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晋宏逵,李燮平,王子林,赵鹏,吕舟,刘畅;Michele Bonino与都灵理工大学,陈雄,崔彤,董功,冯正功,桂学文,郭明卓,胡越,李存东,李虎/黄文菁,李兴钢,刘珩,刘晓都,柳亦春/陈屹峰,Gisela Loehlein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吕品晶,马岩松,梅洪元,孟岩,倪阳,齐欣,沈迪,申作伟,时匡,宋照青,孙一民,王辉,汪孝安,杨瑛,张杰,章明,张鹏举,张彤,张悦,赵扬,赵元超,朱小地;曹晓昕,常志刚,陈剑飞,陈薇,崔光海,丁沃沃,董丹申,董瑞符,冯江,傅绍辉,傅筱,高崧,葛明,韩冬青,韩文强,何崴,黄晶涛,景泉,孔宇航,李立,李麟学,李少锋,李亦农,李振宇,刘克成,刘玉龙,龙灏,陆轶辰,祁斌,屈培青,任飞,任力之,单军,邵韦平,宋晔皓,孙宗列,汤朔宁,童明,王方戟/董晓/肖潇,王戈,汪恒,王昀,魏春雨,吴晨,肖毅强,徐锋,徐全胜,徐维平,薛峰,严龙华,杨明/张天钧/顾鹏,杨旭,袁烽,曾群,查金荣,张海翱,张昕,周凌,朱育帆;鲍威,薄宏涛,卜冰,卜骁骏/张继元,陈浩如,Martijn de Geus,朵宁,范蓓蕾/孔锐/薛喆,房木生,冯果川,冯路,何健翔/蒋滢,何哲/沈海恩/臧峰,胡铮,贾莲娜,蓝冰可/董灏,李丹锋/周渐佳,李道德,李冀,刘宇扬,陆皓,穆钧,彭乐乐,青山周平,曲雷/何勍,阮昊与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水雁飞,宋刚/钟冠球,汤桦,唐康硕/张淼,陶磊,王硕,王彦,汪莹,王振飞/王鹿鸣,魏浩波,魏娜,吴钢,徐千禾,徐甜甜,俞挺/闵而尼,张斌/周蔚,张佳晶,张应鹏,朱培栋,祝晓峰,朱雄毅,庄慎/任皓/唐煜/朱捷,庄子玉等
研究团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中央美术学院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世界建筑杂志社
主办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学术指导:故宫博物院
组织实施: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