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线上看展览、线上大师课、线上音乐节 他们在“云端”起舞(解码)

2020-03-13 16:05  人民网   - 

  图为上海芭蕾舞团线上“公益公开课”录制现场。
  上海芭蕾舞团供图

  核心阅读

  受疫情影响,展览、演出无法与观众见面,但博物馆、文艺院团在“云端”探索出了许多新方式。“云游览”“云练功”等屏幕间的交流互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云端”的尝试也让他们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自身“能见度”,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观演体验,也为今后发展积累更多经验。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块壁画砖,是一个1700多年前甘肃河西地区的邮差形象,这个人有眼有鼻,唯独没有嘴巴,这是提示邮差要守口如瓶。”在2月23日上午两个小时的直播中,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讲解员王雪麟带着全国几十万网友,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展厅以及彩陶文化展厅。

  这一天,包括甘肃省博物馆在内的全国八大博物馆通过淘宝进行直播,仅半天时间,“客流”就达千万人次。“当天,我们馆办了两场直播,实时在线人数达90多万,是我们去年全年观众总数的半数以上,点赞数超过了50万。线上直播不仅给大家提供解锁甘博的新方式,也为文物数字化平台搭建提供新思路。”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史册说。

  弹幕互动、科普揭秘,“见面”方式多样

  由于线上参观最大程度降低了对文物的损害,很多国宝真品都能无压力地展示在千万人面前。这次,甘肃省博物馆特意拿出了此前极少亮相的铜奔马“马踏飞燕”真品,让大家一饱眼福。

  敦煌研究院同样参与了此次“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1985年就进入敦煌研究院开始临摹壁画的牛玉生是这次的主讲人。不同的是,敦煌研究院采用科普的方式,由牛玉生在现场直播壁画临摹的方法、揭秘壁画绘制过程,展现了游客日常看不到的敦煌莫高窟。

  用脱口秀的方式介绍碑林名碑、探秘良渚遗址、深度挖掘国宝背后的故事、科普文物修复……众多博物馆在“云端”探索有趣有益的形式,寻找更多与大家“见面”的机会。有网友调侃,这是“真正的自由行”。“游客在线下游览时只能听讲解,但在直播间里,他们可以随时‘插话’。数据显示,人们参加淘宝直播的‘云春游’时,平均每人发表了6条评论,各种‘神弹幕’层出不穷。”淘宝直播云工作项目组成员鹿迷说。

  受疫情的影响,博物馆、剧院、音乐厅等文化场馆都处于闭门状态。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仅3月,全国就有近8000场次演出被取消或延期,直接票房损失超过10亿元。

  虽然演出按下了“暂停键”,但许多舞团、剧团和观众的“约会”,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2月29日,上海芭蕾舞团的“公益公开课”开讲。这是舞团的王牌公益项目,自2017年初开办就火爆芭蕾圈,截至今年1月,已风雨无阻地举办了31期。2020年春节后的首期公开课,大家不再需要“秒杀”参与名额,线下的授课模式也变为线上的“见屏如面”。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亲自为大家上芭蕾基训课,从把杆的慢板、快板到中间区域的小跳、中跳,首席演员范晓枫、吴虎生等都在现场做出了专业示范。当天,89.8万人次收看了这堂“大师课”。

  觅得知音、开拓空间,“云端”收获满满

  不管是上芭还是辛丽丽,线上授课都是新鲜的尝试。“40多年来,我上过很多课,却从来没上过网络公开课。本来不知道还能做这样的尝试,没想到大家特别喜欢,演员也很踊跃。”辛丽丽说,上芭在抖音的账号,开设两周就收获了近两万名粉丝,更新的视频点击量都不错,“这也是上芭在‘云端’的品牌树立。面对新领域时要把门打开,新的领域有新的活力,这样一步步走,路就越走越宽。”

  同样首次试水上“云”的还有上海昆剧团。妇女节当天,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特别直播。跟着导演主播的脚步,绍兴路9号的上昆正门被推开,剧团的台前幕后以及昆曲的水袖、台步、妆容,将戏曲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直播也是上昆“出圈”的一次尝试。疫情的冲击使院团沉下心来思考,传统昆曲如何运用新载体获得新力量,提高“能见度”?围绕用户欣赏习惯对昆曲进行创意展现和表达;针对看直播的年轻受众,将昆曲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特邀各行当明星讲师传授普及昆曲四功五法;以经典剧目视频为突破口,保持每日更新,用“云创作”“云练功”“云课堂”培育网生代的戏迷粉丝……精心筹划的线上内容不仅为宅家观众提供艺术享受,也让上昆收获新粉,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更广阔的空间。

  而对于甘博等博物馆来说,文物数字化和线上传播是一直在做的,特殊时期的“云端”探索,带来的是“文物活起来”的更多新可能。

  “云游览”可不是光靠手机和网络就能完成的,“最大的变化在于互动更多、人数更多,怎么逛、怎么讲都有差异。”王雪麟被选中做讲解,直播前做足了准备,“受展厅和收听效果的限制,平常带人讲解一般不超过30人,但在线直播时参与的观众很多,也有一些很关注文物历史的朋友,既要展现馆藏特色内容,又要注重针对不同观众的解答互动”。为了增强互动感,博物馆还准备了很多文物历史问题,以有奖问答的方式送出文创产品。一场直播下来,王雪麟收获满满,“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我自己调整学习的过程。”

  反哺创作、积蓄热情,期待线下相见

  “由于接待能力、地域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观众不能来实地参观。这次直播让我们意识到线上传播的重要性和明显优势。”史册说。在他看来,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可以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现在,博物馆非常注重和受众的互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平台,用创意+互动,能够激发人们走进博物馆,探寻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能提供更好的线下参观体验。”

  虽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尝试,但隔着一方屏幕和观众直接“相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和激励着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第一次在网上向大家展示基本功训练、无伴奏清唱,留言里想听的戏也会唱给大家听。没有舞台上的浓妆,和观众的距离反而近了。“京剧演员,扮上后就是剧中人,和观众是有距离感的。我不是很习惯素颜跟观众交流,但是没想到大家希望看到生活中的我。交流从舞台上变成网络上,也许是件好事,这样的交流方式让更多观众走近你,也愿意走进剧场。”

  疫情期间,不少互联网平台还办起了“云音乐节”。中国广播艺术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马佳就参加了微博组织的“有我陪你线上音乐节”,不到两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近300万人次观看,仅评论数就有11.7万条。身为“90后”的他喜欢“跨界”,也愿意拥抱新鲜事物。“线上的歌迷不受地点、门票等限制,能够让更多人听到你的音乐总是一件高兴的事儿。”

  不过,马佳觉得,线上的观演还是很难取代线下的体验。“音响效果会大打折扣,用手机听到的音效和在现场肯定天差地别。另外,现场演出时可以和粉丝合唱,随时感受大家的反应,这是音乐人非常在乎的反馈。”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也认为,疫情期间情况特殊,“云音乐节”完全取代线下音乐节不太现实。因为商业模式和收益等问题,一旦疫情过去,线下音乐节肯定还是主流,但这种尝试值得鼓励。“云端演出有一定的生命力,因为用户的在线观看习惯、文化娱乐消费习惯已经养成。未来的玩法肯定也会越来越多样,例如利用可穿戴设备等,体验感、参与感、代入感、真实感还会进一步提升。”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刚推出两部新作,疫情期间又在创作一部长篇 冯骥才:躲进书房写天津往事
下一篇:梨园“云”集结 “艺”心助抗疫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