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艺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2020-03-14 16:28  时尚临风   - 

Self 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梵高 [荷]
 
文森特·威廉·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荷兰画家,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吃马铃薯的人》。
 
在他7年的艺术生涯中,一共创作了40多幅自画像,有时候一年就画十几幅。
 
这些自画像概括了凡·高的十年,从一开始眼神忧郁却坚定,渐渐变成了一个胡子拉碴的小老头。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他的画灰暗无光,相反,他的用色越来越大胆,对比和笔触越来越强烈。
 
他用这些自画像,记录了自己苦难潦倒又充满激情的一生。
 
 
「梵高:我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文丨意公子
来源丨《大话西方艺术史》
 

 

用浅白风趣奇葩的方式,
讲深沉丰厚宽广的艺术史。
 
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两个来自荷兰的“自画像狂魔”,其中一个就是凡·高。
 
凡·高的一生画了 40 多幅自画像,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凡·高生命历程和绘画技法的演变简史。
 
只有读懂凡·高的自画像,才算是真的了解凡·高。
 
 
凡·高的自画像就如同我们上传到朋友圈的自拍会先做个“美图秀秀”一样,都反映了人们心中对“自我”的认识。
 
虽然有人觉得凡·高画那么多自画像是因为他穷到请不起模特,但事实上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困惑和折磨。
 
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道:“画自画像是一件极困难的工作,它必须与相片中的自己不同。自画像的目的在于画出更深层的自我。”
 
 
凡·高 30 岁才开始画油画,37 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短短 7 年的创作时间里,有 4 年都献给了自画像,平均一年画十几幅。
 
假设他一幅画从构思到打稿,再到完成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那么他一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自拍”。
 
凡·高画的第一幅自画像,是《艺术家在画架前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 《艺术家在画架前的自画像》
(1887—1888 年 )
 
这幅画色调灰暗,画中的凡·高坐在画架前面,一张脸暗淡无光,显得很哀怨。但值得注意的是凡·高手边的调色盘,上面有几块鲜艳的朱红色和明亮的奶油色颜料。
 
这就很矛盾了,为什么调色盘上的颜色如此鲜艳,成品的画面却灰暗得毫无生机呢?
 
原来,这个时候凡·高刚从荷兰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学习绘画。在这之前,他画的大多是《吃马铃薯的人》那样色彩比较保守古典的作品。
 
《吃马铃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1885年)
 
但到了巴黎后,凡·高看到印象派画家莫奈、雷诺阿等人那五彩缤纷的画面后,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希望自己也能掌握印象派笔下的阳光和色彩,所以调色盘上被凡·高挤满了鲜艳的颜料。
 
但进步往往是需要时间的。
 
年轻的凡·高经历了许多挫折,他一直被消极的情绪所环绕,可他又迫切地想要追求明亮鲜艳的色彩,希望自己在生命和艺术上都更加光明。二者之间的矛盾让凡·高非常焦虑。
 
《向日葵》(Les Tournesols)
(1888年—1889年)
 
 
接下来的时间里,凡·高像着魔了一样疯狂画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将绘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了一番,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色彩。
 
在这个阶段,他最具代表性的是《叼着烟斗的自画像》,色彩和笔触已经炉火纯青。但他的心情却并不是那么轻松畅快。
 
《叼着烟斗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
(1889 年)
 
这幅自画像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包裹着凡·高侧脸的白布,而它出现的原因也众所周知:他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
 
和前面那幅风格颓废的作品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里的凡·高色彩明亮,笔触粗犷,反倒没有了阴郁纠结的感觉。
 
这是因为此时的凡·高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他用画笔描绘自然,用内心去感受世界。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
(1889年)
 
在与昔日好友高更闹翻后不久,凡·高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尽管病情日渐好转,可以自由出入,但周围的村民竟然以凡·高是个危险分子的理由,联名请求市长将他关回医院。
 
与此同时,弟弟提奥也要结婚了,凡·高也不想再让他担心。于是在种种原因的驱使下,他再次回到了精神病医院。
 
在医院里,凡·高画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幅自画像——《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out Beard)
(1889年)
 
其实他是留了胡子的,但在最后这幅自画像里,他把自己想象成没胡子的样子,而且头发也利落整洁,脸颊也不再消瘦,竟然还有几分红润,特别是那微微抿起的嘴角,似乎在特别努力地微笑,尽管这掩盖不住他内心的悲伤。
 
这一年,凡·高的母亲 70 岁了。
 
尽管母子二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但他还是决定在母亲生日那天画一张自画像送给她,让她对儿子的生活和健康放心。
 
他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画得非常健康、干净,想画出一个生活无忧的模样,所以选择了耳朵完整的一侧,为母亲留下一个健全的自己。
 
然而,凡·高内心的那份绝望与孤独已经愈演愈烈,最终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在阿尔的艺术家卧室》(La chambre de Van Gogh à Arles)(1889年)
 
1890 年 7 月 27 日,凡·高从暂住的旅店老板那儿借了一把略带锈迹的左轮手枪,一如既往地背上简陋的画架到户外写生。
 
他爬上河岸,走了一段闭着眼睛都熟悉的路程后,来到了位于镇外前方的那片麦田。这是他来到这个小镇后,最喜欢待的地方,金灿灿的麦子,是他最爱的颜色。
 
不过,今天他不是来画画的。他轻轻将陪伴他许多年的画架放在一旁,举起那把借来的生着锈斑的左轮手枪。
 
一声刺耳的枪声久久回荡在这片麦田。
 
他用短暂的一生和更加短暂的绘画生涯,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自画像。
 
每一幅自画像都像一部留声机,永远都不会厌倦地为我们讲述着凡·高的故事。

 

-
12幅画读懂梵高的一生
(内容为编者加,来源网络)

 

124 年前的今天,37 岁的文森特·梵高饮弹自尽。
 
这位用 《星空》 震惊了世界的天才,一辈子饱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最终不堪重负。以下 12 幅作品记录了他的 12 道生命轨迹。
 
1. 文森特·梵高本有个同名同姓的哥哥,但哥哥不幸胎死腹中。梵高因此成了家中的长子。
▼梵高 1889 年的自画像
 
▼《静物:打开的圣经》是梵高在父亲去世后几个月为纪念他而做的油画,《圣经》象征了父亲的信仰。
2. 梵高最初的梦想是追随父亲的步伐,在荷兰改革总教会内当一名牧师。
 
他曾经短暂地作过传教士,但最终迫于父母压力放弃了这个职业。
3. 梵高曾与高更是挚友,但后来二人从生活方式到艺术理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水火不容。
 
巨大的冲突使梵高精神病发作,他想杀高更,但却在错乱中割下了自己耳垂的一部分。
 
▼梵高曾经住过阿尔拉马丁广场 2 号的小黄楼,割耳的悲剧也是在此发生。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梵高书信手稿。
4. 梵高一生共写了 800 多封书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自己的弟弟、挚友提奥的。
5. 梵高在生命的最后 10 年里共创作了近 900 幅作品,包括著名的 《向日葵》 、《星空》 等。 
 
▼《向日葵》第 3 版的样子,蓝绿色背景。
 
 
 
6. 梵高生前只售出过《在亚尔的红葡萄园》这一幅油画作品。
 
他在死后 11 年才真正成名,这全靠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
 
 7 . 梵高是在法国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内完成《星空》这幅最著名的油画的。
 
 
 
 
▼梵高在 1881 年模仿米勒的 《播种者》 所作,这幅画的名字同样叫 《播种者》。 
8. 梵高极其崇拜让·弗朗索瓦·米勒,因为米勒在画作中捕捉到了大地和自然的神韵。
 
梵高也从米勒的画作中得到了无尽的灵感与启示。
 
9. 梵高没接受过什么正规的艺术训练,他只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待过 3 个月,并在那里开始探索用色彩表现主题的可能。此时已是 1885 年,离梵高辞世只剩 5 年。
 
 
▼梵高 1885 创作的 《安特卫普的后院》 。
 
 
10.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两个月,贫穷和疾病领他走向彻底的绝望,因而这个时期梵高的作品也变得躁动不安,如下面这幅 《奥维尔的教堂》。 
 
11. 曾有 150 多位心理医生试图解释为什么梵高会表现出自我伤害的症状。他们推测梵高被精神分裂症折磨、患有可以引发精神病症状的卟啉症、感染梅毒、被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困扰,以及患有癫痫……但是,梵高的才华却是无法被解释的。 
 
 
▼《1890 年 7 月 14 日的奥维尔市政厅》同样体现出梵高临终前画作中的躁动不安。 
 
 
 
12. 《乌鸦群飞的麦田》是梵高创作的最后一幅油画。这幅作品完成后几天,梵高站在同一片麦田中,将枪口对准自己,并在经受了 2 天的痛苦折磨后与世长辞,终年 37 岁。
 
弟弟提奥在 6 个月后随哥哥而去。他们并排葬在了法国的奥维尔。这是梵高生命中最后一个驿站。
 
 
 
/后记/
 
叔本华曾说道:“生命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它是生命的肯定因素,人经历过痛苦反而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相比一般人来说,凡·高的生活无疑是多灾多难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苦难并不完全是让人悲伤,或者毫无用处的坏东西,一切的苦难都为凡·高点燃了艺术生命里熊熊燃烧的火焰。
 
——意公子
意外艺术创始人、《大话西方艺术史》作者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拍好这一张(金台随感)
下一篇:艺术故事:威廉‧透纳的人生与艺术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