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是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 马查多写的一句诗。“行进”是正在红砖美术馆举办的这场展览的主题。14位“杜尚奖”获奖者与提名艺术家作品,在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之际,拉开第十四届“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 )”的序幕。
在米歇尔·布拉吉的《奔跑的北京》中,用各种各样的鞋子作为移动的工具和装饰花草等组成大自然的主体,讲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将生活与艺术连接起来。米歇尔认为,用悠长的自然去凝固住瞬间的时间,从而定格时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 《赛马日》(Horse Day),穆罕默德·布鲁伊萨(Mohamed Bourouissa),2015,彩色有声双屏影像
穆罕默德·布鲁伊萨的《赛马日》是一部彩色有声双屏影像,表现了赛马场景。画面色彩丰富雄浑,聚焦于布鲁伊萨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马厩、马匹与骑马在黑人社区中的构成,这也是他一直关注的社会构成因素的主题。
> 《二乘七之二》(Two Times Seven II),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2018,尺寸可变
> 《二乘七之二》展览现场
乌拉·冯·勃兰登堡的《二乘七之二》用彩色的布做成沉浸式装置,在场景中布置了绳子、鱼竿、椅子等物体,引导观者在空间里行走,变身成表演者在行进中穿梭,最终通向一部影片,影片用二维形式呈现观众所感。
> 《漏斗舞台》(The Funnel Stage),贝特朗·拉马什(Bertrand Lamarche),2008-2015,尺寸可变
贝特朗·拉马什的《漏斗舞台》用实时影像装置将微缩景象放大投影到显示屏上,展现出神秘隧道的效果,带领人们穿过隧道走向远方。尼尔·贝鲁法的公路电影《布鲁纳·雷诺》是一部高清数码影像的短片,结合了法国电影的情境与1980年代的浪漫主义,再现了年轻人在一辆红色的车内闲谈的场景,画面滤镜极具艺术色彩,将观者引入车内的空间。
米尔恰·坎特尔的彩色高清影像《鹰不捕蝇》通过鹰和无人机等各种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探讨着我们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通过何种方式 ,何种交通工具走上怎样的道路。画面惊险刺激,细节突出,鹰代表着自然,无人机代表着科技。二者对立,引人深思。
> 《每张蜡纸都是一场革命》(chaque stencil une révolution),拉蒂法·艾霞克茜(Latifa Echakhch),2007,尺寸可变
拉蒂法·艾霞克茜的《每张蜡纸都是一场革命》用巨大的复写纸上喷洒蓝色的墨水,留下自然的痕迹与肌理,流到白色的地面上,让人们回想起过去没有复印机、打印机的时代。如今,复写纸已渐渐被取代。
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饱含了艺术家的精神内涵,而每件作品本身就是一条路。我们正处在现代生活巨变中,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形式的表达以及在艺术道路的无尽探索,已经产生了一些本没有的路,当下与未来的思想变革都是未知数,是否这就是展览主题所言“本没有行进的路”?
> 《驯马会》(Horse Tuning Expo),穆罕默德·布鲁伊萨(Mohamed Bourouissa),2014,尺寸可变
马塞尔·杜尚不停地探索从未尝试过的东西,找到表达自我的道路。他认为作品最重要的是表现自己,能刺激观众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获得美感上的满足,艺术不仅是高尚的代表,而是让大众反思美感和价值的标准。杜尚的观念艺术不仅对西方当代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
聚焦“杜尚奖”展览也给中国当下艺术道路探索出一些启发。我们现在谈论当代艺术的问题时,已经出现了新媒体和新技术,中国的微博、微信等媒介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成长,也在一次次变革中留下了精神与观念的痕迹。
展览作为一种很好的交流媒介让艺术家群落聚集,此次展览除了探讨当代艺术发展之路更是聚焦精神之路,每个观众在观展过程中都可以反思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发现未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