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财经 > 商贸 > 正文

欧洲提出对华“去风险”:模糊话语背后有多少风险?

2023-06-27 10:25 央视新闻  -  422826

近日,西方媒体上有关德国对华“去风险”的论调甚嚣尘上。当然这一论调不仅是德国正在提起,欧盟和其他一些成员国也正在提起。事实上,最先提出对华经贸“去风险”论调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今年3月底她访华前曾在两家欧洲智库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对华“去风险”(de-risk),以代替备受争议的“脱钩”(de-couple)。然而,“去风险”论调在欧洲逐渐流行之际,这一词汇的真实含义及对华经贸政策的实际影响尚未得到澄清或清晰定义。这或许正是欧洲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用一种模糊的词汇和不言明的含义为欧洲实施更灵活的对华经贸政策提供足够的空间。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无论欧洲是否有意给予该词汇以清晰含义,欧盟及其部分国家为何偏爱用“去风险”而非“脱钩”来概述其对华经贸政策?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欧洲为何选择“去风险”?

第一,欧盟通过这一词汇试图在中欧关系中占据道德优势,从而在实施对我国严厉的贸易保护乃至可能的制裁时注入丰沛的合法性。四川大学原航副教授曾断言,所谓“去风险”是“欧盟的话语陷阱……去风险则将责任推给对方,污名化对方,对对方进行道德审判,这是后续一切行动的道德依据”。本文深以为然。

“风险”意味欧盟面临来自中国的“威胁”,也就意味着一种被动的、来自外部的制约和挑战,从而暗示自身与对方处于不利境况关系的责任来自对方的挑战,而非涉及欧洲的责任。因此,通过推行“去风险”政策不仅会将中欧经贸关系中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并高度合法化后续的对华经贸政策。欧盟通过语言上的意识形态暗示,通过实施“去风险”政策,将中国推到了道德审判席。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欧洲人不仅是原告,而且也是审判官。这种无视事实而玩弄词汇,将中欧经贸关系意识形态化,并使欧盟立场与后续的可能行动合法化。

第二,丢弃脱钩而使用“去风险”这一词汇,一定程度上能平息欧洲的内部争议,这为欧洲采取对华灵活的经贸政策提供机会。在多数人看来,脱钩是一种激进的、全面和彻底断绝关系的代名词,是寻求对华在价值链、供应链上的断裂。然而这既不现实也很难真正实现。尤其重要的是,脱钩在政治上最终意味着对华遏制,它将给中欧关系带来类似冷战的状态。

在冷战时代,两大阵营相互经济交流基本为零。如果脱钩的终极含义是断绝经贸交流,那么冷战的一个面相就会在中欧间实现。如果这种脱钩再延伸到高科技、金融和政治领域,那么它在事实上就将意味着新的冷战。对欧洲而言,这一结局显然还不是其对华政策所能接受的目标。因此,“去风险”就成为一种模糊的、符合许多政客、大众和企业心理期待的用词,成为能够弥平欧洲对华经贸政策乃至于整体政策分歧的利器。在“去风险”名义下,那些鼓吹脱钩的政客与企业能找到摆脱对华依赖的依据,而主张继续和中国开展经贸交流的人士也能从去掉风险后的其他领域中找到机会。当然它也非常符合那种追求和中国有选择的、有限合作或选择性遏制与供应链断裂者的胃口。无论如何,它符合欧洲不同人群的对华政策偏好,从强硬到冷淡再到相对友好的各个政治光谱。

当然,“去风险”含义的模糊性给欧盟制定灵活、充满机会主义的对华政策提供依据,这既带来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团结和实现一个声音说话,也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和政策偏好,从而使欧洲的政客们在对华政策上满足自己的选民,当然也能在对华交往中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并形成对华经贸政策的威慑力。就这一点而言,欧盟可能会有意让这一概念模糊化,而不会对它作出清晰的界定。

第三,欧盟通过使用“去风险”政策,与美国盟友找到了所谓的共同对华叙事方式,这将有利于欧美协调对华经贸政策。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当冯德莱恩用“去风险”代替脱钩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很快也使用该词来描述美国的对华经贸政策。作为同盟和具有丰富双边沟通协调机制的欧盟和美国,双方的对华经贸政策都开始使用“去风险”来代替“脱钩”,这极有可能是双方内部协调后的结果。无论如何,欧美在对华经贸关系上找到了符合各自内部需求的共同点。

欧美在对华经贸政策上的最大公约数——一个模糊化的“去风险”概念往大了说,可以解释为“脱钩”,这符合美国的遏制中国的意图,往小了说可以解释为有限降低供应链上的对华依赖,这满足不少欧洲人的诉求。这种宏阔的解释空间对欧美进一步协调对华经贸政策,以及在所谓国际局势大转换背景下整体上深化欧美同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欧美实际上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存在差异,在对华政策上也一直存在温差,然而“去风险”的使用将成为欧美共同对华议程的粘合剂。

第四,“去风险”在终极意义上意味着欧盟对华经贸政策安全化,这符合近些年来欧洲日益将对外关系泛安全化的目的。“去风险”不仅回应了最近西方世界一直鼓吹的对华供应链依赖的忧虑,而且回应了特朗普当政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所鼓吹的对他们国家的安全侵蚀的忧虑。因此,“去风险”既包含降低对华供应链依赖的含义(如实现稀土、锂电池等的来源地的多样化),也包含去除中国对其国防安全“威胁”的含义(如拆除华为5G设备或中国公司生产的公共场所监控设备)。考虑到欧洲将降低供应链依赖也正在被视作维护国防安全的一部分,因此“去风险”事实上是欧洲从安全化视角看待对华经贸关系的结果。中欧关系在安全化视角下,“去风险”就成为对华经贸关系安全化的政策体现,这将会让中欧经贸关系在更宏观的安全视角下受到挑战。

模糊的边界与具体的含义

综上,“去风险”将成为欧盟和一些欧洲国家所谓在道德上保持对华优势地位,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指责与斗争的工具,在经济上进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开展部分产业链断裂的途径,以及对华经贸政策安全化的体现。“去风险”已然成为了欧盟灵活和广泛的对华政策工具。然而,在经贸领域,“去风险”的边界尽管依然模糊不清,但也日益显示出其具体的含义,尤其包括精准地去除和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与所谓“安全威胁”,以及不让中国获得相关优势。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降低或摆脱对关键原材料的依赖。由于中国是欧洲一些关键原材料的提供者,这些原材料包括稀土及其相关制品、新能源所需的材料如太阳能板或锂电池、制药领域的原初材料及其他一些化工原料等。欧盟罗列了一些关键依赖材料并正试图通过来源的多样化以减少来自中国的产品进口。

第二,降低或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主要体现在投资方面,欧洲一些政客认为,在华大量投资(尤其在制造业领域)使欧洲资本面临的风险上升,因此主张实现对外投资多样化,将部分在华投资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从而降低对华市场依赖。

第三,阻止中国获得高科技等优势。欧洲将会越来越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对华出口,并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阻止这种技术流向中国,也会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名义下极力阻止高新技术对华转让。总之,为了保持欧洲对中国的技术优势以降低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欧洲可能会以“去风险”名义采取各种阻遏手段。

第四,维护所谓社会与国家安全。这表现为欧洲会以维护安全的名义禁止一些特定部门或物品的贸易,或阻止中国资本进入欧洲的一些特定行业,如电力基础设施、港口或某些高科技领域等。

多个层面的操作应有多个层面的对冲

因此,“去风险”表面上看来比“脱钩”要温和,前者主要在乎安全问题,不涉及安全的领域似乎依然可以维持正常的交流;而“脱钩”代表了离开,是一种各个层面的完全断裂。从语义所表达的严重程度来说确实如此,但问题在于,去风险具有极大的含义上的模糊性,以及基于安全风险的泛化,这使“去风险”政策的操作空间巨大,尽管可能没有脱钩那样严重,但也并不会如我们想象中那样温和。

对中国而言,正在欧洲流行的对华“去风险”论调其实具有相当大的欺骗性和危险。如前所述,其含义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有意为之。我国需要在欧洲人日益上升的地缘政治意识的基础上来理解其对华“去风险”的真正意图。“去风险”将有多个层面的操作,这将给中欧关系带来持续的挑战。因此,根据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对冲策略,是中国持久的议程。但无论如何,只要持续保持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进程不变,欧洲的对华“去风险”政策对中国带来的风险将会不断降低,甚至直至消失。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

“中欧观察”是复旦大学的欧洲研究学者的专栏,立足中国本位,聚焦中欧关系。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现代建设获沙特阿美石化大单!50亿美元合同创韩企之最
下一篇:互惠互利,中非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