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开飞
“海权兴,则国兴”。航海装备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月12日,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建福州开幕,世界海洋领域有关国际组织、世界航海装备强国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代表参会。加快全球航海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携手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成为与会者的愿景共识。大会同期举办多场活动,包括中国船舶集团主办的2023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海洋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大会,福建省举办的海洋经济合作创新发展大会等。
树立全球风向标,“国之重器”硬核亮相
航空母舰、LNG运输船、大型游轮,被誉为造船工业的“三颗明珠”集中亮相;“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以“三龙体系”为代表的高新深海装备助力挺进“深蓝”……走进“大国重器”展区,一批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国之重器”模型映入眼帘。
来自大会主办方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十年来,我国海洋装备业迅猛发展,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从2010年的9%激增到2021年的41%,最新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超过了70%,我国已经进入全球海洋装备业的第一方阵。以造船为首的我国海洋装备行业,正在成为世界级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虽然我国海洋装备总装量和全球市场份额攀升,但行业内很多核心技术和标准依然掌握在部分欧美国家手上,我国海洋装备向高附加值的跃升之路存在‘卡脖子’隐患。”相关业内专家表示。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作主旨报告时强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造船强国、制造强国。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何建中认为,我国应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发展新趋势,着力推进高水平航海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智能航运绿色、平安、高效和开放,不断塑造航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绿色+智能,激活“蓝色经济”新引擎
一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开启了不需要纯水的制氢新时代。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瞄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世界性难题进行攻关,于2023年5月海上中试获得成功,打开低成本绿氢生产的大门,向世界展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等重大战略需求,从研制出国内首台水下智能机器人到如今的“悟空”号,创造了10896米无人无缆潜水器潜深世界纪录;其研发的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实现无人驾驶自主航行。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先进制造学院和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所属晋江气电公司联合攻关,推动国内首个校企联合建设的海洋环境暴露试验站启用,增强了企业构筑物耐久性和仪器设备抗腐蚀能力,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则联合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聚焦海上风电开发、深海养殖装备平台等进行研发,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团队,围绕小型化、智能化、商用化的多功能水下机器人开展研究,研发出有缆小型工业级水下机器人、无缆自主运动仿形机器鱼等新产品样机,可应用于大坝检修、救援辅助、水文数据采集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如今,放眼福建,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催生了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在福州,依托福州科创走廊高标准打造海洋科创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高精尖的科研成果成为激活“蓝色经济”的新引擎,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
(科技日报福州10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