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上,在经过2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我来到了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
来不及转换时差,也无暇体会这座以法语为主的北美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从世界190多个国家的近1.6万人一样,我一头扎进了生物多样性大会的“汪洋大海”。
一位长期参加此类公约大会的专家对我说,参加这种时长超过两周的大会的结果之一,就是逐渐在日复一日的谈判和会议中失去时间的概念。
12月7日,大会正式开启谈判进程。让我暂时从复杂而专业的谈判中抽离出来,和大家讲讲开幕式以来印象颇深的几个花絮。
一头栽进了地球村
当我第一次走进位于蒙特利尔市中心老港旁边的会展中心时,或许是太久没有出国,面对面和来自这么多不同国家的人直接交流,一时间还有一些不适应。
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人们聚集在一个建筑里。无论走在哪里,你都会见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穿着不同服饰讲着不同的语言的人们,这实在是“地球村”最贴切的写照。
12月6日下午的全体大会上,当我和几千名代表坐在最大的会议厅里,前后左右都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代表。因为人数限制,大会秘书处要求每个国家最多只能派出4名正式代表参与大会。有意思的是我一眼就看到了美国代表的位置。看来,作为全世界唯一没有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联合国成员国,本不需要来参加大会的他们也派了代表来。
我找了个座位坐下后,正在东张西望,突然后面有人拍我的背,我转头一看,一位大叔拿着手机向我笑,示意让我帮他拍个照。原来对这样的大场面感到好奇的人不只有我一个,我仔细一看他前面的牌子,原来是邻国缅甸的谈判代表。
一个都不能少
信息高度密集是大会的另一大特征。这几天我每天都有头脑要爆炸的感觉。在头两天的开幕仪式过后,现在正式进入到艰巨的谈判阶段,政府代表在“场内”分成两大工作组,十多个小组就不同议题进行持续谈判,与此同时各种机构组织在“场外”同时举办着各种研讨会和边会活动。
以中国馆为例,两周会议期间,中方将在中国角举办8场展示和26场不同主题的边会活动。东道主加拿大也安排了不少文化表演。
给一个大概的数据 :平均每天进行的正式谈判和会议有50多场。这还不包括现场边会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和会议从早上7点半开始,最晚到晚上11点半甚至更晚才结束。如此持续两周,难怪到最后大多数人都已经精疲力尽。
在开幕仪式上还有一个小插曲: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刚刚开始讲话后不久,台下突然响起了大声的敲鼓声。一群加拿大原住民站起来在会场的中央展示着他们的标语和抗议。抗议者敲锣打鼓喊着口号大概有五分钟,之后在全场的目送之下慢慢走出了会场,然后特鲁多继续演讲。
原住民是受到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今天地球尚存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大多在一些原住民居住的区域。从他们的抗议中也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复杂性。如果想要真正处理好生物多样性,那么倾听每一方的声音都是非常重要的。
台上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和古特雷斯“面对面”
开幕式上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要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演讲 。
古特雷斯的演讲经常“金句迭出”。坦率而直接的言语在开幕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以下摘录几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所谓‘后备星球’,只是一些亿万富翁(暗指马斯克的言论)在痴人说梦,人类应当为自己给自然造成的破坏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救。”
“人类正在向自然 ‘发起战争’。由于对不节制和不平等的经济增长毫无底线的追求,人类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大规模灭绝性武器’。”
“人类把自然当作马桶来对待,其实就是一种间接自杀,因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让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的土地、水和空气受到化学品和杀虫剂的污染,并且被塑料堵塞……我们给孩子们的最重要的教训是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当我们自己没有通过这个基本测试时,我们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
每一次,台下都掌声雷动。
开幕式后,古特雷斯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准备想要向他提问的我早早坐到了发布会场第1排的位置。
这是我第一次距离这位73岁的老人这么近,直线距离大概在三米左右。虽然古特雷斯平时经常和各国领导人见面,但我在现场看到他,就好像见到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一样。
坐在第一排另外一侧的一位中年大叔从一开始就一直半举着手,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坚持不懈打动了主持人,把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给到了他。古特雷斯在回答完问题发布会结束后,还和这位大叔寒暄了几句。
虽然这次没有能够争取到向他提问的机会,但是旁边的这位大叔做了一个榜样,我会继续争取下一次的机会。
下一篇手记,会和大家谈一谈亲身经历谈判的观察感受。此次大会最受关注的框架协议文本草案,目前仍然有多达“1400 处”分歧,而这些分歧大多要在12月16日之前商讨完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挑战巨大。能否最终达成一个满意的结果,将是这场大会最大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