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援引彭博社2023年12月24日报道,美国单方面宣布扩大了对北极和白令海大片区域的大陆架的主权要求。美国此次提出主权要求的大陆架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北极和白令海。
尽管美方声称此次扩大对北极大陆架的主权要求不会引发与俄罗斯方面的领土争端,但其单方面的决定遭到了俄方的强烈反对。俄罗斯国家杜马远东和北极发展委员会主席哈里托诺夫回应称这一决定是“不可接受”的,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加剧。
曾几何时,北极被认为是一片“例外”之地,不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然而,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整个北极地区的面貌,令曾经长年冰封的航道能够通行的时间越来越长,也使得被掩盖在冰层之下的资源暴露在人们眼前。近年来,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后,“北极例外论”的认知正在被打破,这片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的极寒之地正在成为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进行博弈的又一战场。
冰盖下的“宝藏”
尽管美国宣称此次扩大对北极大陆架主权要求“是地理问题而非资源问题”,但外界普遍认为,北极冰盖下尚未被完全开发的资源宝藏是其扩大主权要求的关键目标之一。美国正在寻求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所需的关键矿产,拜登政府已将此列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发布的北极油气评估数据,北极圈以北25个区域待发现的石油(包括凝析液)储量约为186亿吨(1340亿桶油当量),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石油资源的15%;天然气约为47万亿立方米(423亿吨油当量),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30%。此外,北极还拥有丰富的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资源对于各国而言均是亟待开发的“宝藏”。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可由测算其领海宽度的基线扩展至大陆边外缘200海里的距离。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线的各定点,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米深度各点的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以及延伸至200海里以外的“外大陆架”范围内,沿海国有权对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也正因此,北极地区大陆架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各国寻求更多资源开发机会时的关注焦点。
除美国外,俄罗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麦近年来均曾提出对北极地区大陆架的主权要求,并向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相关材料。然而,各国所主张主权的大陆架范围时常出现重合,进而引发大陆架主权之争。
据悉,在美国此次宣布扩大的大陆架范围中,有约52.04万平方公里位于阿拉斯加以北向北冰洋延伸的区域,其中就包括一处与加拿大对大陆架主权主张重叠的区域。另有约17.6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位于阿拉斯加和俄罗斯之间的白令海,美国国务院称这一区域在美俄两国海洋边界的美国一侧,不会引发与俄罗斯的领土争端。但美国未来将需要与加拿大在其主权主张重叠的地区划定海洋边界。
尽管美方声称此次主权要求是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确定的,并表示美国在北极、大西洋(东海岸)、白令海、太平洋(西海岸)、马里亚纳群岛和墨西哥湾的两个地区拥有延伸至200海里外、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的“外大陆架”,但美国至今并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极地研究所所长丽贝卡·平卡斯日前分析认为,美国绕过公约、在未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材料的情况下单方面扩大对大陆架主权要求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愤怒。
对于美方的做法,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副主席科萨切夫表示,美国此举缺乏国际法律依据,国际社会有权不承认其所主张的“新边界”。俄罗斯国家杜马远东和北极发展委员会主席哈里托诺夫回应称这一决定是“不可接受”的,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加剧。
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高速通道”
除自然资源之外,在北极融化的海冰下,北极航道可通航时间正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逐渐变长。
北极航道穿过北冰洋,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高速通道”,能够缩短运输周期、降低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该路线主要由三条航道组成,分别为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 NWP)、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 NEP)以及穿越北冰洋中部的“中央航道”(Transpolar Sea Route, TSR)。其中,“东北航道”是目前北极地区全年通航时间相对较长的航道,可持续2个半月至3个月,时段大致为每年7月下旬至10月中上旬。
对于在俄乌冲突后面临西方全方位制裁、物流链受到破坏的俄罗斯而言,北极航道在其实现“突围”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俄乌冲突爆发后,面对西方对包括俄能源在内的多领域制裁,俄罗斯加速了“向东转”的进程。尤其在能源领域,俄副总理诺瓦克曾表示,2022年5月时,俄罗斯对亚洲国家的石油出口量就已超过对欧洲的出口量。2022年全年,俄罗斯将近4000万吨原本向欧洲市场供应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改销往东方市场。在此背景下,北方的航道成为帮助俄实现“突围”的窗口。
2022年,俄罗斯宣布在2035年前投资约1.8万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437亿元),用于发展“北方海路”,也即北极地区的“东北航道”。这条路线位于俄罗斯与挪威边境附近的巴伦支海和北太平洋的白令海峡之间,延伸超过5550公里,是亚欧之间最短的海运路线,较传统的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三分之一。2023年12月,诺瓦克表示,俄2023年沿“北方海路”的石油运输量达到150万吨,未来将继续增长。
目前,由于北极地区航道冰封时间长、全年可通航时间短,加之破冰费用、保险费用较高,俄“北方海路”的潜力仍无法充分释放。不过,俄正加速推进这一航线的全年通航。俄罗斯总统普京2023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宣布,“北方海路”自2024年起将全年向破冰级货船开放。
关注北极航道的绝非仅有俄罗斯一国。如今,随着巴以冲突引发连锁反应、红海局势日趋紧张,亚欧传统海运航线受到较大冲击。此外,受持续干旱影响,巴拿马运河船舶通行条件恶化、货物运输受阻。两大航运“大动脉”受阻使得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日益凸显,也使得北极航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俄罗斯外交部无任所大使、北极理事会高级官员委员会主席尼古拉·科尔丘诺夫近日就曾表示,俄“北方海路”可以成为红海航线的替代路线。
然而,与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样,关于北极航道的控制权,各方立场不一。随着航道可通行时间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下慢慢变长,北极航道争夺恐将进一步白热化。
据《环球时报》援引俄罗斯《消息报》报道,就在2023年12月,俄北方舰队刚刚宣布组建
一个混合航空军团来保护俄在北极地区的航道。该军团已开始执行作战任务,编制包括2个歼击航空团、1个混合航空团和1个直升机团。俄罗斯专家指出,目前由于一些国家对俄罗斯北极航道的归属存在争议,因此俄罗斯需要加强对北方边境的保护。
军事化趋势按下“加速键”
在北极地区利益角逐的推动下,北极军事化趋势日益加剧。而在资源竞争之外,北极作为美俄之间洲际弹道导弹和轰炸机到达对方目标的最短路径,早在俄乌冲突前就已成为军事博弈的一大关键地区。俄乌冲突后,北极地区的军事化更是被按下了“加速键”。
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北约于2022年3月至4月在挪威及其附近海域举行了“寒冷反应-2022”军事演习,这也是北约近30年来在北极附近举行的最大规模演习。当时,尚未申请加入北约的瑞典和芬兰与25个北约成员国共同参与军演。
随后,芬兰、瑞典于2022年5月携手申请加入北约。其中,芬兰已于2023年4月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而一旦瑞典完成加入北约的程序,在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美国8个环北极国家中,俄罗斯将成为唯一一个非北约国家。
2022年10月,美国发布新版《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新版战略特别强调了“在北极地区日益激烈的战略竞争”,将美国国家安全的优先级排在环境、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之前,将其作为美国在北极地区利益的主要支柱,并呼吁盟国之间深化合作,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存在。
2023年年底,美国接连与瑞典、芬兰、丹麦签署防务协议,3个环北极国家宣布向美国开放多处军事设施。此前,美国与挪威和冰岛也签署过类似的防务协议。有分析认为,美国与北欧地区的防务伙伴关系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未来将在包括北极在内的多个地区就整合军事力量进行更多协作。
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传统的北极国家,早在2014年便组建北方舰队联合战略司令部,2021年又升级为独立军事行政单位,同时定期在高纬度地区举行军演,并且重新开放了苏联解体后北极地区被废弃的部分基地和机场。
2022年7月,在长达55页的新版《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中,有22页提到了北极。其中,俄罗斯将美国和北约在北极的活动确定为“主要安全威胁”。面对北约在北极地区的“包围”,俄国防部于2023年7月做出决定,北方舰队将建成新的包括摩托化步兵旅、团和师在内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重点任务为保卫俄罗斯北部边界,集团军成员将接受极地作战训练。
对于北极地区日益加剧的军事化趋势,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叶夫梅诺夫于2023年12月表示,随着北极周边其他国家与俄合作的中断、芬兰“入约”及瑞典申请“入约”,加之传统上导致北极紧张局势升级的资源及航道竞争等因素持续存在,在北极地区,俄罗斯所面临的威胁正在增加。
刚刚从瑞典手中接过北欧防务合作组织(NORDEFCO)主席国一职的丹麦日前也表示,由于军事活动的增加,北极地区的安全环境预计将变得更加不稳定。丹麦方面援引《北约2022战略概念》指出,俄罗斯具备“破坏盟军增援和北大西洋航行自由”的能力,并称丹麦的目标是“在北大西洋和北极地区面临新的特殊挑战时仍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保持在较低水平”。
“由冷变热”的北极与“由热变冷”的合作
2023年12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2023北极报告单》。该报告指出,北极地区在2023年经历了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夏季,7月至9月平均气温为6.4摄氏度,刷新120余年来最高纪录。
近年来,许多研究报告显示,北极正成为全球升温最快的地区。越来越温暖的气温让北极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竞争愈发激烈。然而,北极地区的合作却进入“寒冬”。在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框架内,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近乎陷入停滞。
作为北极地区最为重要的合作机制,北极理事会在俄乌冲突后实际上已经停摆。2022年3月,除俄罗斯外的七个成员国,即美国、加拿大、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宣布暂停参与北极理事会的活动。2023年5月,挪威自俄罗斯手中接过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一职,并于9月表示北极理事会正在规划恢复工作。然而,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北极理事会恢复正常运转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同年9月,俄罗斯外交部宣布退出由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和欧盟委员会组成的巴伦支海欧洲-北极圈理事会。据新华社报道,俄方表示,由于西方成员的过错,该理事会的活动自2022年3月以来几乎陷入瘫痪。现任理事会主席国芬兰并未确认2023年10月将轮值主席权移交俄方,这违反了轮换原则,扰乱相关工作准备。因此,俄方被迫宣布退出该机制。
对于难以恢复合作的北极周边国家而言,该地区相关合作机制已陷入瘫痪。这不仅使各方失去了交流的渠道,也使得相关科学研究在地缘政治竞争之下陷入僵局。
据悉,大多数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已经暂停或大幅限制对涉及俄罗斯的学术研究。数据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禁止,能够进行的学术交流极为有限,这对北极地区的气候研究造成了不利影响。在2023年10月于冰岛举行的一次北极问题相关会议上,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表示,各国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果无法获得来自俄罗斯的北极地区数据,是否能够完成“有意义的北极科学”和“有意义的全球气候科学”。
挪威驻北极理事会大使莫滕·霍格隆德(Morten Hoglund)日前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尽管偶尔出现动荡,北极理事会此前或多或少能够继续努力维持工作。但这一次,不可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下去了。将俄罗斯排除在外意味着北极地区的很大一部分被排除在该组织之外,也会削弱北极理事会作为知识共享平台的作用。”
霍格隆德另外补充说:“此时此刻,我们当然不能计划与俄罗斯联邦实现关系正常化。我们不知道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未来10年、15年、20年会发生什么。但在处理北极的气候或其他环境问题时,按下暂停按钮太久是有风险的。我们能负担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