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李显龙卸任总理后将出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前一天,新加坡总理公署发布声明,正式宣布现任总理李显龙将于5月15日辞职,他将正式向新加坡总统提议,由黄循财出任新总理。这意味着李显龙将结束长达20年的总理任期,新加坡正式进入黄循财领衔的“4G”(第四代领导团队)时代。
李显龙交棒黄循财,是过去两年早已做足铺垫、准备就绪的计划,在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支持下,黄循财不仅提前接任多个要职、接班身份公之于众,并已然承担重要工作、擘画自己的施政蓝图。正式成为领导国家的第一责任人后,黄循财及其团队面对的是深刻变化的内外形势,其“新加坡携手前进”的目标面临全新挑战。
两年铺垫,提前交班:20年“李显龙时代”将落幕
李显龙将在今年内辞去新加坡总理一职早已是公开的新闻。早在2012年,他便在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采访时表示新加坡不应该有70岁的总理,此后也多次表达这一观点。2020年新加坡大选前,李显龙也表态将在选后不久交棒,由第四代团队接班,只是由于新冠疫情暴发和继任者人事的突然变更,才导致这一计划的延误。
在此之前,2018年李显龙和人民行动党确立的接班人是现任人民行动党主席、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但后者在2021年4月8日宣布因健康和年龄原因请辞第四代团队领导人,放弃接班人地位,一度引发党内和新加坡政坛不大不小的地震。为此,李显龙只能重新向第四代团队中的内阁成员征询意见,在“压倒性的支持”下,黄循财于两年前(2022年4月14日)被正式推举为第四代团队的领导人。
自那以后,黄循财便逐渐被委以重任,随时做好接班准备。2021年5月,他已经接替王瑞杰担任财政部长。2022年6月,黄循财被正式任命为副总理,而且不同于另一位副总理王瑞杰,他被额外赋予了(在总理不能履职时)“代理总理”这一正式职务,还从王瑞杰手上接过新加坡总理公署战略小组负责人的职责。除了政府系统,2022年11月26日,黄循财被任命为人民行动党副秘书长——执政党“量身打造”的全新职务。
尽管疫情期间李显龙仍担任总理职务,但处于接班状态的黄循财事实上分担了相当分量的总理职权。他出任新加坡抗击新冠疫情工作组负责人,抗疫工作的表现得到李显龙赞赏,也让自己声名鹊起。黄循财同时担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主席、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董事会副主席、GIC投资战略委员会主席等要职,参与领导以经济和金融立国的新加坡。
去年11月5日,随着新加坡进入后疫情时代,一切铺垫都已完成,已经年满71岁的李显龙终于进一步松口,表示“如果一切顺利”,他将于2024年11月正式把总理职责交给黄循财,而那时距离新加坡下次大选最晚期限(2025年11月)刚好只剩下一年。然而此后李显龙再次给外界抛出震撼弹:这一次他不是推迟,而是将交棒时间提前了半年。
李显龙为何不按照去年公布的时间表,等到11月正式卸任,反而显得有些“迫不及待”?新加坡国内的分析人士对此并不感到惊讶。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李显龙的健康问题。
李显龙曾在1992年和2015年先后被诊断为中期淋巴癌和前列腺癌,经过治疗和调理方才痊愈。2016年8月21日晚,李显龙循例发表国庆群众庆祝大会演讲期间,因身体严重脱水而突发身体不适,在众目睽睽之下面色苍白、重心不稳且似乎出现抽搐情况,导致演讲不得不中断一个多小时,引发公众担忧。
不同于对他人和自己都严厉、强势的李光耀,李显龙相对温和、宽厚,早早意识到“人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极限”。而近年来新加坡发展过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更加大了总理的责任与压力。及早卸下总理职责,不再冲在一线、承担国事的第一责任人,李显龙也为自己卸下了重担,并给新加坡社会传递了“履行承诺、言而有信”的印象。
比个人因素更重要的,便是李显龙和人民行动党对于时机的考量。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黄循财领导的第四代团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表现中检验了其执行能力,新加坡官方对于该国经济发展的预期也比去年更好,尤其是2024年核心通胀率预计从最高点大幅回落至3.1%,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2.4%(去年仅为1.1%),财政状况也更加稳健。在经济基本面平稳向好的背景下平稳交棒,而非经济低迷时“推卸责任”、把问题留给继任总理是最为稳妥、也是本届新政府更负责任的选择。
另一方面,李显龙交棒时间的选择,显然离不开下一届大选的因素。站在执政党的角度,尽早完成领导人交接,意味着黄循财将以新任总理的身份在今年8月的国庆群众大会发表重要演讲,向公众展示个人形象。同时,这也意味着新内阁可以为下一届大选留出更加充足的准备时间,有更多机会与选民接触、互动,让民众知晓新加坡未来五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影响选民对未来政党和政府的选择。更不用说黄循财内阁可以有更多时间考虑、选择对执政党有利的时机举行大选。
作为重磅新闻,李显龙官宣结束20年总理时代颇为震撼,但这的确是他和执政党准备经年、水到渠成的结果。
“4G”终至,新加坡“携手前进”的全新挑战
黄循财不仅将成为新加坡独立以来的第四任总理,而且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建国(1965年)以后出生的总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所代表的“4G”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李显龙也不会彻底退出该国政治舞台:新加坡总理公署发表声明后的第二天(4月16日),黄循财便在受访时表示已邀请李显龙出任国务资政,并得到后者的允诺。
由此可见,人民行动党将延续前三任总理的传统,坚持延续性和渐进更替。不仅李显龙依循李光耀和吴作栋的做法,在卸任总理之后担任新内阁的国务资政,不少内阁部长也将留任,黄循财内阁预计不会有太大变动。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黄循财领导的新一届政府仍在李显龙的“导师”作用下,沿着执政党既定的治国方向前行。
然而这并不代表执政党和新政府将一成不变。恰恰相反,黄循财的脱颖而出,本身也是人民行动党“求变”的一个缩影。相比于传统的党内高层政治精英,黄循财出自普通人家,为人低调,工作中被同事评价为“严谨、可靠、全面、有质疑精神和想象力”,兼具包容开明。而且他情感细腻,能对基层民众和工作人员的疾苦共情。疫情之初,他在国会演讲时为感谢一线抗疫人员辛勤工作而落泪,一改新加坡人对人民行动党“精英”、“得体”、“严肃”、“有距离感”的印象,更看不到李光耀身上的“家长式”作风。
英国《经济学人》便指出,黄循财的胜利就是靠其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由他担任未来的领航人,体现了人民行动党对新加坡社会传递的信号,即该党要适应新加坡社会变化的潮流,不再沉醉于“开拓的一代”建国、经济腾飞的老本,也不再高高在上、以国家发展的“导师”自居,而是要做更加接地气、融入新加坡人民之中的政党。
对于未来的施政蓝图,黄循财在接班阶段便初步提出了自己的构想。2022年6月28日,黄循财发起“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通过275场对话活动,邀请20余万新加坡人献言献策,旨在建构一个让全民而非少数人获益的新加坡。去年10月27日,黄循财和第四代团队正式发布同名报告,以“共创共同未来”为主题,内容涉及教育、工作、家庭、年长者、弱势群体、长期规划、团结国人七大转变,其主要目标便在于实现经济发展,同时改善中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关照社会弱势群体,使全民生活更有保障,促进国家和社会团结。
黄循财团队的这一治国纲领,显然是要应对新加坡现阶段不可回避的挑战。尽管经济有望反弹,但其它发达国家面对的难题——社会不平等加剧和流动性趋缓——正在构成对新加坡政府的挑战。新加坡今年GDP增速回升,可生活成本的增高、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发展,意味着失业率增加几乎不可逆转。如何让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减少两极分化,缓解在其它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避免社会滑向分裂和对立的风险,抵挡极端声音和力量的起势,便是新政府最主要的课题。
与此同时,新加坡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2011年“分水岭”大选年以来建国后出生人口比例超过“建国前一代”的事实,意味着多数新加坡人不再因曾经的开拓建设成就作为认可、选择人民行动党的依据,而是把已有的繁荣与发展成果视为理所当然。但对于任何新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乃至政治人物的行为作风,都会成为他们批评执政党的要点。
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社会结构性变化背景下,新加坡政治逐渐转向多元化,以新加坡工人党和前进党为代表的反对党持续发展壮大。2020年大选,人民行动党得票率虽高达61.24%,却是该党历史第二低的记录,反倒是工人党第一次赢得两个集选区和两位数的议席,本届国会更是史上第一次同时出现两个反对党(工人党和前进党)的议员身影。用《海峡时报》的话说,多数新加坡人希望二者兼得——信任人民行动党执政,但国会能有一个强大的反对党予以制衡。社会更高的期待和检视,反对党持续增长的压力,意味着黄循财未来的犯错空间将比其三位前任明显缩小。
此外,黄循财个人固有的局限性,表明他履行总理职责仍有需要提高之处。例如,熟悉黄循财的学者和媒体界人士一致认为,他是忠实的政策执行者和团队成员,很少鲜明地表露其政治价值观和立场偏好,也并非政坛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个性意味着黄循财很难迅速扭转执政党多年形成的风格,也不太可能推动执政党大刀阔斧的改革。更不用说李显龙将以国务资政的身份继续影响新内阁施政,黄循财完全掌控执政党和内阁的可能性并不大。
黄循财从政仅13年,外交和政治履历是他的另一个薄弱环节,但不巧的是他接任总理之时,恰逢全球区域冲突不断、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国家安全和坚定拥抱全球化向来是新加坡的立足之本,而全球和区域性风险增加、亚太地区成为风险外溢和大国博弈的平台,预示着外交工作会是黄循财内阁的另一大难题。看起来他会沿袭李显龙时期“小国大外交”和“大国平衡”的战略,李显龙也会用他的外交经验予以支持,但国际环境向来形势比人强,新的具体问题层出不穷,远非字面上的固有原则就能直接解决。
“4G”时代成为现实,黄循财、执政党和新加坡都将在变与不变中前行。对于新加坡和接棒的黄循财内阁来说,“携手前进”既是未来发展的前提,同时本身也是一个说易做难的重大课题。李显龙的时代终将过去,新加坡和新政府的全新挑战才刚刚开始。
(胡毓堃,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