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国际 > 正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综述:地区争端、贸易摩擦下,中外嘉宾热议共建繁荣路径

2024-07-01 10:03 央视新闻  -  547664

70年前,1954年6月28日,周恩来总理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新,从亚洲智慧上升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202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大会。来自越南、缅甸、斯里兰卡、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等20个国家的前政要,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来自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媒体和工商界代表等参加。

当天纪念活动的气氛隆重、内容丰富。在上午的纪念大会之后,下午又同时举行了四场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凝聚各方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四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四个主题——亚洲智慧的时代价值、大变局下“全球南方”的愿景与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繁荣世界、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

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坚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必然,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冲突动荡局势下,“和平共处”重要性凸显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和地区安全冲突更加频发。俄乌冲突已步入第三年,巴以冲突也已持续 8 个多月,两场冲突在短期内仍看不到解决方案。同时,伴随着大国之间战略竞争的加剧,任何一起摩擦、纠纷都有升级为对抗、冲突的风险。

在安全赤字、和平赤字的情况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发挥出怎样的现实价值,提供何种全球治理解决方案值得期待。

分论坛“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现场图 澎湃新闻记者 张刘涛 图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走向和平共处的道路并不容易。”在“全球治理”分论坛上,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马指出,各国武器系统变得更加危险且具有破坏性,但必须要意识到战争给全人类带来的风险。

在同场论坛上,来自菲律宾的学者也强调了“和平共处”对于当前安全局势的重要性。近几个月来,菲律宾政府在包括中国黄岩岛、仁爱礁等岛礁问题上频繁挑衅,双边关系一度陷于紧张局面。这使得中菲关系以及南海问题成为现场的焦点话题。

“在当前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中,和平共处这一概念也显得更加重要。”菲律宾国际安全研究学会会长班乐义在“全球治理”分论坛上表示,目前两国之间产生了一些冲突和摩擦,也让周边国家产生了一些焦虑情绪。他紧接着回顾道,实际上,在过去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中菲通过南海的连接,两国人民和睦相处,追求互利共赢。

针对当前的南海局势,他建议称,所有相关方必须要保持克制,切实考虑彼此重要且合理的诉求,切勿在一些有争端的领域采取单边行动,应进行更多协调,避免意外的海上暴力摩擦,“在此情况下,相信中菲两国能够具备和平共处的基础,并且能够相向而行。”

在28日下午的另一场会议中,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主席兰比诺也对当前的南海局势表达了担忧。他在会上表示,“上世纪90年代,我们赶走了美国人,拆除了他们在菲律宾的海军和空军基地。21世纪初,他们根据所谓的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开始在菲律宾建新的军事基地,如今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增加到了9个。这对菲律宾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着眼于近段时间以来持续升温、紧张化的南海局势,兰比诺坦言其对潜在冲突的忧虑,“菲律宾已经有人开始讨论,我们的国家会发生战争吗?我不知道,但有9个美军基地在的话,菲律宾很可能会沦为战场……作为一个菲律宾人,作为一个亚洲人,我不想我的国家沦为战场。”说到此处,兰比诺哽咽落泪。

值得关注的是,菲方近日释放出希望与中方就南海问题进行沟通的信号。据《南华早报》6月28日报道,菲律宾外交部长恩里克·马纳罗近日在出席参议院听证会时透露,中菲双方可能会就南海争端问题举行会谈,菲方希望会谈能在7月举行。他还称,在近几个月发生一系列冲突之后,菲律宾致力于与中国合作制定“建立信任的措施”。

而中菲之间上一次举办高级别会谈还要追溯至今年1月。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月17日,中菲两国在上海召开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BCM)第八次会议。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丁铎分析称,若中菲下个月能够就当前纠纷进行磋商,这将对增进两国互信有一定帮助。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6月24日在回应仁爱礁问题时也再次提醒称,“菲方应停止侵权挑衅,尽快回到通过谈判协商妥处涉海分歧的正轨,同中方相向而行,维护好南海的和平稳定。”

至于如何实现和平共处,达莱马建议,这不仅需要化解个别冲突,更需建立对话机制、增进相互理解,重振国际机构的作用也变得愈发重要。他还特别提到,不断发展、崛起中的大国,更需在推动各国和平共处的过程中发挥责任感与主动性。

竞争与合作、经济与安全的关系应该怎么摆?

当前全球非传统安全困境加剧,众多大国过度强调“安全”概念、追求单方面安全,对他国利益造成损害,进一步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信任赤字扩大。如今,“安全”概念正在被高度武器化、政治化。电动汽车、新能源产业、关键矿产都被强行与安全挂钩。

分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繁荣世界”现场图。 澎湃新闻记者 陈忠善 图

 

在28日下午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繁荣世界”分论坛上,多位嘉宾提到竞争与合作、经济与安全的关系。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认为,在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通过多边主义恢复全球合作,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为重要。”在他看来,必要竞争对国际贸易有益。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指出,“竞争必须是良性的。在良性的竞争下,竞争的双方需要就一些限制和规则达成共识。”谈及电动汽车问题,艾利森表示,“当前美欧对中国电动车的限制将损害自身利益。”

印度尼西亚前外长马尔迪·纳特莱加瓦强调,各国需要关注经济与政治安全领域的融合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则是和平的助推器。”

纳特莱加瓦还特别指出,两个大国或者大型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对“全球南方”国家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当经济关系被武器化,成为某些国家达成地缘政治目的的手段,‘全球南方’会成为附带损失受害方。‘全球南方’已经面临很多本国的现实问题,不需要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

尽管美西方多国领导人认识到对华“脱钩”不符合双方利益,甚至会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但仍意图借“去风险”遏制中国产业发展。

今年5月,拜登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新的关税,其中,电动汽车的关税从25%增加至100%。据彭博社报道,6月29日,美国最大的两家高尔夫球车生产商也正要求政府对中国制造的高尔夫球车征收100%的关税。

在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后,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披露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38.1%的临时关税。欧盟委员会称如果与中方的讨论不能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临时关税将从7月4日起引入。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近日刊文指出,从特朗普时代开始,到最近一次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美国政府几乎每次对华加征关税“都不留余地”,并且会迅速扩大到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一旦征收,延续数年”。

此前,已有多家外媒担忧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关税措施会换来中国的反制。安全概念的泛滥迫使他国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导致国家间竞争升级。因此,各国需进行协商对话,围绕世界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展开建设性交流,降低全球性安全风险。

艾利森认为,就中美而言,“两国元首在旧金山会晤是好消息,在框架下达成共识,对两国关系有建设性发展。”他进一步分析道,“双方在观点上的完全一致不是好消息,两国开始进行对话协商才是关键。只有坦诚沟通,成熟对话,才能消弭误解。”

图尔克对此表示认同,在所有外交关系中,“无论是公开抑或是私下对话,最重要的是,双方对话需持续性展开。”

欧洲中国对华关系促进会主席马克·托森在论坛上发言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让国际受益,我们(欧洲)和中国可以互相借鉴学习,促进中欧关系。紧密良好的经济合作能让国家间彼此依赖,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6月22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访问上海时表示,德方相信开放的市场可以带来更多的益处,但竞争必须在平等和公平的条件下展开。“我们希望有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和经济。竞争对每一方都有好处,竞争才是多赢。”同一天,商务部长王文涛应约与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

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回应表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行为。我们敦促欧方认真倾听各界的客观理性声音,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避免损害中欧互信和对话合作。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法国国民议会选举意味着法国站在历史关口?专家解读
下一篇:泽连斯基:俄乌谈判可采取分别与第三方谈判的模式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