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文史丛书《赤子功勋民族忠魂》出版发行
记住南侨机工热血报国的那段历史(侨界关注)
6月5日,一场特别的新书推荐会在“云”上举办。在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微信视频号直播间,身在云南昆明的南侨机工后人和身在福建泉州的南侨机工研究学者通过直播连线,为观众共同讲述了新近出版的南侨机工文史丛书《赤子功勋民族忠魂》背后的故事。
南侨机工,这个海外华侨参与抗日战争的代表性群体,再次引发侨界关注。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随着新书的出版,又一次从历史深处走进公众视野。
回望烽火岁月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是百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情感的真实写照。”在《赤子功勋民族忠魂》新书推荐会上,该书总策划、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林晓昌从海外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说起,回顾了南侨机工这一特殊华侨群体和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滇缅公路上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重要港口和对外交通要道基本沦陷。1938年新修建的从中国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当时,这条紧急抢修的战时“生命线”,急缺大批技术娴熟的司机与机修人员。
1939年2月,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号召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3200余名南洋华侨响应,短短数月就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抵达昆明支援抗战。这个特殊的华侨群体,被称作南侨机工。
在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日夜兼程抢运抗战急需物资。他们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等激流险滩,公路两旁常常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南侨机工不仅肩负着急难险重的运输任务,还要面临恶劣的道路环境和自然气候、日军飞机成群结队的狂轰滥炸和蚊虫肆虐、疟疾等疾病高发带来的生命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2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及其它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的生命,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
《赤子功勋民族忠魂》一书正是对这段烽火岁月的又一次回顾和记录。该丛书分为《南侨机工纪实录》和《南侨机工图文录》两卷,共计160余万字。《纪实录》收录大量南侨机工生前回忆录、丛书主编之一林少川采访百余位南侨机工的口述实录资料以及南侨机工后裔、侨务部门、侨团、华侨华人、媒体等涉及南侨机工的相关文稿100多篇。《图文录》分为南侨机工与抗日战争、南侨机工名册、南侨机工英雄谱3个部分,收录大量南侨机工相关历史图片、照片资料,其中一些珍贵历史照片首次与读者见面。
铭记赤子之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支援中国抗战、回国参与抗战是南洋侨界的共识,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时代浪潮。”林晓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南侨机工回国时,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抱着随时为国牺牲的决心,带着当时先进的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他们中有至少1/3牺牲在滇缅公路,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
1939年,南侨总会发出的招募通告中,对机工有几点明确要求:一是能驾驶大型货运汽车的司机及修理工。二是年龄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持有当地汽车驾驶执照者。三是略识中文,略会讲汉语,无不良嗜好。四是应募者须持有当地筹赈会或商会介绍函,知其平素确具爱国志愿。
“当时这些海外赤子,有的是放弃海外待遇优厚的职业,毅然报名机工;有的年仅十七八岁却虚报为20岁,以此满足招募条件,加入机工队伍;有的告别妻子、父母、儿女,奔赴祖国,从此家人再未相见;有的因家长不同意,瞒着家人,更改姓名秘密参加机工队伍;有的女青年乔装打扮成男子,是抗战时期的‘木兰从军’……”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名誉馆长林少川回忆起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经历,如数家珍。
作为深耕南侨机工历史研究的学者,林少川1985年在华侨大学开始接触南侨机工历史研究。1987年,他在陈嘉庚之侄陈共存先生的资助下,沿滇缅公路考察南侨机工史迹,深入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8省区60多个县市进行采访和调查,对当时国内幸存的100多名南侨机工及部分遗属作了详细的专题采访,整理收集了大量口述录音、历史证件、现状实录及档案史料等一手资料。此后数十年来,林少川一直致力于南侨机工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林少川认为,“南侨机工人数众多,规模庞大,贡献卓著,而且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爱国精神和不惧牺牲是他们最鲜明的特征。”
云南省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庆华的父亲徐元镗,是第一批回国的80名南侨机工之一。1939年除夕之夜,《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发布仅11天,22岁的徐元镗同战友们从马来西亚启程,经水路、陆路辗转抵达昆明。经过两个月的集训,徐元镗和战友一起开始奔波于滇缅公路。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他当年的故事:滇缅公路弯急坡陡,路面坑洼多,许多路段十分狭窄,驾驶难度很大。父亲驾驶的车辆多次在山路抛锚,在山中彻夜等待战友救援。父亲的战友因为急转弯翻车、跌进怒江……”徐庆华回忆,“父亲说,他们当年回国抗战,就是一心报国,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想到能活下来。这让我很震撼,我为有这样的英雄父亲感到骄傲!”
传承爱国精神
“南侨机工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战时军需物资,为抗日战争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持;更在于他们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不惧艰险的艰苦奋斗精神,坚信中国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永远凝成一股绳、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这些精神能量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战信心,在今天仍值得所有中国人继承发扬。”林少川说,研究南侨机工历史近40年来,他见证南侨机工历史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历程,也将继续助力南侨机工记忆走向公众视野。
传承南侨机工精神,是所有南侨机工后人的共同愿望。滇缅公路体验馆馆长陈达娅的父亲是陈昭藻,加入南侨机工时已经39岁。为尽可能满足招募要求,他将自己的年龄改为34岁。因为他比大多数战友都年长,他的战友都亲切地称他为“伯爹”藻,这是对大伯的昵称。陈达娅告诉记者,父亲在世时,从未和她讲起南侨机工的经历。父亲去世后,她在一次重走滇缅公路的活动中,才从父亲曾经的战友口中得知了父亲参加南侨机工的事迹。“自那以后,我才开始翻阅南侨机工相关档案,从历史资料中寻找父亲的另一面,重新认识父亲真实的模样。”
陈达娅筹建的滇缅公路体验馆位于云南昆明春雨937工业遗产文化街区,滇缅公路从旁边穿过。观众在体验馆可以通过图文展览、视频、朗诵、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了解发生在滇缅公路上的感人故事,认识南侨机工这个英雄群体。陈达娅还组织创作交响情景组歌《南侨颂》,在国内外演出十余场;与云南高校合作,组织志愿者团队通过朗诵、表演、演唱等形式传播南侨机工故事。最近,陈达娅专心设计南侨机工相关文创产品,丰富体验馆的内容形式。“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我希望能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南侨机工历史,铭记南侨机工精神,这是我的人生意义和使命。”她说。
作为南侨机工后人,林晓昌曾与十余名南侨机工老人共同生活,为南侨机工树碑、建馆、立传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赤子功勋民族忠魂》汇集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几十年收集的历史资料,也凝聚了我继承父辈遗志的心血。”他说,“这些南侨机工老人都把我当作自己的儿子,我有责任继承他们的遗愿,把南侨机工的历史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2005年,林晓昌捐资350多万元,在云南畹町建起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2011年,林晓昌作为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为南侨机工修建纪念馆”的提案,2016年,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在云南畹町正式开馆。如今,《赤子功勋民族忠魂》得以出版,完成了他多年来的心愿。
最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正与动漫画家合作,推出漫画版《赤子功勋民族忠魂》第三、四卷,力求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南侨机工的热血历史。“只要我的生命不停息,我为保护南侨机工历史、弘扬南侨机工精神所作的努力就不会停止。”林晓昌说。(记者 高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