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财经 > 科技 > 正文

7月全球前沿气候科学研究

2023-07-31 11:32 澎湃新闻  -  577660

1.7月3日打破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纪录

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7月3日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随着热浪席卷全球,当日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01℃(62.62℉),打破了2016年8月创下的 16.92 ℃(62.46℉)的纪录。

2. 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淡水资源与农业严重损失

7月6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持续上升将造成海水入侵沿海湿地以及浅层地下水库。航空图像显示,美国中大西洋州的海水入侵或已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代价高昂的影响。

3. 去年欧洲极端高温导致近6.3万人死亡

7月10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去年欧洲的极端高温导致该地区近6.3万人死亡。其中,高温对老年女性群体影响最大。对欧洲大陆的气候变化预测表明,若不采取切实行动,气温将继续加速上升,对人类健康产生持续的威胁。

4. 气候变化将增强干旱和热浪复合事件的风险

7月10日,《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干旱与热浪的复合事件(CDHW)严重威胁社会生态系统,它们往往导致比单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严重的影响,例如引发野火蔓延、农作物歉收和热浪下人们的健康问题。

5. 素食可大幅减少环境破坏

发表在《自然食品》杂志的一项研究认为,减少饮食中肉类和奶制品的含量可大幅减少环境破坏。研究表明,与每天吃肉超过100克的饮食方式相比,纯素饮食可减少75%的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和土地使用。

6. 全球变暖超过1.5℃将大大提升全球制冷需求

7月13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若全球变暖从1.5℃升至2.0℃,全球对制冷的需求将显著提高,需要制冷的天数也将增加。其中,非洲国家的制冷需求增幅最高。研究者认为,需要立即采取全球范围的适应和干预措施,为变暖超出1.5℃的更炎热环境做好准备。

7. 世界气象组织设置“国际防治沙尘暴日”

7月12日,世界气象组织通过支持首个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提醒人们注意沙尘暴对环境、社会经济福祉和健康的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撒哈拉沙尘又一次大规模入侵地中海,并越过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

8.变暖会影响植被生长和衰老时间

7月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光合作用的时间,使得温带和寒带地区植被的叶子在春季更早出现,更长的生长季节可能意味着森林中更多的碳固存。研究发现,较温暖的春季可能导致较早的叶片衰老,而秋季较温暖的气温则延迟了衰老,这显示了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9.气候变化扰乱全球港口运营

7月20日,《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通过多个模型结合,发现极端气候对港口造成的干扰可能会对全球航运、贸易和供应链产生系统性影响。研究人员估计,平均每年全球受影响的贸易总额达810亿美元,并且至少有1220亿美元的经济活动面临风险。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3日,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考布,由于干旱,水位下降,货船不得不减少有效载荷。

 

10. 全球变暖之下,更长的酷暑季节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随着全球变暖,异常高温天气变得更加强烈,目前的高温比60年前平均持续时间增加了大约24小时。该局通过统计美国人口最多的50个城市的数据发现,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当下的热浪季节延长了49天。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2日,美国凤凰城,菲尼克斯天港国际机场显示温度的指示牌。

 

11. 若升温破2℃,全球类似今夏高温将每2-5年发生一次

根据世界天气归因研究协会的最新研究,气候变化极大增加了今年夏天北美、欧洲和中国等地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碳排放量的增加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全世界不迅速减少碳排放,全球升温突破2摄氏度(目前已升温约1.2摄氏度),未来夏天将更加炎热,这样的高温热浪将每2-5年发生一次。

芬兰瓦萨的一家工厂冒出烟雾

 

12.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最早在2025年可能崩溃

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称,如果全球碳排放不改变,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临界点之一——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可能在2025年-2095年间“停摆”。尽管这项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大,专家表示AMOC一旦停滞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影响,包括加速升温、扰乱区域降水、加速部分地区海平面上升等。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模式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迄今最精确希格斯玻色子质量测得
下一篇:西共体要求尼日尔政变领导人交出权力,否则将考虑武力干预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