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洲新闻网(EN)4月25日消息,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选美大赛“Miss AI”,由社交平台Fanvue与世界人工智能创造者大奖(WAICAs)联合发起,众多AI生成的“假模特”将角逐最高 20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万元)的奖金,并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
任何认为选美属于上世纪的人都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选美也正在成为“未来”的一部分。由于人工智能形象的产生,选美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别具一格。这次比赛与其他流行选美比赛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赛模特本身不是人类。相反,“Miss AI”是一场针对人工智能模特的选美比赛,评委将根据她们的品质和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来评判。
Miss AI选美大赛
Fanvue联合创始人威尔·莫南奇(Will Monanage)表示:“我们与WAICAs有着共同的愿景,即成为人工智能创造者经济的奥斯卡奖。”
“Miss AI”选美大赛就像它听起来一样:一个陈旧的选美比赛,但却是由人工智能参加。评委团队由两名人类和两名虚拟模特组成,将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女性照片进行分类,并选出一位授予“人工智能小姐”称号。获胜者将获得现金奖励,并有机会将其在Fanvue上的作品货币化。
谁都可以参加全球首届人工智能“Miss AI”选美大赛。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好消息。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让“她”参加比赛赢得奖金,只要她符合选美标准。
“Miss AI”选美大赛的参赛者将在三个方面接受评判:首先是她们的外表,包括她们的美貌、仪态;其次是创作者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比如手和眼睛周围的视觉细节处理;最后是她们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基于她们与粉丝的互动数量、受众增长率以及对Instagram等其他平台的利用率。
当然,比赛并不只看谁的身材最美。除了“美貌”和“风度”之外,参赛者还会被问到一个必答题,那就是“她们将如何实现世界和平”,或者是“如果人工智能模型会说话,她们的梦想是什么?”
是飞跃还是倒退?
WAICAs发布的一份新闻稿指出,这次比赛“标志着一个不朽的飞跃”。
然而,报道称,与其说这是一次“飞跃”,不如说是一次巨大的倒退。人工智能模特并没有颠覆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夸大了这些标准。它们将所有严格的性别美标准捆绑在一起,形成完全不切实际的设计。就比如担任比赛评委的两位人工智能模特:艾塔娜·洛佩兹(Aitana Lopez)和艾米丽·佩莱格里尼(Emily Pellegrini)。
佩莱格里尼是由一位匿名创作者设计的。这位创作者说,他们在 ChatGPT上询问了一般男人的梦中情人是什么,然后完全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个模型。也就是说:长发、大胸、完美无瑕的皮肤和雕塑般的身材。同样,佩莱格里尼也是一个纯粹的数字创作,据说她在 Fanvue 上赚了数千美元,一些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还在她的Instagram上留言,因为他们认为她是一个真人。
另一位评委洛佩兹被称为“西班牙第一位人工智能模特”,她为品牌做模特,“月收入高达1万欧元”。洛佩兹的创造者经营着一家名为 “无厘头”(The Clueless)的人工智能模特经纪公司,他们认为自己只是顺应了市场的力量,从而回避了对洛佩兹性化外表的批评。其中一位创作者说:“如果我们不遵循这种审美观,品牌就不会感兴趣。”
为了给比赛过程增添一些理智,Lord Alan Sugar的公关顾问安德鲁·布洛赫(Andrew Bloch)和“英国小姐”首席评委莎莉·安·福赛特(Sally Ann Fawcett)将担任另外两位评委。
人工智能正在以令人不安的方式被使用
比赛赞助商 Fanvue 是一个社交“创作者”平台。该公司称佩莱格里尼和洛佩兹这样的假模特为“人工智能创造者”,不过称她们为“人工智能被创造者”可能更准确。该公司预计,到 2024 年,人工智能“创造”行业的产值将达到 10 亿美元,而其乌托邦式的竞赛“Miss AI”将开创业界的“奥斯卡”。
莫南奇说:“在我们平台的帮助下,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工智能创作者呈指数级增长,他们的粉丝群不断扩大,内容也实现了盈利。‘Miss AI’只是计划中的一个奖项。”
虽然“Miss AI”比赛的预算明显偏低,但可以理解的是,人们担心人工智能生成模型的爆炸式增长只会加剧不切实际的审美标准,尤其是针对年轻女孩的审美标准(目前还没有“人工智能先生”比赛)。
受社交平台影响,年仅 10 岁的孩子们已经开始痴迷于护肤品和抗衰老产品;20 多岁的人注射“预防性肉毒杆菌”来防止皱纹的人数也在大幅上升。人工智能影响者的大量涌现,加上他们完美无瑕的脸庞,将为整形外科和美容行业带来“更大的繁荣”。
多芬(Dove)是对此反应迅速的品牌之一,它扩大了“真实之美”(Real Beauty)活动的范围,拒绝人工智能美容标准。包括多芬在内的一些品牌甚至承诺不在广告中使用人工智能代替真人。尽管如此,我们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在主流中看到越来越多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有影响力的“人”。而要想拯救社交平台,需要的远不止这些品牌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