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19日刊发了曾在中国生活16年,并在中国养育了两个女儿的美国时装设计师希瑟·凯撰写的题为《我和中国政府共同抚养了我的美国孩子》的文章,编译如下:
前几年,当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时,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一名美国女子的T恤上写着“我拒绝与政府共同抚养子女”——这是对美国学校要求佩戴口罩的回应,许多人认为这是政府的越权之举。我不禁失声大笑: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孩子就是与中国政府共同抚养的。
2006年,我在时尚界的事业促使我和丈夫来到上海,在那里度过了接下来的16年。在中国,政府的抚养参与从孩子未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作为外国人,我不得不接受的是,我越来越大的肚子已经成为集体财产,会得到不请自来的抚摸和路人的评价(“这是个男孩。我看得出来!”),餐馆都拒绝为我提供冷饮。中国人认为简单的热水也具有药用价值,这源于卫生方面的考虑,以及热水能调和阴阳的信念。每次点冰拿铁,我都害怕被唠叨,尽管通常服务员都会给我温暖的微笑。
2008年和2010年,我们在上海先后迎来了两个健康的女儿,并面临着所有在华外籍家长都要面临的选择:是去读昂贵的国际学校,还是去沉浸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的本地公立学校就读。
我们权衡了中国学校的利(我们的女儿能学到流利的普通话,也有希望具备开阔的世界观)与弊(作为外国人在中国学生中可能遇到社交孤立)。我们决定冒险一试。
政府这个共同抚养人很快就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女儿们所在的中国幼儿园凡事都要嘱咐家长,包括女儿们应该睡多少小时,吃什么饭菜,以及她们的最佳体重应该是多少。每天早晨,孩子们要列队做体操,在升旗仪式上高唱国歌。为了促进空气流通,防止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教室的窗户通常是开着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处开始显现。上了越来越多关于中华民族同心协力的道德、历史和文化课程后,我们的女儿回到家里也会讨论自律、正直和尊重长辈的话题。学校向她们灌输了牢固的刻苦精神和对优秀成绩全力以赴的理念后,我和丈夫不再需要敦促她们写作业。
美式教育盛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孩子的需求。中国强调的重点则在于,只要你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功。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并提供替代西方影响的选择,政府资助的活动总会包含民乐表演、传统戏剧等等。有时候,女儿们会担心赶不上同学的成绩,因为我们没有早点教她们数学。
在中国抚养孩子也有其他好处,比如互联网对孩子更友好,国家还对未成年人玩网游的时间进行了限制。在中国还有另一种自由:犯罪和人身安全方面的担忧基本不存在,女儿们从11岁起就可以在一座约2600万人口的城市不用大人陪同乘坐地铁。城市里随处可见态度温和的警察维持秩序的身影,街道和每个街角的绿地都很整洁,公民的自豪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的疫情管控措施,我们无法见到家人。2022年6月,我们作出了离开中国的艰难决定,搬到了华盛顿特区。
在某些方面,回国带给我们的文化冲击比刚到中国时更强烈。我们回到了一个分裂的美国。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做两个女儿的家长,她们正处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坚强、开明、独立,她们在这里茁壮成长,但也有很多东西需要适应。最近,她们在学校第一次接受实弹射击训练,我们也得改变认知,以一种我们在上海从不需要的方式保持警惕。在这样的时刻,我发现自己想念那个中国的共同抚养人。
我们一家在中国的经历让我们懂得,深入了解一个对日常问题有不同答案的文化,会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作为在中国的美国家长,我学会了欣赏强烈的共同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意识。齐家如治国,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必须确立优先事项,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眼下正是我们相互学习,在街道、国家和世界之间架起新桥梁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