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中国 > 正文

中日韩青年峰会启动,三国“Z世代”如何看待三边合作与分歧

2023-08-15 09:08 澎湃新闻  -  429462

随着东亚地缘格局不断变化、愈发复杂,中日韩合作在起伏和波折中前行。今年以来,三国外交官都曾释放过有关重启中日韩峰会的信号,至今尚未敲定,但民间往来始终没有中断。8月14日,2023年中日韩青年峰会在北京启动,来自三国的1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相聚交流,模拟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委员会会议,并体验中国文化。

中日韩峰会参与者合影。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 图

 

三国青年模拟中日韩峰会机制,组成了中、日、韩和合作秘书处代表团,并各自讨论选定了各代表团的汉字词汇,分别为“未来”“尊重”“共同体”“包容”。 澎湃新闻 摄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在中日韩青年峰会开幕式上表示,希望三国青年开启彼此友谊之路,做携手提升本地区“持久和平、普遍繁荣和共同文化”的中坚力量。日本众议院议员、前外务副大臣鹫尾英一郎和韩国前外交次官、前驻日本大使申珏秀也围绕中日韩交流与合作发表看法,并且提到了目前三国及地区存在的问题,包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朝核问题等。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发言。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 图

 

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问及如何看待中日韩合作的现状和分歧,参与此次峰会的三国青年观点各异。来自中国的赵英慧坦言,她个人的视角比较偏现实主义,目前中日韩三边关系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尊重一些矛盾差异,尽量避免把矛盾扩大化,使其在可控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谈合作是比较好的。在中美竞争的时代背景下,要先从中日韩三国的共同利益点出发,先寻找共同利益,确定共同利益,从最低共识出发扩大交集,比如地区和平、气候问题等全球治理议题。在与日韩青年讨论三国的政治问题时,要先了解彼此的立场和真实想法,达成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比如中日韩在朝核问题的解决方式等方面的观点或许有差异,但是维护半岛地区的和平是可以达成基本共识的,确认这样的基本共识是很有意义的。

“建立互信非常重要,而互信的基础是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韩国青年金廷珉说,现在中日韩三边关系不那么好,民间好感度不佳,应该去改变这样的局面,为此三国首先应该学习同样的历史。“如果三国青年的关系要更近一步,就应该对历史问题达成统一认知。此外,中日韩民众将三国看作利益共同体至关重要,而现在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

对于韩国学子提到历史问题,来自日本的渡边结南同意应该了解历史,同时她认为还应该借鉴其他地区合作的历史经验,在东亚建立区域共同体。比如欧盟成员国曾经在二战中发生过侵略,他们正视历史问题并克服了战争的伤痛,吸取教训、面向未来。历史是非常复杂的,亚洲地区也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而对于目前日韩两国与美国拉近关系,并加强三边合作,在她看来,这不限于亚太地区性的视角,而是受到更多国际因素的影响。“如果中日韩三国加强合作,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地区力量,也可能对国际安全局势产生影响。”

关于东亚是否能借鉴欧洲经验建立共同体,这在中日韩青年峰会上的讨论环节被多次提及,前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在会议上回答学生提问时表示,如果将东亚与欧洲作比较,欧洲许多地区有基督教的信教基础,在一战二战方面拥有共同的惨痛经历。东北亚地区有1500年合作历史,每个国家的规模、体制、组织架构不一样,重要的是找到共同利益,在此方面应该更加努力。

中日韩合作不仅在于政府间的沟通,民间交流也不可或缺。近期,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三批恢复出境团队游的国家和地区名单,其中包括日本和韩国。由此,中国游客赴韩团队游时隔6年多全面放开,赴日团队游时隔3年多恢复。尽管如此,三国网络上盛行的民粹主义对民众间的认知产生了不小影响,参与峰会的学生对此也深有体会,提出疑问:“近年来中日韩的民间好感度下降,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沟通时,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善意,而在网络空间却是消极声音更多,如何看待这种巨大的差异?”

在“对话中日韩大使”会议上,学生提问。 澎湃新闻 图

 

中国前驻柬埔寨、韩国、泰国大使宁赋魁对于上述问题回答说,网络上的声音更多是碎片化、片面化、情绪化的反应,没有客观反应出基本面。同时,部分民调机构发布的数据也是片面化的反馈。所以,不要在网络上争论和互相攻击,需要更多面对面的交流。“这次中日韩青年峰会,不仅在北京,还会去成都,相信你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日韩两国的感情,中国政府和民众都珍视与日本和韩国的关系。”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会见日本文化界名人
下一篇:中方如何看待国防部长李尚福访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外交部回应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