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当地时间11日至13日抵访莫斯科,与俄罗斯就“建立稳定、可预测的美俄关系”进行商讨。值得注意的是,纽兰是出发前最后一刻才被俄方移出制裁名单允许入境的,而且她此访也未能得到俄总统普京的接见。
△纽兰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担任美国驻北约大使和负责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曾在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中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
近年来俄美关系在美国操弄下一路走低,是此次纽兰访俄“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而访问结果也不出所料——首场会谈毫无进展。
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结束与纽兰的会谈后表示,如果不加大力度实现俄美关系正常化,不排除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里亚布科夫
人们同样注意到 ,就在纽兰访俄的同时,欧洲能源市场正经历着“气荒”危机。而其背后,就潜藏着美国对欧俄关系的蓄意搅动。
“美国为了自身霸权利益完全不顾欧洲死活”
去年以来,欧洲市场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并不断打破纪录,致使多国在严冬到来前陷入“气荒”。欧洲此轮天然气价格上涨与储备气的短缺有很大关系;此外,国际能源价格的普遍上涨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
△路透社市场分析师约翰·坎普表示,天然气库存上升速度不足以消除库存赤字,这导致气价不断上涨。
然而,近期美国舆论却将俄罗斯说成是欧洲能源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指称俄罗斯“利用能源武器谋求地缘利益”。但事实上,俄方天然气出口并未违反与欧方签订的合同;相反,俄对欧天然气供应量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指出,目前欧洲的天然气危机与美国阻挠“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等做法有关,美国毫不掩饰地将俄欧能源合作与欧洲能源安全挂钩。“美国想在这个问题上离间我们(俄欧),并削弱我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佩斯科夫
美国向欧洲散布“俄罗斯威胁论”,“面子”上是“关心”欧洲能源安全,“里子”却是自己的经济私利——美国想要扩大国内液化页岩天然气对欧洲的出口。为此,美国多年来一直极力反对欧俄能源合作,特别是以制裁手段百般阻挠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
但在俄罗斯和德国的坚持下,美国终究没能挡住工程的推进。一个月前,经历了美国多轮制裁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终于宣布建成。当地时间本月4日,项目营运商表示,已经开始为“北溪-2”管线第一条支线注入天然气。
△oilprice网站:这条全长1200公里、耗资1110亿美元的管道一旦获得所有必要的批准,每年将有能力从俄罗斯向德国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报道同时提到,俄罗斯天然气是美国液化天然气的最大竞争对手。
这在当前欧洲“气荒”中堪称重大利好消息,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就在“北溪-2”管道开始注气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称:“我们仍然反对这条管道……我们会继续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应该指出的是,造成欧洲此次“气荒”的另一个不易被人注意的原因,是美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受到了工厂因飓风关闭的影响,并没有如期而至。
△WorldOil网站文章援引专家观点认为,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断供已经使一些国家怀疑美国的可靠性。而在液化天然气市场,可靠性就是一切。
日前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欧盟峰会结束后,即将离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驳斥了有关欧洲天然气价格创纪录飙升应由俄罗斯负责的说法,并特别提到了美国对欧天然气供应不能及时到位这一重要因素。
△彭博社:默克尔说,“美国的一些页岩气无法再开采,因为价格太低,根本不值得开采。现在,天然气需求再次上升,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变化)”。
针对美国仍在寻求对“北溪-2”项目实施新制裁的做法,欧洲议会议员马克西米利安·克拉日前指出,现在的欧洲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于美国,所以美国开始玩弄地缘政治,“美国完全不关心欧洲的消费价格与能源安全,他们只想着自己的霸权”。
△ 马克西米利安·克拉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视频截图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日前指出,为破坏俄欧能源合作,美国对欧洲“施加了极其强大的压力”。应避免将天然气供应问题政治化,否则俄欧双方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美国惯于将各种问题政治化,满足一己之私,伤及的对象也根本不管是不是盟友、伙伴。“相信越来越多的国家会擦亮自己的眼睛,共同抵制美国泛政治化、唯我独尊、舍人为己的霸道做派”。
△赵立坚
“拜登比特朗普对欧洲的挑战更大”
美国的霸道做派确实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擦亮了眼睛。
就在不久前,美国拉拢英澳两国建立所谓“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为此,澳大利亚不惜撕毁与法国企业签订的数百亿美元潜艇大单,转而谋求获得美英的核潜艇技术。法美关系因此出现严重倒退。
欧洲人还记得,几个月前刚刚上任的美国总统拜登访欧时,为修复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优先”政策给盟友关系造成的伤害,曾高喊“美国回来了”。但此次潜艇合同风波再次给欧洲敲响警钟:回来的依然是变了一张脸的“美国优先”。
△美国著名记者、时事评论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美国的盟友经过数月观察后沮丧地发现,拜登的外交政策是“特朗普主义”的忠实延续,无论如何矫饰都还是“美国优先”。
虽然美国事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补救”措施,包括派国务卿布林肯亲赴巴黎沟通,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表面文章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法国外长勒德里昂与布林肯会谈后没有举行联合记者会,也没有向媒体宣布会谈成果。
△勒德里昂在会谈后直言,法美危机仍然严重,“这件事还远未结束”。
可以说,在“北溪-2”和潜艇合同这两件事上,美国已经把德国和法国这两大“欧洲领头羊”伤得体无完肤。这也给它们放弃幻想、带领欧洲寻求战略自主更添了一分反向助力。
正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所强调的,法国应积极推动欧洲战略自主,必须与欧洲盟友找到真正的共同战略利益,绝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欧洲人必须看到,美国几十年来所犯的错误已经严重削弱了欧洲”。
△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
早在去年11月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后,“欧洲观察家”网站就刊发专栏文章指出,“拜登政府奉行的‘经过提炼的’攻击性经济民族主义可能比特朗普的粗鲁政策对欧洲的挑战更大”。因此对于欧洲来说,“维护自身利益、批判性地区分外交风格上的客套话与外交议程上的真正困难,将是一项艰巨挑战”。
△“欧洲观察家”网站专栏文章《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将变得更加狡猾——但会继续存在》截图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单立娟
编辑丨张晗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